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引领,深度探索-小学科学深度课堂教学案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3
/ 2

趣味引领,深度探索-小学科学深度课堂教学案例

王颖

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仁杰小学校

一、案例背景

新课标背景之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塑造成为近年来被讨论与热议的话题,科学作为素质教育学科的有机组成部分,也需要得到相应地注意与重视,从多角度、多维度出发采取全新的理念、技术手段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不断地完善、优化与精进,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率。科学课堂是以理论讲解与实验活动相辅相成的,在每一个知识点的背后都有能够检验与证明客观性与合理性的实验存在,很多学校尽管有着良好的教学条件与资源的,但是在利用与匹配上无法发挥出更好的效果,经常性地导致理论教育是实验教育脱节,这十分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与个性化的成长发展,因此,需要相关教师进行注意,在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创新化、信息化与情景化的发展与延伸,以提升学生兴趣、增强理解里两个根本性目标出发,有效地创设学习情境、制定合理课堂目标、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完善评价体系,最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率,为学生建构完成的科学知识体系,提升核心素养。

二、案例描述

铃声响起,进入课堂。

教师:“同学们现在是上课时间了,能告诉老师你们是怎么得到要上课这个信息的呢?”

学生:“因为,刚才上课铃声响了,我们就知道上课了。”

教师:“那同学们再仔细听听,现在教师里还有什么声音呢?”

学生:“虽然课堂很安静,但是我能听见小明铅笔刚刚掉在了地上,操场里有个班级在上体育课,它们在喊口号......”

教师:“是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每天能听到很多不同的声音。那么大家仔细听一听老师现在要播放的这一段声音。”

说完这段话,我打开播放器,里面传来各式各样的声音,有关于音乐的、关于自然的......

教师:“你们都听到了哪些声音呢?关于声音你们想知道什么?那老师先提出一个问题,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在建构基本情景后,我以问题的形式带领学生们进入了探寻声音的世界。开门见山,我在白板上打出了本节课的知识目标,让学生率先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有一个的基本认知与了解。

1.能说出让物体发出声音的方法。

2.能通过实验归纳出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

我看课堂上有几位同学对于括号里的答案已经进入了讨论的阶段,于是我随便地抽取了学生进行了初步地预测,大部分同学没有准确的回答,但是有一部分学生已经能够敏锐观察生活现象,基础的组织语言,承接第一节课的知识,得出:“一定是有物体运动了,才会有声音的产生。”

教师:“那我们直接进入实验阶段,看是否能够验证这位学生的说法。”

于是,我迅速地使用多媒体动画的形式简单地讲解了声音实验的要素与原理,讲述了制造噪音——寻求发声位置——观察特点——整理结论的基本过程,实地展示了本节课我所准备的实验器材:玻璃碗、塑料膜、盐、收音机、铁勺子、金属容器等等,希望能在“制作鼓乐器”这一趣味的游戏实验中找寻答案。

为了保证实验的流畅进行,我将课前预制的实验视频进行播放,让学生在讨论之中精炼了实验步骤,希望能够用最为简单地步骤验证科学道理:将塑料膜覆在玻璃碗上,尽可能紧绷,以营造鼓面的感觉,尽情的敲打“鼓”面,在敲打鼓面的过程中,观察鼓面会不断的振动情况。

实验的过程在互帮互中很快就完成了,在我的逐步引导之下,学生们也说出了准确的“振动”,并且在互相提问之下完全地了解了科学知识原理。

为更加丰富科学知识体系,我想学生们设置了课堂讨论问题,简单地调查了学生们在讨论前后的理解水平。

教师:“大家此时此刻能不能自己设计一个有关于《声音的产生》实验,验证本节课所讲述的知识。”

