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与[dpe tɕhos]的含义对比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4
/ 5

成语与[dpe tɕhos]的含义对比探析

 南木热

                    (青海民族大学 西宁市 810007)

[摘要]在汉语和藏语中,成语一般是意义完整的短句形式。在两种语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同源关系的基本构架而有很多相似之处一直以来学界对汉语成语与藏语[dpe tɕhos]的关系及其差异方面的关注度几乎为零。拙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主要运用对比研究的方法,探了汉语中的成语和藏语中的[dpe tɕhos]搭配方式和形式的相似之处还探讨了由于汉藏两个民族的社会现象和地理环境差异十分显著成语[dpe tɕhos]用法来源等方面亦有不同之处

关键词:  成语  [dpe tɕhos]  含义

成语是每个语言都具有的意义完整的短句形式,但在不同语言中其搭配方式、构成形式、派生方法和所表达的社会现象等的不同,从而在不同语言中它的含义也有所差别。汉语所称的成语和英语所称的idom,藏语所称的[dpe tɕhos],虽然在汉藏翻译词典和汉藏英翻译词典中idom、[dpe tɕhos]、成语的含义完全一致。除此之外,假如你问一位能比较流畅地说这三种语言的人:英语中的idom、藏语中的[dpe tɕhos]、汉语中成语的含义有何差别或不同之处时,他肯定会说这三个词的意思是一样的,没有异同之处。这是因为一个对此没有专门关注和研究过的人来说:成语和idom、[dpe tɕhos]这三个词的确符合三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看似不会发觉有什么异同之处,符合人们主观上的理解。而当我们对此进行细致研究的话,不难发现这三个词在各自的文化现象中有很大的不同,稍后我会比较详细地阐述汉藏两种文化现象中成语和[dpe tɕhos]的含义有什么不同之处。

由于汉藏两个民族自古以来就交流、交往、交融不断,故彼此之间吸收了多方面的文化精髓,汉藏文化的很多方面都能看出彼此文化的烙印。1972年美国语言学界著名学者白保伦提出了“汉藏语同源关系”的观点,由此许多学者对其点燃了活生生的兴趣,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亦陆续出版了研究这方面的诸多专著和论文。许多语言学家承认“汉藏语同源关系”的观点,并且研究的也非常深邃,可以说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但也有一些观点还有待商榷之处。本文所探讨的汉语成语和藏语[dpe tɕhos]的格式和用法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当然也有不同之处。

一、不同语言中的成语含义。

对此很多学者因受汉藏翻译词典的影响,想当然地认为汉语中的成语与藏语中的“དཔེ་ཆོས”[dpe tɕhos]的含义是完全一致的,但是真当我们对比汉藏语言当中的成语时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很多词汇因我们的忽视而有误解之处,下面我们不妨举例一些著名学者对不同语言中的成语的含义来对其进行细致的探讨。

1.汉语“成语”的来源和含义。

唐宋之前成语被称之为成言,其原意是“旧有之言”[[1]],最早见于东汉时期的《皇后敬父母议》中写到“成言曰王后”。成语这一词最早见于皎然僧人学的《诗议》中道“因意成语,语不使意”,在这里成语的成是动词,语是语句或句子,可见这不是现代学者所指的语言中的精髓“成语”,与现代所称的成语差别很大。到了南宋时期才开始在很多文学和诗词中出现,成语指的是“古有一语”的意思的观点,便是很接近现代成语的内含。

《辞源》中写道: “谓古语也。凡流行于社会,可证引以表示已、意、者、 皆、 是”。[[2]] 在《汉语词典》里:“谓社会上习用之古语”,由此可见在汉语中成语是约定俗成或大众民间接纳后习用的比较特殊的短句。但是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却写道:“经常使用的多为四字的熟语,常源于古代故事或古语。”[[3]]

根据上述对比咱们不难发现随着社会的变革,不同时代的学者对成语的含义也有所改变。《辞源》虽然是从1908年开始编纂工作的一本书,但收录的内容一般止于1840年之前的语汇。1840年是我国历史上从古代历史跨越近代历史的比较特殊阶段的一年。这不仅仅是社会变革的阶段,也是一个文化变革的阶段。1840年英国的大炮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也打醒了很多沉迷不醒的中国人,从此以后在中国纷纷兴起革命和改良的运动,也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所以咱们从1840以前的语汇结构与命名方式、派生方法等方面不仅可以推断出古代文化的整体性面貌,而且可以看出古人对成语的理解和看法。可见是否古语为古代汉语中辩证成语的必要条件。但是现在“社会的接纳与约定俗成”才是界定成语的首要条件,比以前更加突出地提现了新陈代谢的精神了。

