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鄂托克前旗西大荒盐湖矿区石盐、芒硝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5
/ 4

内蒙古鄂托克前旗西大荒盐湖矿区石盐、芒硝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李永强

鄂尔多斯市地质调查监测院,内蒙古自治区 鄂尔多斯市  017001

摘要:本文通过对内蒙古鄂托克前旗西大荒盐湖矿区盐、芒硝地质特征浅析,认为勘查区西大荒盐湖属现代内陆湖蒸发盐类矿床,它的形成受地形、气候、物质来源等各种因素控制。西大荒盐湖地处毛乌素沙漠西南缘,从白垩世以来,一直处于大陆性干燥气候条件,目前年平均降雨量为296.5mm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该区蒸发量大大高于降雨量和地下水补给量,具有有利的气候条件,盐湖卤水在强烈蒸发作用下,不断浓缩而形成盐类矿床。

关键词:西大荒盐湖,石盐芒硝,地质特征,矿床成因

1区域地质

1.1地层

西大荒盐湖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毛乌素沙漠西南缘,其基底主要由古生界台地相碳酸盐岩、碎屑岩组成,盖层由中、新生代陆相碎屑岩组成。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岩石地层》划分,本区前中生代地层区划属华北地层大区,晋翼鲁豫地层区,鄂尔多斯地层分区,东胜地层小区,中新生代地层区划属陕甘宁地层区,鄂尔多斯地层分区。区域出露地层较简单,主要为白垩系下统志丹群罗汉洞组、古近系渐新统清水营组和第四系全新统地层。

1、白垩系下统志丹群罗汉洞组:主要出露于区域西北、西南部,在区域东南部有小面积分布,岩性为紫红色、砖红色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局部夹粉砂质泥岩、泥岩,厚度约123m。

2、古近系渐新统清水营组:在区域的西北部有小面积分布,岩性为褐红色、砖红色泥岩、粉砂岩夹灰绿色泥岩、砂岩及石膏层,厚度约157m。

3、第四纪全新统:在区域内分布广泛,以风积层和湖积-沼泽沉积层发育最为典型。风积层在区域内大面积分布,根据地貌特征和矿物黏土含量可细分为固定-半固定风积砂层、风积砂土层和移动砂层,其成分为土黄色、黄色细砂、粉砂、黏土,厚度大于10m。

湖积-沼泽沉积层主要分布在西大荒盐湖及其东部西二道川、马鞍桥一带,湖积沉积物为灰黑、土灰色砂质粘土、粘质砂土淤泥,沼泽沉积物为褐灰色砂质粘土及粘土质细粉砂,厚度大于5m。

2.2构造及岩浆岩

本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华北地块鄂尔多斯凹陷西南缘。区域早古生代接受了台地相碳酸盐岩、碎屑岩沉积,早古生代晚期褶皱回返,遭受剥蚀;中生代地壳复又下降,接受了陆相碎屑岩沉积,形成了鄂尔多斯大型坳陷盆地;自新生代以来本区地壳总体处于下降态势,广泛接受了第四纪沉积。区内地层产状平缓,盆地内部构造微弱,反映出稳定的构造特征。本区未见岩浆岩出露。

2矿区(床)地质

2.1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简单,为白垩统下统罗汉洞组及第四系全新统,现分述如下:

1、下白垩统罗汉洞组:在盐湖东部零星出露。地层产状近水平,倾角0-3°,岩性为一套砖红色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细砂岩组合,局部夹薄层泥岩。典型岩石特征如下:

(1)泥质粉砂岩:砖红色,泥质粉砂质结构,层状构造。岩石碎屑主要由石英(60%),长石(10%)组成,含少量白云母。石英、长石粒径小于0.1mm,分选好,磨圆度好,泥质胶结,胶结物含量15-25%。

(2)细砂岩:砖红色,砂质结构,层状构造。岩石碎屑由石英(75%),长石(10%)及岩屑(10%)组成,含少量白云母和泥质。石英、长石粒径0.1-0.25mm,分选好,磨圆较好,泥质胶结,胶结物含量约5%。

