政治文献中汉语重复结构英译研究——基于《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的考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08
/ 4

政治文献中汉语重复结构英译研究——基于《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的考察

张皓冬

(东北电力大学 外国语学院  吉林  吉林  132012)

摘要:对《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的中文原文和英文译本进行考察,总结政治文献语言特点,研究汉语重复结构的翻译方法。研究发现,政治文献重复结构英译时,主要有“合并翻译”、“同、近义词替换”、“保留重复”、“省译”四种方法,为中国文化外译提供参考。

关键词:政治文献;重复结构;翻译方法

引言

政治文献涉及国家大政方针、基本政策等等,准确的翻译政治文献,对国际传播起着重要作用[1]。在对政治文献翻译时也要与时俱进,传达其内在精神[2]。爱泼斯坦,林戊荪,沈苏儒[3]也提出政治文献译本是决定外宣效果的最直接因素。因此,作为译者,要准确理解政治文献特征,把握政治文献语言特点,正确翻译政治文献。

政治文献作为呼吁型文本(vocative text)[4],观点鲜明、态度严肃、内容权威,具有较强的准确性、时政性、客观性、完整性[5]。在表达这些内容时,会出现中国独有的语言表达形式,包括相关概念、政治术语、文化负载词等[6]。由于英汉语言的不同,在使用修辞表达时,汉语多用重复形式(repetition)[7]。特别是政治文献当中,经常会使用重复的句式结构、重复的词汇表达等,在阅读时,两两相对、回环往复、对于信息传递有强化的效果[8]。因此,对于政治文献中重复结构翻译时,更加要注重其翻译方式。

本研究将根据《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以下简称《二十大报告》),根据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六研究部所给出的官方译文进行分析,将《二十大报告》中的重复结构的汉语原文与英文译文提取并对比分析,分析其重复结构语句的构成,总结其翻译方法,探讨重复结构的翻译特征,为中国文化外译提供一定参考。

一、理论基础

(一)政治文献的语言特点及翻译要点

谭万文[9]认为,政治文献具有语言正式、用词规范、结构严谨、逻辑缜密、说理性强等特点,其翻译要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概念、新词汇多

政治文献由于其语言正式、用词规范,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政治文献的词汇表达也有不同的方式,新的用词层出不穷,还有一些词被时代赋予新的含义。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相关概念外译广受关注[10]。以《二十大报告》为例,“打虎、拍蝇、猎狐”、“志气、骨气、底气”等热点词汇频出,其内在含义也有所不同。

针对新概念、新词汇,其翻译要点需时刻注意语言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在涉及到国家形象和根本利益时,一定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性[11]。针对不同古今异义、新词新义的词汇,需熟知语言习俗、文化背景,防止落入文字陷阱[12]

2)无主句多

政治文献作为我国纲领性文件,说理性强,因此全文出现大量无主句。以《二十大报告》为例,以动词“统筹”、“协调”、“坚持”、“推进”、“坚持”、“战胜”、“实现”、“明确”等词开头的无主句层出不穷,表达态度坚定,阐述观点明确。

针对此类无主句,其翻译要点要注意表达出其态度,针对不同的句式采取不同翻译方法,例如增添主语、变祈使句、变被动句等。在其英译时,不能忽略英语语言重语法的特点,使句子达到语法上的完整。

3)修辞手法多

政治文献语言结构严谨、逻辑缜密,主要表现在其句式上,修辞手法使用多样,以《二十大报告》为例,其修辞方法包括排比、对偶、字格、层递、比喻等[13],其语言韵律优美,抑扬顿挫,底蕴深厚,文采飞扬。

针对不同的修辞格,其翻译要点需关注英汉语言与文化上的差异。由于汉语的意合(parataxis)特性、英语的形合(hypotaxis)特性,翻译时要对修辞方法的保留与删减仔细考虑。《二十大报告》中,“排比、对偶、字格”等重复结构出现频次多,要充分考虑文化差异,跨越文化鸿沟,选取合适翻译方法。

(二)汉语重复句的特点及翻译要点

汉语的重复,起源于古文语法的“同义连文”现象,这种“语义复制”能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增强节奏。汉语讲究均衡美,在讨论同一事物时,往往采取重复相同词语的手段[14],比如重叠、反复、对偶和排比等,此类修辞手法不仅能够抒发强调的态度,还能增添文采,留下印象。

