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工程中的河道生态护坡施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4
/ 2

农田水利工程中的河道生态护坡施工研究

郭文立

灌南县水利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在水利工程项目之中使用河道生态护坡技术就能够使得护坡稳固程度得到强化,同时极大程度提升江河湖泊的基本生态环境。为了使得河道生态施工技术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实现,需要对于护坡施工技术进行不断的完善以及创新,对于具体的施工建设经验以及不足进行总结,从而在对于基本防护效果进行满足的同时,兼顾了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了农田水利工程项目经济层面效益以及环境保护层面效益的统一。基于此,本文章对农田水利工程中的河道生态护坡施工研究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河道生态护坡施工

一、引言

近年来,各地政府均认识到了农田水利工程河道生态护坡施工的必要性,开始针对河道进行有序治理,以此来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重要的基础保障,优化河流系统生态环境。在河道治理工程中所应用的施工技术具有多样化的特点,需要考虑到不同施工环节的技术应用要点,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提高河道治理效率以及治理质量。

二、生态护坡的概念

生态护坡综合应用水土保持学、生态学和生物科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在确保河道边坡稳定的基础上,对河道边坡进行植物重建,形成新的植物群落,旨在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丰富河道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完善水土与相关生物间的循环体系、提升河道的自我修复和自我净化能力,兼具护坡功能和维护河道生态系统平衡的功能。首先,生态护坡要满足排涝泄洪、防止水土流失的要求;其次,生态护坡不仅要提高边坡的稳定性,还要实现河道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给坡面生物创造适宜的栖息环境,在提升河道自净能力的基础上,同时发挥河道的景观文化功能和生态环境功能。

三、河道生态护坡施工应遵循的原则

3.1自然性原则

在进行河道治理边坡防护中,要尽量选择更加自然、更加生态的修复方式。比如:种植上适宜的水生植物,营造河岸绿化带,以尽快恢复河道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物种的多样性。此外,生态综合型护坡结构选择时还要遵循河流的自然演变规律,恢复河道原有的自然形态,既要有直流段,也要有弯曲段,以形成河道干支流、深潭、浅谈相互结合,相互融合的自然生态格局,构建更加完善的生态景观系统。

3.2稳定性原则

河道安全是保障人类正常生产生活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因此生态护坡技术的应用须坚持水力稳定性原则,综合考虑岸坡界面的物理结构、生态能力、水源等综合因素。实践中导致岸坡不稳定的因素主要有水流冲刷、侵蚀,岸坡表层土及深层土的滑动等,应高度重视。

3.3因地制宜原则

在河道生态治理工程的规划设计环节,需要遵守其因地制宜的原则,从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两个角度出发,保证河道生态治理方案的合理性。在人文环境方面,河道生态治理工程的方案设计应当考虑到当地居民的生活需求和经济条件等,科学规划生态治理作业的施工工艺和建设材料;在自然环境方面,需要对不同河段的地质状况和气候条件进行调查,选择能够有效适应环境的植被,并保证其生态修复功能。相关工程施工时,可以充分利用原始材料来进行改造修复,从而实现对环境优势的充分利用。

   四、农田水利工程中河道生态护坡施工技术应用

4.1自然原型施工技术

自然原型施工是农田水利工程项目之中河道生态护坡施工之中的一项基础方法,其原理在于按照河道周边自然区域特征来实现生态护坡的建设。这一类技术的具体建设难度较低,但是却有着较强的生态以及经济层面效益,因此就有着较为广泛的使用空间。这一项技术的使用要求相应的施工者有着优秀的生态理念。施工之前工程项目方面要对于施工区域的自然生态状况进行调查,例如原生植物的具体生长状况、生态系统组成以及原本河道的土质类型等等。要依据最终的调查结果开展施工项目的设计,同时对于施工方案进行模拟运行,结合运行结果再不断优化以及改良。确定施工方案之后还需要科学合理地进行植被选择。不单单需要考虑到该植物的应用是否符合原本的自然生态环境,还需要使得该植物拥有较好的水质净化以及水土保持的效果。