(3)粉砂岩:砖红色,粉砂质结构,层状构造。岩石碎屑主要由石英(75%),长石(20%)组成,含少量白云母。石英、长石粒径小于0.1mm,泥质胶结,胶结物含量约5%。

(4)粉砂质泥岩:砖红色,粉砂质泥质结构,层状构造。岩石主要由泥质组成,含量约75%,含石英(15%)和长石(5%),此外含少量白云母。

该地层出露厚度小于5m,与上伏第四系全新统呈不整合接触。

2、第四系全新统:为矿区出露的主要地层,分布范围大,按成因可为:沼泽沉积、湖积、化学沉积层、风积四个类型,现分述如下:

(1)沼泽沉积:主要分布于湖积区外围,尤以北部分布面积较大。沉积物主要为褐灰色砂质粘土及粘土质细粉砂。由于本区局部有地下淡水供给,所以地表有耐盐碱性植物生长,盐渍化现象不重,仅有少量星点状无水芒硝粉末分布。

(2)湖积:分布于化学堆积区的外围,在东南部分布范围较窄,在北部、西部和西南部分布面积较大,为西大荒盐湖的主要沉积物之一。沉积物主要为灰褐色淤泥、黄灰色粉砂质粘土及灰黄色泥质细砂。

(3)化学沉积:主要分布于盐湖的中南部,长3.4km,宽2km,面积约7.07km2,为西大荒盐湖的主要沉积物之一。沉积物主要为灰黑色淤泥、含盐硝淤泥、灰色粒状芒硝、石盐,矿区内的芒硝、石盐矿体主要分布于此沉积区。在此区内,除上述堆积物外,夏、秋季尚有少量表层卤水零星分布。

(4)风积:矿区内风积物发育,在矿区的东部、北部及西部边缘分布较广。其成分由风成砂、砂土组成。风成砂在矿区北部及西部边缘分布,土黄色,成分主要为砂,砂质由石英、长石、岩屑组成,以中粗砂为主,粒径一般0.3-2mm,基本不含黏土矿物。风成砂土主要分布于矿区的东部,土黄色,主要由砂质和黏土组成,砂质含量约75%,土质含量约25%,砂质由石英、长石、岩屑组成,以中细砂为主,粒径一般0.1-0.5mm。

西大荒盐湖主要包括化学沉积和湖积两部分,其中化学沉积区是盐类矿产成矿和赋存的主要场所。从水体化学成分和沉积组份看,该盐湖应属现代硫酸盐—氯化物混合型,沉积的盐类矿物主要有芒硝、无水芒硝、石盐、泻利盐和少量石膏。矿区内芒硝、石盐矿主要赋存在淤泥层中,共2层芒硝矿、1层石盐矿,矿层连续较好,层位稳定,是本次工作地层划分对比的标志。

2.2构造及岩浆岩

盐湖地表地貌呈微凹型,其基底为白垩系罗汉洞组地层,盖层由第四系全新统组成。矿区除东部有小面积白垩系罗汉洞组紫红色泥质粉砂岩出露外,均被第四系全新统地层覆盖,岩层或地层均呈水平或近似水平状,在地质填图和钻探过程中,未发现对石盐、芒硝矿层有较大破坏作用的断层、褶皱、岩溶、陷落柱、破碎带等。

3矿体(层)特征

西大荒盐湖为一芒硝、石盐共生矿床,矿区内芒硝、石盐矿主要以固体形态呈现,各矿层主要赋存于盐湖中南部的化学沉积区。该化学沉积区长约3.4km,宽约2km,面积约7.07km2,为西大荒盐湖的主要沉积物之一。

2005年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在西大荒盐湖矿区范围内圈定2层芒硝矿层和1层石盐矿层,并对石盐矿层晶间卤水进行了资源储量估算。