2.藏语“dpe tɕhos”的来源和含义。

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藏文文献是8世纪到9世纪的敦煌藏文文献,但此文献中还没有发现[dpe tɕhos]这一词的记载,由此一些浅尝辄止学者臆断11世纪之前藏文中根本就没有成语。对此笔者想说;若没有成语,那残留的敦煌文献中出现的:“

ནམ་ནམ་ཞར་ཞར། nam nam ɕar ɕarཉེ་ཉེ་བཤེས་བཤེས། ȵe ȵe bzhes bzhes སྒྱེ་ནང་སྙུང་བུ། sgje nang sȵung bu之类的四字组成的成语又怎么解释,并且有的迄今为止还在不同方言中普遍使用,所以咱们没在探究竟之前不能随意下笔。笔者认为[dpe tɕhos]是后人特意对这种比较特殊的短句形式命名的,从这个词的命名方式也不难理解,这个词的命名者不是一个不认字的凡夫俗子,而应该是一个对藏文的修饰文化有一定理解的文人。11世纪的波多瓦仁青塞po to ba rin tɕhen ksal  在讲解《菩提道炬论》bjang tɕhub lam kji skron me时,为了大众能听清而用了许多比拟的方法。后来他的高徒dge bes grab pa rdzong ba zhes rab rdo rde 三人对此有比较详细的释义。

有关[dpe tɕhos]的含义在 《藏文正字学发隐》中所写到དཔེ་ཆོས་ནི་དཔེའི་སྒོ་ནས་བརྗོད་བྱའི་ཆོས་ཀྱི་དོན་སྟོན་པའི་ཚིག་ཐུང་ངུ་གཏན་ཆགས་པ་ཞིག་ཡིན།[[4]]释义:“成语是用比拟修饰方法比喻出某种意义的短句形式。”接着还写到“ཚིག་ཐུང་ངུ་འདི་རིགས་ཕལ་ཆེར་དོན་ཁྱད་པར་བ་ཙམ་མཚོན་པའི་མིང་གི་ཚོགས་པ་ཡིན་པས། མིང་གི་ཐ་སྙད་བརྗོད་པར་བྱ་བའི་གཞུང་གི་ཁོངས་སུ་བསྡུས་པ་ཡིན།”。释义:“之所以将[dpe tɕhos]纳入语汇的部分来详解,是因为多半短句是表示特殊意义的词组。”还在《汉藏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写道:“དཔེའི་སྒོ་ནས་བརྗོད་བྱའི་ཆོས་ཀྱི་དོན་སྟོན་པའི་ཚིག་ཐུང་ངུ་གཏན་ཆགས་པ་ཞིག་ལ་གོ ཚིག་ཐུང་ངུ་འདིའི་རིགས་ཕལ་ཆེ་བ་དོན་ཁྱད་པར་ཅན་མཚོན་པའི་ཚེག་བར་བཞི་ཅན་གཙོ་བྱས་པའི་མིང་འདུས་མའམ་མིང་གི་ཚོགས་པ་དམིགས་བསལ་ཅན་ཡིན། [[5]]释义“用比拟方法表示某种意义的短句形式,这些短句形式一般都是表达特殊意义的四字词组”。从上述来源和定义中可见,藏语中的[dpe tɕhos]主要是用比拟的方法来形容各种事务现象的。

二、对过去几种定义的重探。

1.以时间长短定义

汉语的很多文献里记载,长时间内简炼而约定俗成的便叫成语。比如:背水一战、破釜沉舟、杞人忧天、暗度成仓等很多成语是借于古代历史中比较特殊的事实而用言简意赅的方法来形容。背水一战出自于《史记·淮阴侯列传》,其原意是指靠临近河水之地摆阵。具体故事为古代井颈之战中汉将韩信率兵攻赵时,背后将靠着河水无路可走时夜晚布下阵势,最后取得胜利的故事。此成语比喻绝境时刻很决心地和对方决死一战的现象,以上举例的其它成语的来源也是同样的道理。

