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的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09
/ 4

针灸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的研究进展

刘杰 ,彭庆娟 ,李卓航 ,刘川

四川省达州市中心医院  四川 达州   635000

摘要结直肠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最主要的风险因素包括饮食、环境、遗传等,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结直肠癌的终身危险系数为5%-7%,存在恶性肿瘤家族史的人群,结直肠癌发病率是正常人的2-3倍。伴随着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持续上升,治疗也变得更加多元化。近年来,作为传统医学中重要的治疗方式,针灸在结直肠癌的治疗和术后康复等方面展现出不错的效果。针灸具有多方面的抗癌作用,本文对针灸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机理研究进展进行探讨,旨在为今后针灸治疗结直肠癌提供参考。

关键词:结直肠癌;针灸;机理

前言:

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根据对全球肿瘤的最新评估,2020年,全球范围内新增结直肠癌患者193万人,与结直肠癌相关的死亡人数93万人,在中国此类疾病发病率与死亡率分别位于三、五位,并有逐年升高的趋势,严重危害人类健康[2]。当前与结直肠癌相关的死亡重要原因是肿瘤转移,在首次诊断和已确诊患者中,由于转移而导致的死亡分别为25%和50%。当前普遍认为,西医为结直肠癌治疗首选的治疗方法,其中包括手术治疗、化放疗和靶向治疗等[3]。但是手术后患者的并发症、复发率和放化疗后的副作用,都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很大影响。而中医在预防和治疗结直肠癌方面的应用,特别是在结直肠癌术后不良反应方面的应用价值日益突出。针灸是中医治疗的一种重要方法,可调节脏腑气机,从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4]

1中医对结直肠癌的认识分析

中医上将结直肠癌归属于癣瘦积聚、瘦瘤的疾病范围,按病变位置和形状可命名为肠覃、锁肛痔等,按病变机制又称为脏毒,从临床表现上叫做肠避等[5]。在中医看来,癌症的发病主要是由于身体虚弱,再加上外感邪毒、情志不畅、饮食损伤、旧疾缠身等导致内脏机能紊乱,阴阳失调,血液循环异常,于是会有多种病理物质堆积在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日久形成。在实际临床上许多名医都会依据自身的实践,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配伍,并获得较好的疗效[6]

2现代医学中结直肠癌研究进展分析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生活方式变化、吸烟、运动不足、体重超标等多种危险因素的增多,导致结直肠癌的发生率持续上升。此外,还有一些肠特异性炎症,例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也会导致此类癌症发生。根据有关调查显示,红肉、腌制食品、高糖食品和精制碳水化合物等食品,都是导致结直肠癌的原因[7]。当前结直肠癌的治疗中,手术根治性切除是最主要方法,对于手术方式、入路、切除范围等方面,应当针对患者的实际状况,进行个体化选择,并辅以放疗、化疗,还有靶向和免疫治疗等。在对中医临床有效性的持续认同过程中,结直肠癌手术后辅助中医治疗也变得更加广泛。在分子水平持续提高以及结直肠癌的基因分型的发展过程中,对患者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将会成为未来改善结直肠癌治疗的方向。

3针灸治疗结直肠癌的机理

3.1针灸对结直肠癌患者免疫系统的调节机理

结直肠癌患者常伴有一定的机体免疫功能损伤,而针灸可以提高患者身体的免疫力,减轻癌细胞负荷,从而达到增强结直肠癌治疗效果的目的。针灸疗法具有多作用靶标、多作用机理的特点,主要功能是对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胞及各种不同细胞因子所构成的复杂的免疫网络进行调控。研究表明,针灸可改善结直肠癌患者围术期的免疫功能,常见的炎症因子包括IL-10、IL-6等,可调控患者免疫功能,加快病情恢复进程[8]。针灸对固有免疫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细胞免疫以及体液免疫系统的调整,从而有效识别病原体,加速免疫调节机制的激活。