根据矿层在垂向上的分布特征,本次工作在矿区采矿权内圈定2层芒硝矿和1层石盐矿,与原报告一致,将矿层自上而下分别编号为芒硝-Ⅰ、石盐-Ⅰ、芒硝-Ⅱ矿层,与原报告上矿层(Ⅱ)、中矿层、下矿层(Ⅰ)对应。芒硝-Ⅰ矿层赋存于近地表,该矿层与石盐-Ⅰ矿层在垂向上不存在相互压覆关系,其下距芒硝-Ⅱ矿层0.50-0.70m,平均0.60m。石盐-Ⅰ矿层赋存于中部,其下距芒硝-Ⅱ矿层0-0.50m,平均0.18m。芒硝-Ⅱ矿层位于底部,为矿区内芒硝矿的主矿层。

3.1芒硝矿层

采矿权内分布2层芒硝矿,编号为芒硝-Ⅰ、芒硝-Ⅱ矿层,芒硝矿石类型有芒硝矿石、淤泥芒硝矿石、粉末状芒硝矿石三种类型。现各芒硝矿层分述如下:

1、芒硝-Ⅰ矿层:该矿层在平面上不连续分布,主要分布于盐湖南部P4至P8勘查线间,由2个钻孔控制,零星分布于P4线的ZK0406及P3线的ZK0303单孔控制。矿层主体部分南北长约0.50-0.79km,平均0.60km,东西宽约0.25km,平均0.25km,可采面积约0.16km2。矿层总体呈似层状,近水平产出。

矿层顶面埋深1.35-2.03m,平均1.69m,埋藏深度由北向南逐渐变深。赋矿标高1289.00-1290.00m,平均1289.48m;厚度0.30-0.67m,平均0.49m,厚度变化系数12.40%,矿层厚度稳定,矿层厚度延走向由北向南变薄,矿层厚度等值线图见图2-6。主要成分Na2SO4含量20.47-21.47%,平均含量20.97%,品位变化系数24.09%,矿化较均匀。矿层顶板为灰黑色含芒硝淤泥层、土黄色粉砂层、含芒硝粉砂层,局部直接出露于地表,底板为灰黑色含芒硝硝淤泥或淤泥层。该矿层与石盐-Ⅰ矿层在垂向上不存在相互压覆关系,其下距芒硝-Ⅱ矿层0.50-2.40m,平均1.23m。

2、芒硝-Ⅱ矿层:分布于盐湖中部P11至P12勘查线间,由16个钻孔控制。南北长约0.25-2.29km,平均1.23km,东西宽约0.63-1.79km,平均1.31km,可采面积约2.93km2。矿层总体呈似层状,近水平产出。

矿层顶面埋深1.40-5.40m,平均3.16m,埋藏深度由南东向北西逐渐变深。赋矿标高1284.00-1290.00m,平均1287.21m;矿层厚度0.50-3.60m,平均厚1.96m,厚度变化系数12.33%,矿体厚度稳定,矿层厚度延走向由南向北变薄,延倾向由西向东变薄,倾角1-3°。矿层厚度等值线图见图2-7。主要成分Na2SO4含量13.58-54.43%,平均含量28.67%,品位变化系数34.64%,矿化较均匀。矿层顶板为灰黑色淤泥层、含芒硝淤泥层,局部顶板为石盐矿层,底板为灰黑色含芒硝硝淤泥、土黄色泥质粉砂层或粉砂层。其上距石盐-Ⅰ矿层0-0.90m,平均0.30m,距芒硝-Ⅰ矿层0.50-2.40m,平均1.23m。

3.2石盐矿层

盐湖内仅赋存1层矿层,编号石盐-Ⅰ矿层,矿区内石盐矿石类型单一,仅有一种,即泥砂质石盐矿石。该矿层在平面上不连续分布,主要分布于盐湖中部P15至P16勘查线间。本次工作见矿钻孔共15个,南北向长0.25-1.88km,平均1.06km,东西向宽0.25-1.29km,平均0.79km。矿层可采面积约2.23km2。矿层总体呈似层状,近水平产出。