在众多的回答中,有一个答案特别出彩:将盐粒撒在塑料薄膜上,学生们低下头,在碗的底部大声的说话,盐颗粒会在塑料薄膜上跳动。

学生们的反应与思考是对教学质量的最佳检验,在后续的环节中我播放了几个脑洞较大的实验视频,让学生们感受科学实验的趣味性,并且更进一步的理解本节课的知识,在最终课堂小结中,我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对知识内容与实验过程等等进行了简单地总结,重新提问了课堂伊始的问题,学生们的反馈都非常的积极。

三、案例策略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本案例伊始,我通过提出与学生上课息息相关的问题,让其初步对声音这一概念有初步的认识与印象,指导学生们逐步思考“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这一概念,在此基础上,学生们会顺应地思考,这节课“我们应该学习有关声音的哪些科学知识呢?”自然而然的将学生带入了科学学习的节奏当中,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之后课堂的环节与流程中,我也试着在不同场景中使用了此类方法,为学生率先搭建与创设一个有效的生活场景,让其充分地找到共鸣、建立联系,形成基本的学习架构。以提问与创设知识情景的形式带领学生们进入知识学习海洋中,能够让学生率先在思想上产生联系,充分地利用生活资源,帮助理解与记忆科学知识,同时,有效的引入其实是让学生与知识本身建立联系,学生们会自然而然地进入教师的教学体系中,系统化、清晰化地掌握知识原理,明晰层级,增加理解与反思的能力,提升学习的质量与效率。

(二)明确目标,构建体系

科学科目的设置主要是基于扩展视野、增强能力、建立理性思维等等目的,在小学阶段,科学教学一般是以课堂形式或者实验活动为主,按照教材的内容,在教师的引领和向导之下完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的有机过程。考虑到小学生年龄、思维、心理等等客观方面的因素,在进行某一节课程学习之前,教师务必要从实际生活出发,总结与归纳出可以涉及与安排的主题内容,并且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建议完善与优化科学教学的形式与方式,保证既能够完成教授知识、普及常识、建立思维的任务,也能够使其获得快乐,在感受、理解与体会之中萌生出更多对知识的渴望与对科学学习的兴趣。

(三)丰富形式,拓展思维

情景化、创新化、信息化都是科学课堂搭建所着重发展的方向,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生活是发现与提炼兴趣的最佳场所,因此,教师在逐步完善科学活动时,也要学会充分地与学生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在互相启发与引导的基础之上,衍生出更多的思路和方法,将努力付诸于实践,让学生在多样化、有效化的情境之中进行最大化的思考与实践。关于创新化,需要教师在经验的累积之下,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对变化科学器材、改善活动、改变活动对象等等方面进行深入化的思考,在本节课中我特地设计“制作鼓乐器”的实验,让学生在亲子动手实践中验证科学知识,并且获得乐趣。

(四)重视评价,巩固知识

科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连接十分密切的课程,尤其是在小学阶段,课本中的许多科学现象与原理即是日常随处可见的常识与常态,在小学科学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每一堂课的知识与内容特点,将生活中的众多场景与课前预习、课堂学习与课后复习进行了高效且恰当融入和结合,不仅仅能够在视觉与感受上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其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互动与学习中,还能够使课堂的气氛转换得更加的活跃与积极,同时,基于对学生基本学习情况的考虑与综合,教师根据每一堂课的整体反馈效果设置了个性化的教学评价环节,让学生就自身表现、教学环节、内容设计、学习状况等等进行了系统化、详细化地总结与归纳,在十分符合个人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中逐渐地发现自身在科学学习中的众多不足与缺陷之处。四、案例结果与分析

本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得先对顺利与高效,学生们在反馈建议中也表示获得了科学知识性与操作性上的进步与成长,但是就反思细节来看,也存在着较多的不足与缺陷,比如,对小组内个体学生学习与掌握的判断不准确等等,当然在今后展开类似实验活动与考核的过程中,我也会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化、合理化、有效化地安排与调整,采用更加适合科学学习与学生学习节奏与状态的方式方法予以完善与优化,不断地精进上课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