巨噬细胞受外界刺激,可分化为炎症杀伤因子和抗炎修复因子,在患者身体内部炎症反应中,炎症杀伤因子可产生较多水平炎症细胞因子,调控炎症杀伤因子和抗炎修复因子的平衡,抑制炎症杀伤因子过度极化、增强抗炎修复因子的极化,为针灸调节巨噬细胞的关键机制。研究显示[9],在结直肠癌化疗的同时,配合针灸治疗,可有效缓解焦虑、抑郁等症状,并可提高NK细胞的活性和数量,提高干扰素的释放水平,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活性,但具体机理尚不清楚。

针灸可增强机体抗结直肠癌相关因子的释放,调节T淋巴细胞功能。在机体炎症反应中,辅助CD4+ T淋巴细胞发挥着关键调控功能,分为Thl和Th2两类,Th1在炎性反应和免疫杀伤中发挥重要作用。Th2可以作为体液免疫的媒介,激活B淋巴细胞,促使IgE、IgG等抗体生成。因此,调控Thl/Th2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是针灸治疗结直肠癌的关键机理。研究发现,在结直肠癌手术中,电针能够明显提高患者体内CD4+ T淋巴数量,还能促进胃肠动力恢复[10]

3.2针灸对结直肠癌患者胃肠道功能的调控机理

针灸是一种替代或补充的方法,但作用机理较为复杂,对调控结直肠癌患者胃肠道功能的作用机理,可能与调控胃肠道有益菌群、胃肠动力和胃肠道有关激素有关。

3.2.1调控胃肠道有益菌群

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的失调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11]。针灸改善结直肠癌患者的肠道菌群稳态,既可以直接调整人体内肠道微生物的比例,比如增加双歧杆菌和乳酸茵等对人体健康有利的益生菌,或减少肠球菌和大肠杆菌等对人体健康不利的有害菌;还可以通过肠脑轴调控肠道微生物种群的丰度及构成比。多项研究表明,针灸能够调控肠道微生物数量,从而保持肠道内菌群稳定和多样性。临床试验发现,在结直肠癌的治疗过程中,采用温针灸可以对患者的肠道菌群和机体免疫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12]

3.2.2调控胃肠动力

当前针灸对结直肠癌患者胃肠动力的调控主要体现在对相关的细胞因子及蛋白的调控上。研究表明,针灸可通过调控ICCs、C0等相关基因表达,从而改善术后胃肠道功能异常的情况,其可能的机制为针灸可促进ICCs细胞损伤后恢复,调控CO产生通路所必需的HO-2、 HO-1的活力[13]。研究表明,结直肠癌术后,电针对足三里、上巨虚、合谷穴等穴位刺激,可显著提高结直肠癌手术后的胃肠道动力,并保持胃肠内微生态平衡[14]。此外,针灸治疗可以明显提高胃胃肌活动,包括胃肌电活动频次、胃排空速度等。故在结直肠癌围手术期进行针灸治疗,可明显减轻胃肠道不适症状,促进患者康复。此外,电针可增加相应穴道迷走神经的释放,从而调控幽门括约肌,加快胃排空率。

3.2.3调控胃肠道有关激素

胃肠激素是一种高性能的小分子生物活性物质,主要由胃肠道黏膜层内分泌细胞和胰腺内旁分泌细胞所产生。有文献报道针灸可改善结直肠癌患者的胃肠内激素分泌水平,如胃动素、胃泌素、胆囊收缩素、生长抑素等,都在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中发挥关键作用[15]

