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环境对文物保护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3
/ 2

文物环境对文物保护的影响

马文姬

钟祥市明显陵管理处

摘要:文物是人类学习历史的主要材料,保护好它们的完整,对于人类学习历史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博物馆是文物收藏的专业单位,它的收藏环境对文物的保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在进行博物馆环境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对温度、湿度、空气污染以及有害生物等因素进行充分考虑,确保博物馆环境具有适当的适宜性,在为文物保管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下,提高文物保管工作的质量,让文物史料可以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关键词:博物馆环境;文物保管;环境建设

引言

文物是一种十分宝贵的资源,要加强对其的保护与管理,并对其加以扩展与发展,使其充分发挥其展示与科学研究的价值。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常常会给文物的保存带来不利的影响,严重的还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等要明确文物保管中共同的影响因素,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控制策略,为文物展示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从而达到对文物资源的传承和发展的目的。

1.文物的价值与保护与修复工作重要性

文物既是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主要载体,又是人类历史进程的见证人,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文物自身所具有的历史、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价值,使其具有很高的社会和社会价值。文物的研究成果能够从多个方面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社会发展状况,这些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民族精神,即使经历了这么多年,仍然有着很强的感染力。近年来,随着博物馆文化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地走进博物馆,与文物进行直接的接触,从而得到更直观、更形象的感受,同时,他们还能在一种浓郁的文化气氛中,了解到一件文物的起源,了解它的历史背景,解读它的历史时代的发展历程。另外,各层次的学校都在积极地组织学生到博物馆研学参观,并且和地方的博物馆进行合作,创造出更多的教育项目。

文物研究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护文物,而不只是发掘那些珍贵的古代文物,更要透过对这些文物的研究,恢复并继承中华文化,厘清华夏文明的历史脉络。所以,提高博物馆的文物保护水平,可以对文物的研究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通过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科学、全面的考察,我们就能还原出这一历史事件的发展历程,从中吸取教训达到“读史明鉴”的目的,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宝贵的历史资料。

2.自然环境因素对文物保护的影响

2.1.大气污染阻碍文物保护工作的顺利推进

在文化遗产保护的自然因素中,大气污染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最为显著。由于各种原因,如酸雨、尘埃和其他污染,使得文物的保护工作很难进行下去。其中,酸雨的危害是相对较大的,它所包含的危险因素,尤其是对文物造成的侵蚀和侵蚀。

空气中含有大量的SO2N2OH2S等酸性气体,会对金属制品产生不同程度地破坏作用。例如,放置在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门前的、于大正末年时期建造的青铜雕像,在酸性空气的污染和侵蚀下逐渐发黑,在雨后甚至渗流出绿色的液体。另外,大气中的酸性气体还会对纤维类、皮革类、纸质、玻璃类文物造成不良影响。以玻璃类文物为例,着色的玻璃文物是欧洲教会常用的装饰物,近数十年间的腐蚀损毁情况极为严重,这是由于其主要成分均属氧化物,且这些氧化物一般无法在玻璃品中匀称分散,故容易使得玻璃内部因发生强弱不一的化学反应而开裂,最终导致玻璃文物的损毁。

2.2.微生物

木制品,纸制品,纺织品等,都是自然有机物质,极易被微生物或微生物侵蚀。例如,更普遍的硫化菌,在土壤,硫矿,以及湿润的物品上都有发现。当硫化菌出现时,当空气中有硫化氢、二氧化硫等物质时,会把它们变成硫磺、硫酸。当这种微生物出现在金属器皿上时,会造成器皿的腐蚀;若接触到潮湿的木器、纸张,则会引起木器、纸张表面霉变。此外,部分木制建筑文物若长期暴露在高温、湿度较大的环境中,也极易产生害虫。

2.3.水污染影响地下文物的保护

二氧化硫等气体与地表水接触后,不但会渗入地下水源,对整个地下水体造成严重的污染,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水中还会含有酸、碱等各种污染物,通过循环排放,造成大范围的污水传播,对地下文物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影响了文物的发掘和保护,降低了文物的收藏价值和利用价值。

3.开展文物保护工作的策略

3.1.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体系

根据目前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发现我国文物保护单位在适应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也是导致我国文物保护工作不能顺利进行、有序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面对这种情况,文物保护单位必须要完善自己的管理体制,使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约束和引导作用,从而为当前的文物保护工作提供更加科学和高效的保护。

首先,在文物保护单位中,要实行分工负责,对不能坚持在自己岗位上工作的人进行调岗或辞退。其次,文物保护单位也需要对文物环境的管理规范进行细化,依据自身的现状与保护目的,制订出科学、合理的文物保护规范,并针对不同种类的文物,进行相应的调整。

3.2.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

一是各相关单位及行政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合作机制,通过调研与分析,促进政策的完善与深化,并在促进文物保护方面,充分发挥各自的均衡与协同作用;二是组织和行政机关应制定规范的管理制度,以减少对文物的污染,防止对文物周围的环境产生更大的危害,尤其要重视高腐蚀材料。三是关注水污染现象。确保文物保护区的水文环境符合保护要求。对于水污染问题,应采取科学、实质性的方法和措施,建立污水处理系统,建立水资源保护区。同时,要严格监督和控制工厂污水和农业用水的污染,使其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3.3.重视文物保护区的保护

在对文物进行保护的同时,也要对文物保护区所在的周边区域进行管理和监管,以免对文物的现有状况造成影响,从而实现对文物所处地整个区域的全面保护。在工作实践中,各类文物所处的环境各不相同,为了保证文化遗产的保护效果,必须采取多种保护措施。当文化遗产地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时,应采取植树造林、建立生态保护区等措施,使文化遗产地生态环境得以恢复和稳定,对石刻类和其他类型的保护区域,应注意改善其酸碱环境,严格限制游人进入。

3.4.提高专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在科技进步的今天,将传统工艺和新兴工艺相结合,将会极大地提升文物的整体保护水平。由于文化遗产类型的差异,在技术运用上要有相应的协调,技术上主要依靠人力。相应地,也对有关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要加强对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业务能力、工作态度等方面的管理,以降低技术人员的流动率。与此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全体员工都积极参与到文物保护工作中来,对文物保护工作进行合理的分工,使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员工的身上。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文物的独特性和易碎性,博物馆对其所处的环境条件提出了非常高而细致的要求。在文物的保管工作中,要对文物保护环境条件进行持续的优化,提升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并针对不同的特点,制定出适合文物保存的环境,以防止文物由于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原因而导致的受潮、氧化等损耗,从而最大限度地延长文物的生命,使文物可以得到更好的保存。

参考文献

[1]张蕾.影响博物馆文物保护的环境因素及文物预防性保护探讨[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15):132-133.

[2]靳文珍.探究文物环境对文物保护的影响[J].遗产与保护研,2018,3(03):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