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灾害及气象服务措施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3
/ 2

农业气象灾害及气象服务措施分析

杨智涛,韩宏亮,李凯

黑龙江省气象数据中心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气象灾害在农业生产中的影响,并从可靠有效的监测方法和技术、针对性强的预警和预测模型以及科学有效的防灾措施和对策等方面,总结了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文章指出,在气象灾害相关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需进一步深化研究,为农业生产提供更为可靠和有效的保障。

关键字:气象灾害、农业生产、监测技术、预警预测模型、防灾措施、对策、研究成果、效果评估、公众认知、应急能力

引言:农业作为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一直以来扮演着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角色。然而,气象因素的不稳定性和复杂性使得农业生产面临着来自于自然灾害的威胁。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不断变化,我国农业气象灾害的种类及其频率也在不断增加。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干旱、洪涝、低温冻害和高温热害等。

对于这些气象灾害,及时准确的监测和预测对于降低其对农业产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同时,针对不同灾害类型,需要实行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例如,对于干旱,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农业水资源的利用和提高灌溉效率来保证作物的生长;而对于洪涝,可以采取排水、强化防洪建设等措施来减轻灾害损失。

在此基础上,优化气象服务措施也显得尤为重要。当前,许多农户和农业企业还存在着信息滞后、感知不足等问题,无法及时把握气象灾害的趋势和演变规律,导致损失加重。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气象服务机制,通过技术手段和信息传递方式等途径,让更多的农民和农业工作者受益于相关服务

一、文献综述

国内外对于农业气象灾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测、评价和管理方面。针对不同类型的气象灾害,相关机构和研究人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例如,在干旱方面,许多研究使用遥感数据和气象数据等手段,对于我国的干旱发生频率和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对于我国的干旱监测预警系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同时,在降水增加、土壤湿度变化等方面也有相关研究探讨。

对于洪涝灾害,不仅需要关注雨量、径流等气象因素,还需要考虑水资源管理和防洪措施等因素。因此,相关学者研究了雨洪灾害的发生机理和演化规律,提出了一系列降低雨洪灾害风险的方法和措施。

在低温冻害方面,北方地区常常受到其威胁。因此,许多研究着重研究了低温冻害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了其发生机理和预测方法,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例如,在寒潮天气期间,保护措施可以包括通过覆盖物、喷洒水等方式增加温度,进而减轻低温冻害的损失。

在高温热害方面,很多农作物在高温条件下生长不良,从而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许多研究关注高温热害的发生机理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例如通过调整灌溉方式、增强植被覆盖和适时降温等措施。

尽管已经开展许多相关研究工作,但仍然存在着信息滞后、缺乏针对性等问题。因此,需要在不断总结经验和提升技术手段的同时,切实加强气象服务机制的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我国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二、数据和方法

1、遥感数据和气象数据分析

遥感技术和气象数据分析是研究气象灾害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在干旱研究中,可以使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数据和统计学方法,对土地覆盖和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监测评价,以及综合运用TRMM(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卫星资料、气象观测站数据等来探讨干旱的预调度和预报。在洪涝研究中,可以基于遥感技术、Landsat卫星数据等进行实地调研,对区域性的洪涝灾害进行监测评价,并提取洪涝灾害信息,为制定相应的防灾策略提供支撑。

2、数值模拟和预测模型

数值模拟和预测模型是对于气象灾害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手段。例如,对于干旱预测,可以采用蒸散发的物理模型、水文模型、作物模型等进行多尺度的数值模拟;对于洪涝预测,可以利用预报模型、数值模拟模型等方法进行事件的预测和量化。此外,针对不同类型的气象灾害,也有相应的预测模型和指标体系,例如,低温冻害预测可基于常规的气象参数,如气温、风速等因素,结合地形特征和植被类型等信息进行预测,而高温热害则可以利用相对湿度、太阳辐射、风速等因素,结合作物生理特性和运动热平衡定理等原理进行预测和预报。

3、人工智能算法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利用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等算法进行气象灾害监测和预测的研究。例如,在洪涝预测方面,可以通过收集洪涝灾害相关的数据建立深度学习模型,实现洪涝灾害的自动识别和预警;在干旱预测方面,可以采用卷积神经网络等算法对植被指数等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干旱的自动监测和预测。

结果与分析

1、可靠有效的监测方法和技术

通过对气象灾害监测方法和技术的不断探索和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监测体系。例如,在洪涝灾害监测方面,我国已经建立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防洪预警系统,实现了对于区域性洪涝灾害的高精度监测和预警;在干旱监测方面,通过综合运用遥感技术和气象数据,实现了对于地表覆盖变化、土壤湿度等因子的实时监测和评估。这些监测方法和技术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重要的依据和支持,有助于及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减少灾害损失。

2、针对性强的预警和预测模型

在气象灾害预警和预测方面,相关研究者基于多种监测数据和模型算法,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强的预警和预测模型。例如,在低温冻害预测方面,研究者通过对降温的温度、持续时间等因素进行分析,并结合植物的生理特性和机理等数据,建立了一套较为精准的预测模型。在干旱预测方面,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干旱指数体系,能够准确反映地表干旱程度。这些预警和预测模型可以帮助农民和相关管理部门及时了解灾情变化,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从而减少灾害损失。

3、科学有效的防灾措施和对策

除了监测和预测手段之外,针对不同类型的气象灾害,相关研究者还提出了一系列科学有效的防灾措施和对策。例如,在洪涝灾害方面,加强排涝设施建设、改良农田排灌系统、合理利用水资源等措施可以降低洪涝灾害风险。在高温热害方面,通过增加植被覆盖、适时浇水等方式可以减轻作物的受灾程度。这些防灾措施和对策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重要保障,减轻气象灾害对于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结论与展望

四、结论

通过对气象灾害监测技术、预测模型和防灾措施的不断研究,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可靠有效的监测方法和技术、针对性强的预警和预测模型以及科学有效的防灾措施和对策,这些成果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气象灾害对于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五、展望:

尽管目前在气象灾害相关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例如,在气象灾害监测方面,部分地区还存在监测手段和技术不够完备的情况,需要进一步加强监测体系建设;在预测模型方面,模型精度和实用性也需进一步提高,以满足实际应用需要;在防灾措施和对策方面,如何更好地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特点,制定出更为有效的防灾措施,也是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因此,未来的研究工作需要进一步深化,继续加强不同领域之间的合作,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和数据,不断探索和创新,以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测和防治的效果,为农业生产提供更为可靠和有效的保障。同时,也需要进一步提高公众对气象灾害的认识和应急能力,以减轻灾害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洁,周晓华. 气象灾害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 物联网时代,2020,10(22):13-14.

[2]王明,张钰. 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研究进展[J]. 江苏气象,2021,43(3):61-64.

[3]杨晓云,李金平. 气象灾害防治对策及应对措施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2019,16(5):75-76.

[4]宋群慧,王琳. 气象灾害预测模型综述[J]. 大气科学研究,2022,38(1):81-84.

[5]郑淑梅,高振华. 气象灾害与农业生产关系的研究进展[J]. 农村现代化,2021(4):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