4针灸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研究

4.1缓解结直肠癌术后并发症

结直肠癌患者在手术后会有一定的消化道功能异常,如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肛门停止排气及排便,从而导致患者在手术后生活质量下降。出现这种情况可能与麻醉方式、腹腔内粘连等因素有一定的关系。西药对此类并发症的疗效有限,临床常用药物有多潘立酮片等促进胃肠动力的药物、胃肠减压和肠外营养等。目前关于针灸改善患者手术后肠道功能的研究已得到广泛关注。通过对经络针灸的研究,发现针灸能够提高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后的肠道蠕动能力,其作用表现为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恢复全流饮食的时间明显变短等。经研究发现,针灸可以对肠道功能进行调控,其作用重点是加速人体血液循环,促进消化道节律性收缩,恢复正常功能,从而实现对术后肠麻痹治疗的效果。有文献报道,电针可降低结肠癌患者的手术后肠梗阻几率,并且在结肠癌手术后将是否采用电针疗法作为影响患者肠梗阻的发生和住院时间的独立预测因素[16]

此外,有研究表明,在手术后采用针药结合的方法可加快患者的消化道功能康复速度,此研究中选择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等穴位,足三里是以补法为主,中药方则是以健脾、通腑、泄浊通经为主。评估消化道功能的方法,除传统的肠鸣音的恢复时间等外,还增加了血浆中的胃动素和生长抑素的含量,以了解消化道的分泌能力。研究结果表明针灸结合药物治疗可显著减少患者手术后的排便时间和肠鸣音恢复时间,并可有效缓解患者的恶心、呕吐等临床表现。此外,根据肠麻痹发生的机理,深入剖析了中西联合疗法可以调节K+的含量,防止手术后的电解质失衡和肠麻痹,从而促进肠胃功能恢复。此外,一些炎性指标,比如肺泡巨噬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等有所降低,表明中西联合治疗可以降低体内的炎性反应,从而达到缓解肠麻痹的目的。

上述许多的研究都证实,针灸对患者的术后胃肠动力的恢复、预防肠梗阻的发生都具有一定的效果,而且包含针灸的综合治疗效果更好,特别是术后第一次排气和排便的时间明显减少。多个研究证实,足三里为治疗手术后并发症的重要穴位,对肠动力有双重调控功能,改善术后肠麻痹有明显作用。而与内关、公孙等穴相配伍,可增强各种消化酶活性,减轻患者手术后恶心和呕吐的不适症状。在促进排气排便上,配合腹结、中脘、气海和天枢等气血汇聚点和大肠与小肠的下合穴,有较好疗效。阴陵泉和三阴交对手术后疼痛的镇定效果较好。

4.2减轻化学治疗的不良反应

目前对大肠癌IIB和III期的患者,多采用 FOLFOX和 XELOX等进行化学治疗,但存在严重的不良反应,例如手足综合症和神经性疼痛等,在这一点上,针刺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研究发现奥沙利铂导致神经毒性反应时,使用温针灸合谷、阳溪、曲池、太冲、足三里、阳陵泉、气海等部位后,不良反应明显降低[17]。 

针灸止痛的作用机理是通过调节肌肉神经中的离子含量,改善损伤神经元的细胞能量代谢,具有较强的抗氧化剂活性,可减少自由基对神经元细胞毒性的凋亡作用,提高周神经微循环,也可提高外周神经的新陈代谢,加快损伤修复。由于奥沙利铂的毒性随寒冷而加重,因此,在三阳经中穴已有较多的临床使用,以足三里穴为主,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不良反应,同时还辅以合谷、曲池、太冲等穴位,在多个肢体附近进行温针灸,以温经通络,效果显著。

4.3调控免疫功能和炎性微环境

炎性反应会引发免疫抑制,并介导机体免疫逃逸,当肿瘤细胞释放出免疫抑制因子后,会向周边的天然杀伤细胞等聚集,而在这些细胞释放出炎性介质,从而在炎性微环境中造成恶性循环。

研究发现,在直肠癌切除后,电针可刺激足三里、三阴交,改善直肠癌患者的机体免疫抑制。在对炎症的调节上,现在选择的穴位主要集中在脾、胃两经,二者相辅相成,而且选择针灸结合使用,可达到温阳气的效果。足三里经调和气血,补气健胃,在许多方面都是有疗效的。三阴交是足太阴脾经中的穴位,具有补脾益气的功效,二者配伍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降低炎症水平。

