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5
/ 2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措施

1邹亚静 ,2王宪平

1身份证号:15232519940522052x

2身份证号:210922199512220312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高速发展,建筑工程得到了大跨步的提升,建筑工的规模也不断扩大,这就对建筑工程施工提出了更高的安全管理要求。在建筑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的生命和工程质量是建筑工程安全主要考虑的对象。本文就建筑施工存在的一些问题,讨论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

        关键词:施工技术,建筑工程,施工,措施,工程,技术

        一、基础工程的施工

        (一)挖孔桩技术

        利用机械或者人工进行挖掘开孔的方式就是挖孔桩技术。如果当地的土质无法达到建筑承载力的要求,而且还不能对地基进行适应当的处理,这是就可以考虑对地基进行坚实层设计。这种方法也得到广泛应用。人工挖孔时,深度达到1m,这是就要对地基进行混凝土喷射或浇灌工作了,而且要用钢筋对上下圈进行必要的链接。扩孔工作要等到挖掘工作达到指定的深度后才能进行。最后还要进行混凝土工浇筑和安装钢筋的工作。根据具体情况,挖孔桩直径和桩体长度要控制一定的比例来满足施工要求。

        (二)钻孔灌注桩技术

        桩孔位置的处理是钻孔灌注桩技术最重要的环节。钻孔灌注桩技术对孔的要求很高,钻孔前要先将残渣清理干净,再放好钢筋笼,这都是为混凝土的浇筑做准备的。我国的钻孔灌注桩技术多采用下钢套筒方式。孔壁的保护措施是采用泥浆来完成的。这种打桩方式利用回转机进行开孔,工作效率高,劳动强度低,同样也被广泛应用。

        (三)深基坑支护技术

        坑基越深,危险系数就越高,这就是要求高质量的支护技术。但乐观的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支护技术得到了比较高的发展。决定坑基是否符合要求依据的技术条件有:土钉墙技术;地下连续墙技术;水泥土墙技术。其中应有范围比较窄的就是地下连续墙技术,坑基深且对环境保护要求严格要求的工程可以利用这种技术。对于坑基小于15米的情况,采用土钉墙技术,它的优点主要有施工简单、成本低、工程周期短、对环境保护要求低。对于软土层的地区,普遍采用水泥土墙技术。它的优点主要有施工方便、造价低、工程时间短、防漏特点突出点灯。根据不同情况,我们可以进行选择性施工。

        二、混泥土工程施工技术

        (一)混凝土搅拌

        搅拌混泥土前,宜将搅拌筒充分润滑;严格计量、控制水灰比和塌落度;冬期搅拌混凝土应优先采用加热的方法。

        混泥土搅拌装料顺序:石子→水泥→砂子→水。

        (二)混泥土浇筑

        单独基础浇筑。(1)台阶式基础施工,可按台阶分层一次浇筑完毕(预制柱高杯口基础的高台部分应另行分层),不允许留设施工缝。每层混泥土要一次浇筑,顺序是先边后中间,务必使砂浆充满模板。(2)浇筑台阶式柱基时,防止垂直交角处可能出现吊脚(上层台阶与下口混泥土脱空)现象。

(3)为保证杯基础杯口底标高的正确性,宜先将杯口底混泥土振实并稍停片刻,再浇筑振捣杯口模四周的混泥土,振动时间尽可能缩短。同时,还特别注意杯口模板的位置,应在两侧对称浇筑,,以免杯口模挤向上一侧或由于混泥土乏起而使芯模上升。(4)高杯口基础,由于这一级台阶较高且配置钢筋较多,可采用后安装杯口模的方法,即当混泥土浇捣到接近杯口底时,再安杯口模板后继续浇捣。(5)锥式基础,应注意斜披部位混泥土的捣固质量,在振捣器振捣完毕后,用人工将斜披表面拍平,使其符合设计要求。(6)为提高杯口芯模周转利用率,可在混泥土初疑后、终疑前将芯模拔出,并将杯壁划毛。(7)现浇柱下基础时,要特别注意链接钢筋的位置,防止移位和倾抖发生偏差是及时纠正。

        条形基础浇筑。浇筑前应根据混泥土基础顶面的标高在两侧木模上弹出标高线;如采用原糟土模时,应在基糟两侧的土壁上交错打入长100m左右的标杆,并露出20~33mm,标杆面与基础顶面标高平,标杆之间的距离约3m。根据基础深度宜分段、分层连续浇筑混凝土,一般不留施工缝。各段层间应相互接应,每段间浇筑长度控制在2~3m距离,做到逐段层呈阶梯形向推进。3、设备基础浇筑。一般应分层浇筑,并保证上下层之间不留施工缝,每层混凝土的厚度为200~300m。每层浇筑的顺序从低处开始,沿长边方向自一端向另一端浇筑,也采取中间浇筑的顺序。对特殊部位,如地脚螺栓、预留螺栓孔、预埋管等,浇筑混凝土时要控制好混凝土上升速度,使其均匀上升;同时要防止碰撞,以免发生位移或歪斜。对于大直径地脚螺栓,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用经纬仪随时观测,发现偏差及时纠正。

        三、施工环保、水土保持措施

        (一)施工前,根据本报段工程特点,详细调查施工驻地、施工场地、取弃土场、施工便道、砂石料开采区域的环境概况,编制由于施工活动可能造成的施工区域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有光部门审批,保证施工方案将环境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二)施工过程中采取完善的环保、水保措施,本着“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资)的原则与工程本体同步实施,不留尾巴,不留后患。确保工程所处的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把因施工原因产生的噪声、大气污染对现场人员及公众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保护生态和水资源环境,废水、弃渣,泥浆以及工程按规定排放、处理,完工后及时恢复植被,杜绝水土流失。生产、生活区集中布置,并对可能的污染种类,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生产生活垃圾分类集中存放、集中处理,达到集中控制,减少污染范围之目的,把本标段建成“健康、生态、绿色、环保”达标工地。

        (三)工程施工完后,及时进行施工现场清理,拆除废弃临时设施,多余材料及建筑垃圾清运出现场,作到工完场清。

        临时占地应考虑施工完后复耕或澈 草籽绿化。施工中产生的有害物质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不随意弃置和排放。

        (四)施工中产生的废弃混凝土、砂石废料要及时收集,运送到指定投弃地点。

        (五)见施工环保、水土保持管理组织机构框图

        四、结语

        总之,建筑工程的技术在不断地提高,但安全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它不仅仅关系到建筑企业、单位的利益,更威胁到人民的生命安全以及国家的稳步发展。正是因为这样,建筑企业、单位必须积极的从源头上认识到自身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结合自身的实际条件,探索出有效的、科学的以及合理的安全管理措施,这样才能够保证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段世华;优化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探讨[J];新经济;2016年12期

        [2]何军;浅析浅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措施[J];江西建材;2016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