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湘西阳戏的艺术功能性及其戏剧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3
/ 2

大湘西阳戏的艺术功能性及其戏剧性研究

龙华云

湖南工业大学,湖南株洲, 412007

摘要:大湘西阳戏植根于丰富的文化土壤,艺术生命力强劲。其具有非常鲜明的认知、教育、社会、娱乐功能;又在角色塑造、手法运用、情节设计等多个方面凸显了大湘西阳戏的戏剧性特征。相关方面在创作、演出、研究的过程中,要切实把握其艺术功能和戏剧性特征,助力大湘西阳戏走上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大湘西阳戏;艺术功能性;戏剧性

前言

阳戏也被叫作“杨花柳”或者“柳子戏”,是湖南大湘西地区的一个主要地方剧种。由于各地的演唱形式、艺术表达形式、音乐风格存在一定差异,因此以河流作为流布区域,出现了三个“路子”:在沅水上游流行的被叫作“上河阳戏”;在辰河水系、沅水中流流行的被称作“辰河阳戏”,在漕水中上游以及沅水下流之酉水流域流行的,被称作“北河阳戏”。依据约定俗成和流布地域,上河阳戏、辰河阳戏、北河阳戏分别被称作“上路”、“南路”、“北路”。当地群众称之为“杨花柳”,湖北五峰、鹤峰群众称之为“柳子戏”。例如,凤凰阳戏是在民间歌舞、花灯戏、湘西傩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成为了南路阳戏的重要代表流派之一。2006年凤凰阳戏被纳入湖南省省级非遗名录。湘西阳戏如今大概有150个经典剧目,如《盘花》、《三宝舞龙》、《桃花装疯》、《雷交锤》、《捡田螺》等。这些阳戏有着众多的民间版本,拥有旺盛的生命力。因而,大湘西阳戏也体现出了多元化的艺术功能和鲜明的戏剧性特征。

1大湘西阳戏的艺术功能性

1.1认知功能

以凤凰阳戏为代表,通过《海霞》、《边城雾》、《斗笠湾》、《审椅子》、《妇女代表》、《李双双》等现代剧目、《春哥与锦鸡》等神话剧目、《罗大将军》等历史剧目,能够向很多中老年群体介绍近现代中国发展变化的历史巨变,增强人们对国家和社会的理解和认识。还可以通过凤凰阳戏的方式展现别具风格的样板戏形式,如《杜鹃山》、《平原作战之情深似海》等,这些作品都能够强化人们的认知,又能够满足旅游市场的迫切需要。

1.2教育功能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湘西阳戏的不少内容对社会实现进行非常真实的刻画和展现,真正实现了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不少阳戏在戏谑、唱述、表演的过程中,交给观众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劝导受众要有孝心、要勤劳向善。要能够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弃恶扬善等,恪守正确的伦理道德,因而具有较强的教育功能。

1.3娱乐功能

民间宗教的肥沃土壤促进了凤凰阳戏的不断发展,阳戏坛上面尊奉以及唱述的神袛有一百多个位,其神职功能是在演出阳戏与满足当地老百姓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的。随着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变化很大,大湘西阳戏能够相应地更改自身的演出宗旨。例如,凤凰阳戏的艺术形式越来越成熟,当地民众的神灵观却好似被翻转了,非常重视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其审美、娱乐功能得以强化。阳戏演出艺人、创编人员深刻把握音乐。灯光、舞蹈、舞台、衣饰乐等诸多要素在舞台上呈现出的综合艺术效果,传统演出的不少禁忌被打破,去掉“拖沓”的内容和环节,舍弃祭祀的仪式演出内容,不再实施传统表演的诸多仪式。为了在尽可能短暂的时间留住更多受众,他们受到的视觉冲击和情感震撼都非常强烈。从表演内容来看,祭祀过程的仪式演出被全部舍弃,不再显得“拖沓”,向观众展示剧目中的更多高潮部分和精彩内容,以娱乐广大观众。