综上,近年来结直肠癌的发生率不断升高,对人们的身体和心理造成很大危害。伴随着中医精确化疗法在癌症诊疗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针灸作为中医重要组成部分,已是胃肠病的一种有效辅助手段,可以用来改善直肠癌术后患者的排便障碍,对提升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有很大的帮助,从而减轻医疗负担。为了提升针灸疗法的认知水平,进而将其运用到整个结直肠癌的辅助治疗过程中,必须对人体的影响机理展开更多探索和研究,以填补目前在这一方面的理论上的空白。

参考文献

[1]贺红柳.恶性肿瘤家族史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1,21(21):3632-3633.

[2]赵志煌,洪洁,陈豪燕,钟鸣.Fibulin-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对肿瘤侵袭转移的影响[J].胃肠病学,2021,26(05):262-273.

[3]秦苗. 肿瘤综合治疗实现生存“质”的飞跃[N]. 医师报,2022-07-21(B07).DOI:10.44211/n.cnki.nysbz.2022.000406.

[4]张萍,汪龙德,刘俊宏,毛兰芳,王淼蕾,牛媛媛.恶性肿瘤化疗后消化道反应的中西医发生机制及治疗进展[J].医学综述,2021,27(23):4640-4644.

[5]朱正威. 荷叶黑茶对“内生湿热证”患者脂代谢及大肠肿瘤相关分子的影响[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8.

[6]肖遥. 加味当归补血汤治疗结直肠癌化疗后骨髓抑制及免疫功能下降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8.

[7]邓大君.《世界癌症报告》2020版问世——调整癌症预防对策,适应癌症流行新趋势[J].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2020,6(03):27-32.

[8]黄锦,李姗姗,王斌,唐慧玲,秦思茹,李威,郭义,徐枝芳.针灸调节肿瘤免疫抑制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针刺研究,2020,45(09):767-770.DOI:10.13702/j.1000-0607.190955.

[9]田甜,苏乐乐,刘宏祥,王春光.甲基苯丙胺成瘾所致焦虑抑郁症状的神经机制与治疗[J].中国合理用药探索,2022,19(04):38-43.

[10]李文霞,赵静霞,冉德伟.不同频率电针对全麻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胃肠功能、应激反应、细胞因子及免疫机制的影响[J].中医药导报,2021,369(7):93

[11]张书铭,柳陈坚,吴边,李晓然.结直肠癌相关致病菌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21,48(12):4884-4893.DOI:10.13344/j.microbiol.china.210344.

[12]孙晖,张波,钱海华,陈志成.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温针灸干预对患者免疫功能和肠道菌群的影响[J].针刺研究,2021,46(07):592-597.DOI:10.13702/j.1000-0607.200647.

[13]邓晶晶,袁青,汪满霞,杨益宗.针刺对结肠吻合术后大鼠结肠Cajal间质细胞受体酪氨酸激酶c-kit表达和结肠组织一氧化碳及血红素氧合酶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7,42(04):296-301+307.DOI:10.13702/j.1000-0607.2017.04.003.

[14]刘雪妍,郑入文.针灸促进结肠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机制研究与临床研究进展[J].环球中医药,2021,14(03):532-538.

[15]刘润秋,林金华,曾小格,刘阳,马界.针刺治疗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理论浅析[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21,5(07):26-28.

[16]吴彤,焦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针灸治疗肠梗阻临床选穴规律研究[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0,20(11):1-4+8.DOI:10.13638/j.issn.1671-4040.2020.11.001.

[17]黄海福,苏碧莹. 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温针灸治疗奥沙利铂周围神经毒性的理论探讨[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8,27(16):7-9.

[基金项目] 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课题(编号:2020LC0107)

[作者简介] 刘杰 (1989-),男,主治医师,E-mail:123574514@qq.com

[通讯作者] 彭庆娟(1987-),女,主治中医师,E-mail:71930582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