4.2传统植物生态护坡技术

传统植物生态护坡利用坡面植物根系护坡固土,主要应用于溪流小河,主要有人工种草护坡、平铺草皮护坡和网格植草护坡等形式。为了在坡面上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坡面植物以当地抗性强、绿化效果好、地上部分矮短、根系发达、易于养护的本土常年生或多年生植物为主。需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立地条件、自然降水及植被生长情况等科学采取浇水施肥、培土补植等养护管理措施。

4.3植被生态混凝土护坡技术

植被生态混凝土护坡技术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该种方式需要先在边坡上方完成混凝土浇筑,或者利用浆砌片石骨架的方式进行处理,之后在骨架内部或者框架内种植植物。通过该种施工方式能够保证植物拥有稳定的生长地基,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重要基础保障。在进行施工过程中需要做好混凝土配比管控,要求混凝土配比的合理性,将粗集料、土以及水进行混合,利用不断地测试评价混凝土强度是否符合护坡施工需求,能够延长混凝土的使用时间,避免混凝土后期出现裂缝病害问题。在混凝土施工后需要在其上方铺上一层均匀的表土,能够让植物拥有合适的生长环境,为了能够满足植物生长需求,可以选择在表土中增加营养元素或者混入肥料。在种植时可以选择人工种植或者机械喷射的方式进行播种,种植的植物可以为草皮,也可以是灌木。通过该种方式可以避免土体被掏空问题的产生,能够应对硬质构筑物以及土体结合位置破坏概率大的问题,为河道的持续运行提供重要的基础保障,保证防护效果。

4.4生态景观技术

首先要让广大群众认识到河道保护的重要性,在河道流域活动时,能够自觉保护环境。如果群众缺乏环保意识导致各种生活生产废弃物堆积,这都容易造成生态恶化。在植被恢复的同时,更应该给群众普及生态观念。以河流植被景观建设为主,在建设景观的过程中,要考虑到游客的行为不破坏生态环境。景观尽量依托自然,人工造景也要坚持生态原则,比如建造鸟巢,使用风能光伏新能源等。植物的生长与土壤密切相关,土壤具有高度持水性,可促进植物生长,而植物的生长则能提升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使土壤结构及性能大大改善,提升土壤的抗侵蚀能力和抗冲刷能力,从而发挥植物的固土护岸功能,增加河岸的土壤肥力,使生态环境得以改善。选择植物时,尽可能选择和当地气候环境相符的植物种类,以避免外来物种侵袭。随着植物的生长,景观层会越来越分明,对于边缘地带,应选择具有良好抗逆性、管理粗放、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的植物,如芦苇、沙柳等。高原地区,因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生物植被的生命力相对较弱,需选择抗寒、抗旱类植物,保证植物能够适应当地气候,起到稳定生态的效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治理作为水利发展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对河道开展的生态治理能够有效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促进河流生态功能与生态系统恢复。农田水利工程项目之中进行河道区域的生态护坡施工技术的使用有着一系列的优势,包含了能源消耗少、环境污染程度低以及河道生态防护效果优秀等等。这一类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项目的规划以及建设之中使用,能够使得该施工建设区域之内自然环境以及项目施工的协调、融合。

参考文献

[1]肖阳,扆嘉利.水利工程中河道生态护坡施工技术探究[J].人民黄河,2020,42(S2):176-177.

[2]孙邵岗,张丽丽.水利工程中的河道生态护坡施工技术探究[J].珠江水运,2020(15):73-74.

[3]于福臣.水利工程中河道生态护坡施工技术[J].科学技术创新,2020(22):113-114.

[4]夏晓庆,陈莉,周营.水利工程中的河道生态护坡施工技术探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0(22):161-162.

[5]顾晓铭.水利工程中的河道生态护坡施工技术分析[J].建筑技术开发,2020,47(14):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