这一方面藏族学者也有同样用时间的长短来判断是否属于标准的[dpe tɕhos]的观点。

但这种定义过于狭隘而不适合语言的发展规律。故我们可以从多角度探究过去的汉藏文化和汉藏语言属于开放型还是封闭型来探讨成语的发展演变过程。语言学家江狄先生在研究汉藏语系的语音历史演变规律时写道“例如,古代中国西周末期和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出现诸子百家争鸣”[[6]]。而胡书津先生讲的“青海同仁的五吨话,四川雅江县的倒话都是源语言为当地藏语和汉语之间发生结构的混合,而产生的一种新语言”[[7]]的观点非常具有代表性。藏民族自古以来就很善于学习和借鉴先进民族的文化,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建立吐蕃王朝、创制藏文字母以来,藏族历代学者从古印度引进和翻译了大量的佛教经典,从唐朝引进历算学和各种手工业技术的方式,从而丰富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历程中充分得到引证。此外吐蕃时期随着领土的扩张的需要,许多藏族人迁移到不同的地区,在此过程中很多藏族人入乡随俗,充分吸收和借鉴当地的各种文化和风俗传统,甚至有些地方的藏人在与汉族等其他民族的交往、交流的过程中已经融入了别的民族中,因此藏文化与所有文化现象一样,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始终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所以笔者认为;不能用时间的长短来判断是否是成语。这种侠义的观点将会使汉藏两语中成语和[dpe tɕhos]的运用和价值日益变得无足轻重、细枝末节的地步,因为这不仅限制了成语新陈代谢的发展,而且阻碍了汉藏两语的演变规律。

2.以格式定含义。

汉藏两语中大部分成语是四字组成的,因此不少学者误认为四字是成语的固定形式。其实不管汉语还是藏语都有三字组成的成语,也有超过四字的成语,下面就举例一些汉藏两语中不属于四字性格式的成语来一探究竟。

汉语:欲速则不达、一个巴掌拍不响、小心驶得万年船、朽木不可雕也等都不属于四字组成的成语。

藏语:ཆུ་བརྒྱུགས་ཤུལ་ལ་ཤུར་རང་ཆགས། ཤ་ཚ་ཚ། སྙིང་ཉེ་ཉེ། རྟ་ལམ་གྲོག་མས་བཀག སྤྲིན་བྱི་མགོ་ཙམ་མེད་ལ། ཐོག་སྟ་རེ་ཙམ་འཕངས། འབུ་ཚེ་ཟད་གྲོག་མའི་ཚང་སྒོར་སླེབས།这些是三字或五六字的[dpe tɕhos],甚至还有两句组成的[dpe tɕhos]

因此很显然上述观点是错误的。虽然我们通常看到的多半都是四字成语,但是这并不是成语的唯一格式。因此将来不管是有识之士,还是凡夫俗子都还可以突破这种四字成语的主流格式进行创造更多格式的成语。成语作为一种特殊性的短句形式,不能被固执的思想所束缚,随着语言的演变和发展,应该得到演变的空间,这样才能跟得上时代的脚步而愈发变得丰富多彩,此外也有益于成语在我们的语言中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3.以搭配方式定含义。

汉语成语的搭配方式有很多种,在古代由于受韵文的影响汉语讲究声调调合、平仄对仗。下面我们不妨举例一些老成语来对此进行考证。

如;欣欣向荣(平平仄仄)     去伪存真(仄仄平平)

惩前毖后(平平仄仄)     破釜沉舟(仄仄平平)

明枪暗箭(平平仄仄)     藕断丝连(仄仄平平)

古代汉语的声调基本可以分为四个,分别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上声和去声、入声则属于仄声。

在藏语[dpe tɕhos]中也有这样的后缀和前缀之间有对应关系或阴(མོ)阳(ཕོ)对峙的特点,音节之间的语音具有抑扬吨挫,浊清平和的规律。

  如;གཅིག་རྗེས་གཉིས་མཐུད། (阳阴阳阴)བཞི་འཁྱོག་ལྔ་ལྡིང་། (清浊清浊)

      gig rjes gis mthud                    bzhi vkhjog lnga lding

སྐྱ་མིན་སེར་མིན། (阳阴阳阴)   ཁ་ཡག་ཁོག་རྩོག(清清浊浊)    

skja min ser min                                               kha jak khog rog  

སྐྱ་ཟད་སྔོ་སྡུག(阴阳阴阳)ས་སྟོང་ལུང་སྟོང་། (清浊清浊)

skja sad sngo sdug                                      sa stong lung stong

第一列是阴阳对应关系,这很显然是随着语言的简化过程中运用成语时言简意赅的需要而形成的。但是世上万物都从表面上看结构非常复杂,却有一定的内在规律,只是复杂的结构完全盖住内在的规律罢了。按照藏文传统语法《字母本性论》རྟགས་འཇུག的内容:“མིང་མཐའ་དེ་དག་ཉིད་ཀྱིས་ནི། །དེ་ཉིད་རང་གི་སྒྲ་མཐུན་པའི། །ming mtha de dag id kjis ni,de id rang ki sgra mthun bai[[8]]释义:“前字后缀所引起的后字前缀的同音化