汉语的重复在使用范围、频率、方式等方面都远超过英语的使用,重复结构表现在词汇、短语、句子甚至谋篇布局上,但英语比较忌讳重复,若是不加修改将此类重复结构全部译出,其英译文就会显得不合逻辑,冗长杂乱。

马跃珂[8]对重复结构英译做了研究,提出针对重复结构主要有三种翻译方法——“省略”、“替代”、“倒装”,此类翻译方法对政治文献重复结构外译具有一定指导作用。在对政治文献翻译时,需考虑到上述翻译方法,揣摩其语言特点,寻找合适处理方法。

二、政治文献重复结构英译方法

由于英汉的表达方式的不同,对重复结构的翻译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二十大报告》中,大量运用排比、对偶、字格等修辞手法

[13],而此类修辞手法即是汉语重复结构的主要表现。针对《二十大报告》中汉语重复结构与其译文的分析,总结出以下四种翻译方法。

(一)合并翻译

在一些重复结构中,例如动词的同义表达,构词的词义重复等,其重复部分,可以合并译出。

例1:

原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译文:…never forget our original aspiration and founding mission.

此句子为政治文献出现频次比较高的重复结构,其中,“不忘”和“牢记”运用一正一反来表示相同的含义,翻译时,将这两个动词合并处理为“never forget”,运用“never forget”,这种双重否定的结构,更能突出强调的感情,起到不容置疑的肯定效果,表达出“保持初心”的强烈态度。

例2:

原文: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存在不少短板弱项

译文:Many shortcomings were affec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defense and the military.

汉语习惯使用成语或者四字格结构,使表达朗朗上口。在此句中,“短板弱项”就是常见的四字格结构,通过并列构词,将“短板”、“弱项”二词结合,以表达同一含义,即“缺点”,因此在翻译时,只需翻译为“shortcomings”一词即可。

例3:

原文:…,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

译文:…, worked continuously to ensure people’s access to childcare, education, employment, medical services, elderly care, housing, and social assistance, …

这句话中,运用七个四字格“某有所某”结构来表达政府在七个方面上改善人民的生活,读起来铿锵有力,态度坚定。在翻译这七个词时,需理解其含义,即政府在这七个方面对人民的保障,因此只需“有所”这一重复结构翻译成“ensure”,后面加上七个方面的名词即可。

(二)同、近义词替换

在对重复结构翻译时,由于英语习惯于变换的方式(variation)[7],重复的汉语词汇可以用英语近义词、同义词、代词等来替换。

例4:

原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译文:… and striving in unity to build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in all respects and advanc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on all fronts.

    政治文献中,经常会出现“全面…”的结构,此类重复结构能突出的政府的信心与决心,在翻译时不能合并,因此需要选取同义词或近义词来进行替换,在《二十大报告》中,共出现109次“全面”,翻译时根据上下文,使用不同的短语、形容词、副词,如,“in all respects”、“on all fronts”、“across the board”、“all-round”、“well-rounded” 、“fully”等替换表达。

例5:

原文:…我们坚决开展反分裂、反干涉重大斗争。

译文:…we have resolutely fought against separatism and countered interference.

此例中,“反分裂”“反干涉”二词的重复部分是“反”,即“反对”“打击”,所指代的是两种不同保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活动,翻译时分别表述,不可合并,因此使用“fight against”和“counter”两个近义词来表示“反对”这一含义。

例6:

原文:…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译文:…can we ensure that Marxism always retains its vigor and vitality.

原文中,使用两个重复含义的四字格并列结构“蓬勃生机”、“旺盛活力”来表达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共产党的持续的指导作用,突出马克思主义其先进、科学的特点。因此,在翻译时,为了突出和强调,在翻译时使用两个表示“生机”、“活力”的近义词“vigor”、“vitality”来处理。

(三)保留重复

在对一些特殊政治词汇翻译时,例如一些涉及国家政策、方针的词语,由于其具有固定的翻译方式,此类词汇或短语并列时,无法保证其多样化表达,直接保留重复。

例7:

原文:…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

译文:…to advance our great struggle, our great project, our great cause, and our great dream

.

此句子中,四个并列结构虽均有“伟大”一词,但每个词均有其内在含义与固定表达,例如,“伟大斗争”指“要创造性地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其官方译法就是“great struggle”,同理,其他三个词也均代表不同的含义,但其翻译形式相同,均为“great + N.”,因此,此类重复无法避免,只需保留重复。

例8:

原文:…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译文:…has brought us bluer skies, greener mountains, and cleaner waters.

