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与土地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2
/ 2

土地整理与土地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研究

鞠龑弢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自然资源综合服务中心  山东省 济宁市 272100

摘要:土地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深化有促进作用,相关人员必须确保各地区经济发展稳固的同时,土地资源不会被浪费,能够有效开发,将其经济效益最大化。对此,土地资源相关管理部门开始以土地利用率为核心,提升周边产业的产量和服务水平,并针对现存的人口众多,后备资源较少等现状,建立对应的优化体制,进一步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平衡发展。但考虑到土地资源整理会涉及多种因素,所以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根据其途径和手段做好全面调控,为社会未来的转型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土地整理;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

1 土地整治中存在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1.1 生态保护意识薄弱

依照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我国陆续出台了很多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但在推广实施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这主要是因为无论是开展土地整治工作的工作人员,还是普通民众,对生态环境保护都欠缺正确而深刻的认知,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思维误区。故此在开展工作时,经常会陷入实际行动的误区,在无意识间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同时,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土地整治工作而导致工作量有一定的增加是无法避免的,这让部分土地整治工作人员出现了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等于加大工作量的错误想法,工作热情逐渐降低,继而无法在正式工作中,对生态环境保护给到足够的重视,最终导致一系列不良问题的出现。

1.2 土地规划存在局限性

土地整治工作通常会在一个区域内大面积进行,工作周期较长,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才能够确定整治区域土地的实际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之后进行重新划分规划,使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有效提升。依照当前土地整治工作的实际开展状况来看,局限性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导致生态环境受创的主要原因。不难看出,相关人员在进行土地整治工作时,虽然出发点是以整体为主,但随着工作的进行,通常会变为对某特定区域的土地进行专项分析,而不与该区域其它土地进行协同分析,当发生这一问题时,对土地的定性难以与当前区域协调规划,在进行特应性规划时,往往会产生因无法保持整体,而对区域整体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问题,不仅无法使土地资源得到有效应用,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破坏。

1.3 损害生物多样性

土地整治工作会对整治区域的土地进行大面积变动,必然会对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一定的损害。因为随着土地规划的进行,生态系统会被改变,当生物无法适应时,则会选择迁徙,甚至会因为平衡被打破而消亡。

在进行土地整治工作时,目前仍以提升土地资源利用率为主,并未对生物多样性衰减有足够的认识,故而逐渐使该问题成为一种不可逆的严重问题,区域生态被严重破坏,当这样的事件频繁发生时,轻则导致绿化面积、生态景观被破坏,重则导致区域生态完全损毁,成为不适宜生存环境。

2 提升土地整理与生态保护效果的对策

2.1 实现产业化管理

综合分析各区域的土地整理及相关产业工作情况可以发现,基本上体制能够顺利执行且社会经济不受影响的区域都是融合了社会投资、环境保护、生态修复、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等多项理念所建立的融合性体制,立足于积累更多的土地资源,同时基于自然环境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平衡发展和当前社会结构建立了对应的生产管理及生态处理产业,能够基于可持续发展需求和环境变化,对政府资金等基本数据进行统筹调控,并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来完成经营体制优化,从而寻求一条创新性较强的优化途径。

另外,之所以土地整理工作在各个地区的执行效果参差不齐,主要是由于其具有较明显的工艺化优势,其各项工作执行效果的提升并不能直接提高企业的经济营收,而是通过对周边环境的养护调整及土地资源分配来缓解资源短缺现状,进而稳固市场,避免不必要的成本损失。所以土地整理工作的落实是一项持续性的长期工作内容,而产业化管理便是基于企业发展需求所建立的体制,其能够做到考虑生态需求的同时,加大经济调控力度,从而在复杂的自然环境等条件下找出一条高效且循环顺利的途径。

2.2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化具有生物繁殖的性质,蕴含着美学价值,从生物学的知识中可以了解到,物种不同在生物系统的作用不同,有些物种可以起到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它的消失会破坏生态平衡,濒临灭绝的物种以及对环境感知敏感的物种是重点保护对象,保护这些生物可以维持生态平衡,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随着耕地面积的扩大,生物种类在减少,农业生态系统可以起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生态系统持续发展。农业区域在保护生态多样性的同时,需要先满足人类需求,通过农业生态系统,落实环境保护工作,在不影响农业正常生产的基础上开展,从物种多样性出发。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合理增加耕地面积,保护野生物种,推动农业发展。

2.3落实土地整理中环境生态评价工作

环境生态评价工作是对土地整理状况进行判断,是否可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开展工作。由相关部门建立调查机制,负责保护生态环境,以实际情况为主,对保护区域合理划分,明确环境保护目标,促进土地整理工作持续发展。在土地整理中,工作人员应当特别注意对细节的控制,最大程度的降低对环境影响,有序的开展工作,达到提高环境生态效益的目的。

在实施工作中,设立评价体系,通过其控制生态环境管理质量,创建评价指标,对生态环境进行量化监管,认识到该工作的重要性,采取有效的手段加强管理力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根据该地区的发展现状,调整土地结构,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遵循自然规律,建立土地生态系统,做好需求与生态的协调工作,积极引进先进的生物工程技术,为后续土地整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4 创新多样化的管理方法

在土地整理工作中,提高各个部门对其的重视程度,总结可能会影响土地整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各个因素,贯彻最新管理理念,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采用有效的管理方法,适应现代化城市需求,制定出相应的治理方案,针对人口密集以及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进行计划分析,遵循城市特点,开发多个功能。比如:在乡村土地整理中,安排专业人员分析发展现状,掌握土地资源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工作措施,以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为主,保护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增加资金获取渠道,加强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减少自然资源浪费。

2.5重视城镇规划

在土地整理中,结合城镇发展情况进行合理的规划,将其落实至实际工作中,优化城市工业结构,所使用的资源必须与生态系统保持在一个平衡的状态,不过度开采资源,提高城镇经济水平,对生态环境加以保护,组织所有工作人员一起参与,每个环节都要有专人负责,推动其顺利发展,改善土地资源使用情况,对社会稳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3结语

土地整理工作乃是一项关乎民生的系统工程,通过对相关体制落实的历史情况予以分析可知,土地整理工作虽说是人为开展的,但也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否则,会导致社会经济不稳定的同时带来生态问题,实际营收可能不增反降。对此,相关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土地整理工作的客观性需求,并确保各项体制都是基于自然环境条件所建立的,具有全面性,不会出现相互挪用的情况,如此方能积极引导土地整理体系向现代化、高效化的方向推进,进而推动社会发展与国家进步。

参考文献:

[1]朱博.土地整治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与措施[J].黑龙江科学,2021,12(12):142-143.

[2]李斌.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1,2(06):126-127.

[3]艾志敏.探究土地整治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与措施[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1(03):32-33.

[4]付如彩,曹伟杰.浅析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J].农家参谋,2021(02):195-196.

[5]宋玥琢.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探讨[J].南方农业,2020,14(36):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