不管是成语还是[dpe tɕhos]都有繁富多样的搭配方式,在这儿不需要一一枚举。由于搭配方式有一定的规律性,现代也有人把这种搭配规律应用到成语的定义中,有可能这是对的。但除了上述四字成语的语音对应关系的规律外,其他很多成语很难找出具有特定的搭配规律和结构形式。所以以搭配方式和结构形式定含义的方法是根据少数成语而定的,因此这种方法不够严谨。

三、从同源关系看成语与[dpe tɕhos]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语言学界首次提出了(汉藏语系)这个概念,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至到1972年为止,在学术界很长一段时间内基本上没有讨论过这个概念,但是满腹经纶、五车学富的美国语言学家白保伦和国内著名的语言学家李方桂等几位学者又开始探讨起了在学界消失多年的汉藏语系这个概念。经过多年的经验和累积,采取了最靠谱的研究方法进一步归纳了音位系统的对应和基本词汇的声母对应的关系。而且有更多的学者承前启后对此进行了多维度的研究,一直持续到现在。此外也有一些学者运用类型学与发生学的方法和共时与历时对立统一的研究方法,挖掘出了大量的语音和语汇方面的对应关系,因此有诸多独树一帜的看法和观点,

          汉语族 ;粤语、客家语、东北语、东南语、闽语、西北语等汉语七大方言。

藏缅语族;缅甸语、藏语、羌语、景颇语、纳西语、门巴语等。

汉藏语系         

瑶苗语族;苗语、瑶语、布努语、勉语、绘语(语支待定)。

壮侗语族;状语、侗语、布衣语、傣语、水语、仏老语、毛难语等。

美国著名的汉藏语语言学家Jems.Matcoff教授曾提出“藏语的变化比汉语晚6000千年”的观点[[9]]。虽然这观点显得有点夸张,但暂且咱们不谈论这个。只要弄清了汉语比藏语演变速度快即可。提起汉藏同源关系时,一般说的都是语音和词汇的对应关系,很少有人提藏汉语的语句对应关系,因为从残留的文献对比和这一时代的横向语言或方言中无法找到汉藏两语之间的同源关系,因此除了王志敬等几位学者外,许多学者从未谈论过语句的对应关系。但现在脱离了之前索绪而“语言的共时和历史,就像纸的两面”的观点,谈起了共时和历时或类型学和发生学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用这辩证统一的关系看汉藏语言,会发现使动词和兼语等更多的语句对应关系,虽然之前在学界从没谈论过成语与idom的对应关系并不是巧合,也不是文化交融和渗透的影响,而是同源关系的基本构架使它两在不同轨道上产生了相似的模型。尽管这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细致的研究,但笔者认为:把自己对这方面的初步拙见和认识提炼出来供汉藏语言学者参考,引起学界的关注尤为重要。

四、两种不同文化层面的成语与[dpe tɕhos]。

藏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文化的载体,个个都表示着各自历史的来龙去脉与文化面貌,萨丕尔说道“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语言二存在”[[10]],既然成语是组成语言的一部分,那肯定包含了许多多姿多彩的文化成分。

1,汉语中的成语比藏语的[dpe tɕhos]应用更加广泛。

在现代汉语的通用语言里成语用的比较频繁,史式先生在汉语成语研究里举例了一些鲁迅先生的文章和《辞源》、《四角号码新词典》等进行全文字数和成语字数的对比,写道“《辞源》共收词约十万条,其中成语约四千条,占4%,报载成都部队声讨四害电文中的一段,全文共50字,成语为40字,占80%[[11]]虽然这并不代表成语在汉语中占多少比率,但这足够能说明现代汉语中成语比古代汉语中运用的成语大幅度增大,语言的组成中占了不可取代的地位,这还从宋代说起,因为在宋朝时代城市里的商业繁荣的需要,各行资本家为了夺取民众的喜爱,开始学习古文,还用口头语解说《五代史平话》与《宣和遗事》等小说,便是产生了文言与白话双轨并行的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区别,我们从(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也大概能清楚明清时代口头熟语里的不少成语已经融入书面语或文言文,这让民间口头语言中的成语迅速引进书面,对成语的发展起了及其重要的作用。