矿层顶面埋深1.30-3.40m,平均2.17m,埋藏深度由南东向北西逐渐变深。赋矿标高1286.00-1290.00m,平均1288.41m;厚度0.20-2.90m,平均厚1.13m,厚度变化系数15.94%,矿体厚度稳定,矿层厚度延走向由北向南变薄,延倾向由西向东变薄,倾角1-3°。矿层厚度等值线图见图2-8。主要成分NaCl含量25.10-55.98%,平均含量34.66%,品位变化系数26.27%,矿化较均匀。矿体顶板为灰黑色淤泥层、含芒硝淤泥层,局部顶板为芒硝矿层,底板为灰黑色含含石盐淤泥层、含芒硝淤泥、淤泥层或土黄色、灰绿色粉砂层。其下距芒硝-Ⅱ矿层0-0.90m,平均0.30m。

4矿石特征

矿区内存在芒硝矿、石盐矿两种矿石,现对其特征分述如下:

4.1芒硝矿矿石特征

矿区内芒硝矿石类型有三种,芒硝矿石、淤泥芒硝矿石、粉末状芒硝矿石。各类矿石中主要盐类矿物成分为芒硝、无水芒硝,伴生少量石盐、石膏、泻利盐等。粒状结构,致密块状构造、层状构造;粒状结构,疏松块状构造、层状构造;粒状、微晶结构,块状构造、层状构造。

本矿区芒硝矿石有益组分为Na2SO4、NaCl,有害组分为CaSO4、MgSO4、KCl,经单工程基本分析加权平均品位统计。芒硝-I号矿层主要有益成分Na2SO4含量20.47-24.47%,平均为20.97%,品位变化系数24.09%;NaCl含量6.29-6.65%,平均为6.47%,品位变化系数6.88%;主要有害成分CaSO4含量5.44-8.38%,平均为6.91%,品位变化系数30.50%;MgSO4含量0.73-0.93%,平均为0.83%,品位变化系数41.56%;KCl含量0.13-0.16%,平均为0.15%,品位变化系数12.44%。矿石化学成分延走向、倾向及垂向变化不大。从所计算的品位变化系数可看出,矿层Na2SO4、NaCl分布均匀。

芒硝-Ⅱ号矿层主要有益成分Na2SO4含量13.58-54.43%,平均为28.67%,品位变化系数34.64%;NaCl含量0.80-13.20%,平均为3.70%,品位变化系数107.04%;主要有害成分CaSO4含量1.01-15.27%,平均为7.75%,品位变化系数58.49%;MgSO4含量0.23-6.26%,平均为1.65%,品位变化系数7.23%;KCl含量0.04-0.16%,平均为0.10%,品位变化系数49.06%。矿石化学成分延走向、倾向及垂向变化较大。从所计算的品位变化系数可看出,矿层Na2SO4分布较均匀,NaCl分布不均匀。各芒硝矿层Na2SO4含量与伴生组分含量间无明显的变化规律,仅从工程控制分析成果,可大致反映出由化学沉积区中部向边部Na2SO4 、CaSO4 、MgSO4 、NaCl 、KCl含量有所下降。芒硝-Ⅱ号矿层中CaSO4 、NaCl含量略微偏高,对矿石质量有一定影响。