1.4社会功能

湘西阳戏传习所和凤凰县旅文局定期组织人员举行“文化惠民 送戏下乡”演出慰问活动,湘西阳戏传习所的各位演员经常和各个乡村的文艺表演队共同演出,为广大老百姓表演《苗家欢唱二十大》等茶灯歌舞、阳戏《沱江渔夫》、三句半《夸夸二十大》、表演唱《幸福大坡》、歌曲《等待》、《双脚踏上幸福路》、小品《懒汉脱贫》等精彩节目。这些内容密切联系我国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文化扶志等鲜活的主题,贴近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打动他们的心声,鼓舞他们在乡村振兴中获得更大发展的积极性,既能够享受丰富的精神文化大餐,又能够更深层次地把握乡村振兴的内容和政策,以充分实现自身的社会功能。

2大湘西阳戏的戏剧性

2.1戏剧性角色的塑造

大湘西阳戏在当地傩愿戏、傩祭、傩仪、民歌的持续演化过程中脱颖而出,到清朝中叶已经臻于成熟,生旦净末丑均已齐备,在表演程式、音乐唱腔、道具、化妆等方面已经达到了戏剧要素的需要。以张家界阳戏表演中的步法为例,在塑造角色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小丑能够做出鸭步、猴步、碎步、梭步、小跳步以及矮子步;小旦能够走出云步、碎步、轻盈步、跻步、磋步、小踏步、十字步、叠叠步,再加上鬼混步、上山步、捡田螺步、下山步等,对塑造出心理状态不一、性格不同的角色非常有帮助。

2.2戏剧性手法的运用

湘西南阳戏唱腔的主要表现手法体现了“散整结合”,即演唱方式比较自由,非常类似于山歌的演唱风格,又存在着戏曲的上板。就它当前的12个原始主要唱腔而言,南路阳戏是综合运用曲牌体以及板腔体的类型。其“散”体现在下列方面:能够结合剧情的需要,在演唱过程中依据曲调进行规律,较为自由地处理演唱的速度和节奏。其“整”也就是上板,在演唱过程中一直采取比较规范、比较固定的节拍。在同一个乐句中,这两种形式能够和谐地相处,也变成了南路阳戏唱腔的一个重要特点。而且,语言的自然音调对阳戏的曲调有重大影响,因而要慎重处理词(字)和腔之间的关系。

2.3戏剧性情节的设计

大湘西地区的传统阳戏只在腊月、正月新年举行,或者是红白喜事时演出,要遵循一套完整的仪式。如今为了满足旅游市场的需要,当地演员和旅游企业大幅度改造了传统的阳戏,每晚都能够演出。仪式过程的观赏性不强,因而被省略了;部分环节比较拖沓,也被压缩了。舞台节奏越来越凸显紧而快的特点,以快速推进故事情节的策略强化剧情本身的紧张感,抓住了受众眼球。他们能够在非常短暂的时间内欣赏到非常完整的一个剧目,到这种阳戏的文化价值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丢失,神圣的祭祀习俗被越来越舞台化,成为了世俗的娱乐工具。

结语

大湘西阳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独特的文化内涵。未来,相关主体如何更好地保有其文化内涵的同时,适应市场化背景下大湘西阳戏改造与创编的需要,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相信未来这个领域会结出累累硕果。

参考文献:

[1]段周敏. 旅游环境下凤凰阳戏的演化研究[D].吉首大学,2017.

[2]刘阳琼.湘西阳戏文化生态变迁研究[J].艺术评鉴,2021(05):138-140.

[3]吴电雷.论阳戏的娱乐性审美特征[J].毕节学院学报,2014,32(09):82-86+93.

[4]段周敏.论凤凰阳戏的艺术功能演化[J].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7(2):100-101

2019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大湘西阳戏的功能性及其戏剧性研究,编号:19A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