我们再一次把目光转向藏语中会发现,现代藏语的各种方言中随着语言的简化和社会的变革,除了书面语外口头熟语里四个格式的[dpe tɕhos]比较少用。在藏语中许多偏远的地方,尤其是经常生活在牧区的大多数都没听说过དཔེ་ཆོས”[dpe tɕhos]这个词,因为在他们的方言里[dpe tɕhos](成语)和[ktam dpe](谚语)当一回是,比如我亲自到黄南泽库唢乃亥村调查探索民间谚语时,有一个已过60岁的一位老人每次讲谚语之前都会讲གནའ་མི་བོད་ཀྱི་གཏམ་དཔེ་ལ།”(释义;古人道的谚语)有时候གནའ་མི་བོད་ཀྱི་གཏམ་དཔེ་ལ།”的之后,举例的并不是谚语,而是四字组成的成语。但是笔者发现书面语里有明确记载着这个词。11世纪著名的藏学家rdʑe po to ba rin tɕhen ksal所著作的《དཔེ་ཆོས་རིན་ཆེན་སྤུངས་པ》里就记载着[dpe tɕhos]这个词,里面还记载很多的[dpe tɕhos],这是大众皆知或大家都肉眼可见的。在现代藏语的口头语里成语和谚语之间的界线非常模糊,基本上就没有界线。

这种差异是随着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内部结构和社会变革决定,在古代不管是藏语还是汉语都有繁富多样的成语格式,但是在藏语中很多成语人们不再用成语的格式表达,而是用叙事性的描述方法来表达,但是在汉语中古代汉魏时代最盛行的的骈文和韵文引起了大量成语的出现。

2,成语与[dpe tɕhos]所表达的内容不同。

成语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地方文化的精髓和缩影,展示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背景和民俗习惯、经济生活等方方面面。凡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它们的语言中肯定包含大量的成语。

从语义方面看汉语中的许多成语和藏语中的许多[dpe tɕhos]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比如;汉语中的成语张冠李戴和风毛菱角、班门弄斧、鸿门宴会、五湖四海等都表达的是汉族的历史地理和文化面貌。藏语中的[dpe tɕhos]སྒྱེའུ་ནང་སྙུང་བུ། sgje nang sȵung bu ཀོ་གྱོང་ལག་མཉེས། ko gjong lag mȵesམོན་ཡུལ་རྡོར་གཅོད། mon jul rdor god等表示的是藏族的生产生活和民间传说。

五、总结。

综上所述,从对比研究的过程能看出,汉语中的成语与藏语中的[dpe tɕhos]都是汉藏两语中的比较特殊而又约定俗称的短句形式,在搭配方式和格式方面也有很多值得挖掘出来对汉藏同源关系提供宝贵资料的对应关系。但从成语的来源和[dpe tɕhos]的来源也可探究出成语在古代一般指的是古语,而[dpe tɕhos]指的是用比拟修饰方法指某种意义。还有从意义层面看许多汉语成语的原意跟本民族的历史紧紧相连。而藏语中的许多[dpe tɕhos]跟藏民族的生产生活和民俗习惯等密不可分。

Contrast the meaning of idiom with [dpe tɕhos]

[abstract] In Chinese and Tibetan, idioms are short sentences with complete meaning.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wo languages and has many similarities because of the basic framework of homology. However, the academic circles have paid little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and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idioms and Tibetan [DPE tɕhos].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 this paper mainly uses the method of comparative study to explore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collocation modes and forms of Chinese idioms and Tibetan idioms [dpe tɕhos]. It also discusses the differences in the usage and origin of idioms and [dpe tɕhos] due to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ocial phenomena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between the two nationalities.

Key words:idiom: [dpe tɕhos]: meaning:


[[1]] 高岩.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G]《成语的起源与来源》2016年第6期。

[[2]] 史式. 汉语成语研究 [M] 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3。

[[3]] 博古今. 现代汉语词典 [Z]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呼和浩特,2012:133

[[4]] 马进武. 藏文正字学发稳 [M] 中国藏学出版社,2017:475

[[5]] 仁增. 汉藏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M] 青海民族出版社,2019:193.

[[6]] 江狄. 研究汉藏语音演变史 [M] 民族出版社,2002:116

[[7]] 胡书津. 藏语言文化语言学 [M] 甘肃民族出版社,四川民族出版社,2008:23

[[8]] 噶玛司都. 司都文法详解 [M] 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2003:7

[[9]] 王志敬. 藏汉语亲属关系研究 [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56

[[10]] 罗常培. 语言与文化 [M]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7:1

[[11]] 史式. 汉语成语研究 [M] 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131

[作者简介] 南木热,男,青海泽库人,青海民族大学藏学院2019级语言学专业研究生。

联系方式:18197382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