根据矿石自然形态及矿石中淤泥含量可将矿石划分芒硝矿石、淤泥芒硝矿石、粉末状芒硝矿石三个类型。

4.2石盐矿矿石特征

矿石中除了泥砂质外,主要盐类矿物为石盐,次为石膏、芒硝。矿石结构可分为细粒结构和不等粒结构。矿石构造主要为块状构造、层状构造,局部见团块状构造。

本矿区石盐矿石有益组分为NaCl、Na2SO4,有害组分为CaSO4、MgSO4、KCl,经单工程基本分析加权平均品位统计石盐-I号矿层主要有益成分NaCl含量25.10-55.98%,平均为34.66%,品位变化系数26.27%;Na2SO4含量0.00-5.22%,平均为1.55%,品位变化系数1.75%;主要有害成分CaSO4含量1.24-14.34%,平均为9.45%,品位变化系数39.94%;MgSO4含量0.20-1.81%,平均为1.23%,品位变化系数7.95%;KCl含量0.02-0.18%,平均为0.13%,品位变化系数28.37%。矿石化学成分延走向、倾向及垂向变化不大。从所计算的品位变化系数可看出,矿层NaCl分布较均匀,Na2SO4分布均匀。

矿区内石盐矿石类型单一,仅有一种,即泥砂质石盐矿石:由颗粒不等的自形至半自形晶盐组成,含有较多的泥质物,常呈灰黑-青灰色。

5矿床成因

西大荒盐湖属现代内陆湖蒸发盐类矿床,它的形成受地形、气候、物质来源等各种因素控制。

西大荒盐湖具有封闭较好的地形条件,湖的四周除有下白垩统罗汉洞组零星出露外,尚有星月形波状沙丘和草丛沙丘,组成了一个四周高、中间低的小型湖盆。在湖积淤泥层下部有一较稳定的粘泥及泥质粉砂层,起隔水的作用,有利于各种盐分及地表水、地下水的汇集。

具有较充分的物质来源,物质来源包括盐分及水的补给两部分:盐分主要来源于下白垩统罗汉洞组紫红色泥质粉砂岩,从对紫红色泥质粉砂岩可溶盐分析可以看出,盐类组分含量比较高,由于盐类组分易溶于水,在岩石风化后,水溶解其中的盐类,搬运到盐湖盆地中,给湖盆提供了盐类物质来源,西大荒现代内陆盐湖其中SO42-、Na+、CI-离子含量最高,与盐湖主要沉积芒硝、石盐相一致。所以西大荒盐湖芒硝、石盐主要来自下白垩统罗汉洞组紫红色砂泥岩中的盐分。

水的补给也是盐类矿床形成条件之一,水的补给量太大不会有盐类沉积,补给量太小也不会有大量盐类矿物沉淀,所以盐类矿床的形成,除湖盆中要有大量盐分物质供给外,还要有适量水的补给,使盐湖不断蒸发沉积,不断补给适量淡水。西大荒盐湖补给的水,主要来自湖边的地下水和聚集汇水区域内的雨水,盐湖在夏、秋季才有表层卤水分布,盐湖中水的补给量较为适量,使Na2SO4、NaCl等盐类矿物不断沉积形成工业矿床。

西大荒盐湖地处毛乌素沙漠西南缘,从早白垩世以来,一直处于大陆性干燥气候条件下,目前年平均降雨量为296.5mm,且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该区蒸发量大大高于降雨量和地下水补给量,具有有利的气候条件,盐湖卤水在强烈蒸发作用下,不断浓缩而形成盐类矿床。

盐湖具有较好的后期保存条件,由于芒硝、石盐矿层顶、底板为含硝淤泥或芒硝淤泥,淤泥是以粘土物质为主,因此,具有良好的隔水作用,使矿层不易受到表层卤水的溶解破坏而保存下来,尤以第一芒硝矿层埋藏相对较深,矿层顶、底均有含硝淤泥层的保护,所以保存较好。第二芒硝矿层顶板直接暴露地表,夏、秋季易受表层卤水的溶解破坏,春、冬季表层卤水干涸,暴露于地表的芒硝矿层由于脱水而变成粉末状无水芒硝,受到强风的作用而有部分泥砂混入。

参考文献

[1]李娜.浅析新疆地区内陆盐湖成因[J].自然科学,2000,1(2):33-35.

[1]张传利.我国西北地区内陆盐湖矿物质来源及富集规律[J].工程技术,1998,3(2):112-11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