为突出我国在生态保护上的坚实步伐,在这里重复使用三个“更”字来表达我们祖国生态环境上的变化,翻译时需使用“er”后缀的形容词比较级,例如“更蓝”翻译成“bluer”,由于形容词比较级这一语法结构在并列时无法避免,所以直接保留三个“er”后缀的比较级形容词并列。

例9:

原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译文:…technology as our primary productive force, talent as our primary resource, and innovation as our primary driver of growth.

为表达某方面的突出或重要性时,经常使用“第一”一词,例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为了突出科技的重要性。在表达“第一”时,使用“primary”一词最为贴切,即“最重要的,基本的”。因此这三个并列时不需替换或合并。

(四)省译

在政治文献当中,一些具有中国特色表达时,某些词后缀无特别含义,无需翻译;一些解释类结构出现时,则同样使用省译方法。

例10:

原文:明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译文:We have identified the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facing Chinese society as that between unbalanced and inadequate development and the people’s ever-growing needs for a better life.

此句中,出现了两个矛盾,前者是指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后者即是“主要矛盾”的具体内容,属于“解释型重复”,对于此类重复结构,只需将前者“主要矛盾”译出,后者直接阐述具体内容即可,无需将后者的“矛盾”翻译出来。

例11:

原文:…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全面推进,…

译文:… made all-around progress in improving the institutions, standards, and procedures of our socialist democracy, …

汉语是动态(dynamics)的语言,英语是静态(static)的语言[7],此句中三个含有“化”字的并列动词——“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在翻译时无需保留“化”的翻译,即将“化”这一汉语后缀省译,直接将其译为三个并列的名词“institutions, standards, procedures”。

例12:

原文: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译文:This has led to historic, transformative, and comprehensive changes in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汉语经常使用“性”这一后缀来表达某一事物的性质。上文三个并列的词语,在翻译时,直接寻找英语对应的形容词做名词的定语,翻译时“定语+名词”这种偏正结构就可以体现出其性质,所以,此类“性”字后缀在处理时可不译。

结语

政治文献中,为展示中国形象、表达群众声音、推广政策方针,需使用大量重复结构修辞手法,例如排比、对偶、四字格、六字格等等,此类手法使文章文辞通俗、阅读时朗朗上口、气势非凡,因此在翻译时,根据上下文、词汇特点等因素需选取合适的翻译方法。

对比发现,针对重复结构,其英译方法主要有“合并翻译”、“同、近义词替换”、“保留重复”、“省译”四种方法。由于政治文献重复结构使用的频次较多、翻译方法多样,以上五种翻译方法可在政治文献外译时做参考,使政治文献外译时尽可能减少文化差异,保证政治敏感性,提高译文质量,更好地服务于政治文献翻译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程镇球.政治文章的翻译要讲政治[J].中国翻译,2003,(03):20-24.

[2]王平兴.政治文献翻译新探索——十七大文件翻译体会[J].中国翻译,2008,(01):45-50.

[3]爱泼斯坦,林戊荪,沈苏儒.呼吁重视对外宣传中的外语工作[J].中国翻译,2000,(06):3-5.

[4]NEWMARK P.A Text Book of Translation[M].New York: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Ltd, 1988.

[5]王小萍.政治文献英译的疑难及其解决办法[J].山东外语教学,2006,(05):109-112.

[6]肖水来.政治文献中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J].湖北社会科学,2008,(10):129-132.

[7]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8]马跃珂.汉语重复结构的英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7,(02):10-14+59.

[9]谭万文.实用汉英语篇笔译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10]张颖.对重要政治文献翻译的几点思考[J].中国翻译,2019,(04):150-155.

[11]郭影平.政治文献英译特点探究[J].上海翻译,2015,(04):52-58.

[12]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06):29-30.

[13]郭楷.党的二十大报告金句的修辞艺术赏析[J].应用写作,2023,(01):55-57.

[14]蔡基刚.英汉写作修辞对比[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基金项目:2021年东北电力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批评话语分析视域下政治文献翻译话语变迁研究”(项目编号:BSJXM-2021237)。

作者简介:张皓冬(1999——),男,吉林省通化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