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3
/ 3

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运用

杜晓东,齐政阳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451191

摘要:在当今社会,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高校思政教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的道德观、人文精神等,都可以为现代社会所借鉴和学习。本文将从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其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关系入手,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运用,以期为提高高校思政教育水平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高校思政教育;高校教育工作

引言: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校思政教育在学生培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思政教育往往只注重灌输学生各种学科知识,而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挖掘。为了培养更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高校思政教育需要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同时增强其文化自信和认同感。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包含了丰富的哲学、道德、审美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魅力。高校思政教育可以通过引入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和体验这些文化内涵,并通过思考和讨论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思想品质。

一、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1.将民族意识深植于大学生心中

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的精神支柱,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之中。在高校思政教育中,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通过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大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从而对自身的人生发展和社会责任有更清晰的认识。

一方面,传统文化的知识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和理念,例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生、社会、道德、哲学等方面的思考和探讨。同时,传统文化中的文学、艺术、音乐等方面也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特点,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

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对于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文化强调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素养,如仁爱、诚信、孝敬、忠诚等,这些品质对于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品德修养的提高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传统文化中也强调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和为社会做出贡献。

2.将正确的三观引入大学生思想意识之中

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变革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传统文化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而高校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承担着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的重任。在这个过程中,将正确的三观引入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传统文化中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自律,重视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强调以人为本、和谐共处。将这些思想引入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之中,可以引导他们正确面对自己、家庭和社会的问题,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水平。同时,传统文化也注重个人内在修养,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这些思想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人的责任和担当,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因此,将传统文化中的正确三观引入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之中,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文化修养,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同时,也能够促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认同和传承这些文化。

3.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渗入大学生道德理念之中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生命、人性、道德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和总结。这些美德如孝道、诚信、忠诚、勤劳、谦虚、尊老、爱幼等,代表了中华文化所蕴含的高尚品格和人生智慧,这些品格和智慧对于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和品德修养具有积极的影响。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应该重视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融入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中。可以通过讲授经典著作、开展文化活动、组织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引导大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日常教育中,也可以将这些美德融入教学中,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体验传统美德的内涵和价值。

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渗入大学生的道德理念之中,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品德修养,还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同时,这也是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二、高校思政教育中缺失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利影响

1.民族意识日趋弱化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传统文化的地位逐渐下降,导致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度越来越低。如果高校思政教育没有对传统文化进行充分的传承和应用,学生的民族意识会逐渐淡化,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也会降低。

2.三观显现偏差

现代社会的一些消极影响和价值观念,可能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消极的影响。如果高校思政教育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引用,学生的思想观念很可能会偏离正常的发展轨道,从而产生偏差的思想观念,从而导致三观失衡。

3.传统美德逐渐流失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了许多优秀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如仁爱、诚信、孝敬、忠诚等。如果高校思政教育中缺少对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弘扬,学生对于这些品质的认识和理解也会随之淡化,导致传统美德的逐渐流失。这会对学生的品德修养、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产生负面的影响。

三、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化高校思政教育的途径

1.创新教学方式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创新教学方式是将传统文化融入教育的关键途径之一。首先,高校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将传统文化知识进行讲解和传授,如通过讲座、课程设计、文化沙龙、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理解传统文化。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与现代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将传统文化知识与现代科技、时事热点等进行融合,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知。

其次,创新教学方式也包括创新教学方法。高校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互动式教学等方式,将传统文化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和理解。

2.利用网络技术,增强文化渗透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高校思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网络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网络技术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通过网络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信息和知识。学校可以利用在线课程、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便捷的学习途径,同时也可以将传统文化知识更好地融入到课程中。

另一方面,网络技术可以增强传统文化的渗透力。在现代社会,年轻人更加喜欢使用社交媒体和短视频等平台,因此学校可以在这些平台上发布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例如,学校可以邀请知名传统文化专家,利用直播平台进行传统文化讲解和交流,这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也可以提高传统文化专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增强教师自身素质,为文化融入奠定基础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师素质的提升是关键之一。教师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具备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和传承能力。他们应该有能力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思政课堂教学中,将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思想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作用。

为此,高校可以通过加强教师培训和提高教师学历来增强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更有利于增强教师在思政教育中传递传统文化的能力。同时,高校也可以推动教师参加传统文化研究和传承工作,让教师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为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奠定基础。

在传统文化逐渐流失的今天,教师的传承责任非常重大。只有通过不断强化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才能更好地将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中,让学生在思想意识和道德理念上得到更好的提升和引领。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运用将会越来越好。

4.举办传统文化活动,增强其感染力

举办传统文化活动是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活动,可以让大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进而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逐渐形成热爱和自觉传承中华文化的意识。

传统文化活动可以包括传统文化讲座、文化体验、文化展览等形式。例如,在文化讲座上,可以邀请专家学者为学生介绍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文化内涵,深入浅出地讲解古代典籍和史料,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和传承精神。在文化体验中,可以组织学生前往名胜古迹、博物馆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和体验,亲身感受中华文化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特色。在文化展览中,可以策划展览活动,集中展示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和内涵。

5.学生自身也要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学生自身也应该扮演重要的角色。他们应该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和文化自信心。具体来说,以下是学生自身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的几点原因:

首先,了解传统文化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树立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自信心,加强他们的民族意识。

其次,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价值观念,能够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爱”、“中庸”、“诚信”等道德理念,可以引导学生学会爱人、尊重他人、秉持正义、遵循道德规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道德水平。

最后,学生了解传统文化还能够提高其文化素养和国际视野,让他们在跨文化交流和国际交往中更好地体现中国特色和文化自信心。

因此,学生自身也应该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活动,增强自身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心,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创新做出自己的贡献。

结论:综上所述,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必要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拥有深厚的思想底蕴和精神内涵,具有引导人们正确思考、塑造健康人格的功能。在实践中,高校可以采取多种途径来融入传统文化,如创新教学方式、利用网络技术、增强教师素质和举办传统文化活动等。此外,学生自身也应该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积极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总之,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出思想政治素质高、具有民族情怀和家国情怀的高素质人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瑾.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融入[J].陕西教育(高教),2018:71-72.

[2]唐文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新校园》(上旬)2017年第10期。

[3]白午光.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运用[J].中国少年,2016,04(20):126~128.

[4]李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J].文教资料,2019:90-91.

杜晓东,,1987.02,,河南郑州,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齐政阳,, 2004.12,河南禹州,学生

基金项目:2021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高校以“五育融合”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2022年度立项课题“高校思政叙事体系研究”(项目编号:SD-GGJS202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