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监护室早期应用俯卧位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5
/ 2

重症监护室早期应用俯卧位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罗静

四川省第一退役军人医院  610500

【摘要】目的:探究重症监护室早期应用俯卧位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2月~2023年3月收治的7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分组方法分为对照组(35例)与观察组(35例),对照组采用仰卧位通气治疗,观察组采用俯卧位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显著高于对照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重症监护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治疗中,早期应用俯卧位通气干预可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提升患者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实施。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俯卧位通气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一种肺内与肺外因素共同作用发生的临床综合征,患者主要表现为顽固性低氧血症,在相关数据中表示,全球每年约有300万患者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在重症监护病房中约占10%[1]。在对患者救治过程中需要采用非保护性通气策略,其中俯卧位通气治疗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等优势,能使患者功能残气量增加,改变其膈肌位置及运动情况,确保分泌物引流,改变肺顺应性,减轻纵隔对心肺组织的压迫,进而改善患者氧合情况[2]。本文研究以7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为研究观察对象,意在分析重症监护室早期应用俯卧位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具体报告下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共70例,收治时间(2022年2月~2023年3月),将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分组的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35例,其中男性患者为20例,女性患者为15例,其年龄集中在48-76岁之间,均值(57.42±1.85)岁。观察组35例,其中男性患者为21例,女性患者为14例,其年龄集中在47-75岁之间,均值(57.43±1.86)岁。组间数据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比。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实施抗感染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碱平衡,提供营养支持。在此基础上实施机械通气治疗。

对照组:仰卧位通气治疗。保持半卧位体位,将患者床头抬高30°-40°,经口气管插管,使用PB840呼吸机进行肺保护性通气治疗,选择容量控制通气模式,潮气量:6ml/kg,呼气末正压:5-10cmH2O,每4h进行肺复张(控制性肺膨胀法)。

观察组:俯卧位通气治疗。将患者气道分泌物清除,对其髂部与双肩位置放置软垫,确保其胸腹部正常活动,将其头部偏向一侧,避免面部受压。呼吸机设置与对照组相同,俯卧时间为12h。在机械通气过程中保证呼吸机管道、引流管及静脉导管通畅,适当提供镇静与肌松药物,确保维持正常循环灌注。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pH值、PaO2、PaCO2)及临床疗效(显效、有效、无效)。

1.4统计学分析

研究所有数据行统计数据,计量资料(±s)表示、计数资料n(%)表示,组间对比t检验,P<0.05,统计意义标准,应用SPSS 24.0软件统计分析。

2.结果

2.1 血流动力学指标

观察组患者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显著高于对照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 1  2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s)

组别

pH值

PaO2(mmHg)

PaCO2(mmHg)

观察组(n=35)

7.38±1.02

105.82±7.53

40.28±2.47

对照组(n=35)

6.36±1.03

82.59±7.38

48.66±2.53

t

4.163

13.035

14.021

P

<0.001

<0.001

<0.001

2.2 临床疗效

 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治疗有效率

观察组(n=35)

14(40.00)

19(54.29)

2(5.71)

33(94.29)

对照组(n=35)

10(28.57)

15(42.86)

10(28.57)

25(71.43)

-

-

-

6.437

P

-

-

-

0.011

3.讨论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通气/血流灌注失调,是一种呼吸系统危重症,患者发病紧急,病情进展迅速,具有较高的死亡风险[3]。大部分患者会存在肺泡损伤、肺动脉高压及肺毛细血管重构情况,临床中对患者的治疗方式是在原发疾病控制基础上改善其通气状况,提升组织供氧功能,预防肺损伤与肺水肿风险,俯卧位机械通气是有效的通气方式,相比于仰卧位通气治疗来说,具有显著优势[4]

在本次研究中,对7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进行比较观察,干预后,观察组患者pH值、PaO2显著高于对照组,PaCO2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该结果表示,早期俯卧位通气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提升其治疗效果。在俯卧位通气时,胸腔形态与隔膜位置产生改变,抵消部分肺组织重力,进而减轻纵隔及心脏对肺部的压迫,并能减小胸膜腔压力梯度。同时俯卧位通气能将肺部水肿液重新分布,提升肺顺应性,改善肺功能[5]

综上,予以重症监护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早期俯卧位通气干预能改善其血流动力学,提升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宗辉,丁慧强,梅海霞,等. 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下肺内、外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通气治疗的效果比较[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22,32(20):66-71.

[2]梁欢,王伏东,蒋丽军,等. 俯卧位通气在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2,26(14):114-118.

[3]韩敏敏,韩宝忠. 高频振荡机械通气联合注射用牛肺表面活性剂治疗新生儿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价值[J]. 妇儿健康导刊,2022,1(4):57-60.

[4]庞土富,易震南,陈祖光,等. 无创通气联合甲基强的松龙治疗轻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2022,40(6):650-653.

[5]司梅梅,朱艳飞,宋文静. 气道压力释放通气治疗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监测与护理[J]. 天津护理,2022,30(2):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