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的有机融合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6
/ 2

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的有机融合探究

陈伟

中铁上海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市 201906

摘要:在国有企业的发展阶段,党建工作是推动国有企业综合发展的基础。在互联网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生存与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国有企业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随着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已成为提升国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下面,文章就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人才培养;有机融合

1新时期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开展的重要性

1.1巩固并加强党的主体领导地位

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党建工作是组织与执行党和国家重要方针政策的重要基础,在企业职能组织体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国有企业的党建部门应严格按照党和国家的政策要求加强自身的经营管理,以有效规避徇私舞弊等违规违法的行为。

1.2助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深入持续发展

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党建工作的高效推进能够促进国家各项经济政策与企业现实经营管理的协调。与此同时,还能促进企业发展与社会建设之间的融合,在提升企业社会效益方面有着极为突出的作用。最为重要的是,党建工作的积极开展能够更为高效地推进从严治党的实施,企业内部对党员队伍的规范教育也会更为理想。另外,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推进党风建设与企业文化体系的融合,使企业保持更为积极的精神面貌[1]

1.3规范并加强员工思想政治觉悟

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其所开展的党建工作应将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放在首要位置。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员工政治意识或责任意识淡薄的不良情况,以进行有效的处理。有了积极的党建文化氛围,企业员工就能加深个人对党中央和国务院部署决策及相关会议精神的认识,进而达成一定的共识,如此一来便能为个人更为积极的发展和服务企业提供切实保障。

2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研究有机结合存在问题及原因

2.1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研究有机结合存在问题

国有企业在制定相关制度的过程中,尤其在推动党内建设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问题,导致国企党建与人才培养机制很难完全融合。许多国有企业的工作任务非常繁重,在整体生产活动中,缺乏对党建工作的充分认识,难以将党建工作和人才培养工作充分融合,更难以体现出现代化、全面化的管理机制。党建工作和人才培养机制常常出现二者相互脱离的现象,这导致党建的精神引领作用难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体现重要价值,也难以激发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难以实现科学有效的思想宣传教育。部分国有企业甚至将党建工作认为是应付上级的工作,没有意识到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并且在开展党建工作的过程中不够投入,也难以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应用到相关管理工作中。这是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研究有机结合过程中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2.2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研究有机结合存在问题的原因

在国有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要找到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研究结合过程中的问题原因,要正确应对相关问题。从整体情形来看,党建工作较为复杂,而工作人员难以满足管理需求,导致工作任务过于繁重的同时人员配备不足。在实际工作中,也缺乏专业的党建管理机构,更多是行政部门和其他方面部门的联合办公,导致党建工作人员有多个职能,工作负担很重,也很难完全投入党建工作。且对党建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重视度不足,在引进、选择人才时更偏向于对业务的考查,而对思想政治相关专业的人才引进较少,人才结构缺乏合理性。综上所述,要正确认识党建工作和人才培养共同融入的有效作用,并且采用合理的方式进行干部团队和员工团队的完善与建设。针对国有企业的发展需求,在积极推进相关管理工作完善的同时,选择有发展意愿的中青年党群工作者,融入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解决传统过程中工作任务较多,而人员配备不足的问题,提升员工对党建工作的重视度,满足国有企业的战略性发展需求[2]

3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的有机融合对策

3.1明确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的工作方向,挖掘人才

要将基础标准与优秀标准相结合,在开展人才选拔、党员培养工作时,要确立好基础的工作标准并与发展性的优秀标准相结合。培养优秀人才,真正体现作为一名国有企业一线工作人员的重要性。比如有一部分国有企业在开展战略性决策的过程中,会培养职业道德、职业素养高尚的人才,非常重视青年人才的为人品德。将具有专业能力和良好工作态度的人员作为培养标准,也要将有突出表现和时刻坚守在岗位的员工作为教导的榜样,在实现才能培养之前,先实现品德培养。

要将专职工作与兼职工作结合在一起,就要通过综合性考核选择,寻找愿意投入党建工作的专职青年工作者,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利用,使这些青年员工能够成长为独挡一面的党建工作者,能够实现基层党支部的业务培训。另外,也要鼓励愿意参与党建工作的兼职群众人员,并吸引更多优秀的青年人才到基层党支部的岗位上锻炼自我,提升自身的党性和领悟能力,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协助专职党建工作者从事相关工作,体现自己身为一名兼职党建工作人员的重要职能。专职与兼职对企业发展来说都非常重要,企业党组织需要进行持续性的考核和跟踪培养。

3.2建立高标准构建党建与人才培养的管理机制,留住人才

在进行企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重视对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选择合适的方式促进现代人力资源培养的开展。要认识到员工培养与员工发展是长期的、持续性的,并不能在短期内形成和实际改进,发展模式的变化也会带来人才培养机制的变化和需求,这体现在多方面的思想建设过程中。要抓住企业思想教育的重点核心,真正实现对人才培养的有效作用,提升人才的道德素质,并且采用激励政策,有效降低人才的流失率。要不断全面建设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内在良好氛围的培养,实现对其文化的合理改进,积极促进企业工作人员的多元化教育。引导工作人员产生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让员工认识到自己身为企业内部的一份子,与企业是血脉相连的。

要在各个层面实现党员干部与员工之间的良好互动,促进党建工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发挥积极的人才挽留作用,提升员工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真正营造良好的企业氛围,塑造员工的健全人格。国有企业管理者要明确自身的发展建设要求,采用合理的方式,积极促进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既要完善高标准的党建与人才管理机制,也要促进整体管理工作的进行,真正实现多方面的党建工作与现实工作的融合,做好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建设,保持较好的发展过程,真正满足员工需求,倾听员工的内在需求和实际反馈,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帮助员工解决问题。要实现多元化的影响,要促进现代化教育工作的进行,展现为员工培养与建设贡献力量的方式,真正在日常工作中留住人才。

3.3搭建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的教育平台,培养人才

为了有效提升青年团队的工作素质,国有企业需要积极为新职工提供有效的学习培训机会,帮助青年人才更好的成长,实现企业人才的综合性培养。同时,搭建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的教育平台,实现科学化的人才培养。

一是坚持利用内外学习资源,实现不断探索的学习策略。通过邀请专家或其他专业工作人员,利用外部的学习资源,引导员工学习更多知识开阔视野,提升个人认识。不定期开展党建工作交流活动,邀请党建专业及其他业务相关专业人士为青年人才开展讲座,根据现实情况,选择青年人才较为薄弱的方面进行改进。给予青年人才走出企业学习的机会,到其他企业或工作场地去学习别人的党建及业务工作经验,在此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并把经验消化为自身的素养。鼓励青年员工外出考察和合作交流,引导员工参加政府组织的技术竞赛和演讲辩论赛,提升个人能力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还要从思想上鼓励青年员工不断探索未知,拓宽工作思路,比如有的青年员工自行进行创新技术的研发,指导国有企业整体工作的进行,为国有企业系统的正常运转提供机会。

二是要构建“老带新”日常引导培训模式。若是有优秀的职业引领者带领青年工作者大踏步向前,便能真正实现对青年人才的科学引导,也是一种更有效的引导方式。可采用导师带徒的党建育人形式,这是目前阶段许多国有企业采用的重要教育形式,采用一对一的方式让老员工带领新员工,在此过程中,老员工不但代表技术上的老师,也代表职业规划导师,也是员工产生心理问题时,可以及时沟通的重要工作人员。除了做好相关问题的解决和规范化管理,还要根据企业的人员发展需求,帮助工作人员做好自我规划,并且尽快熟悉工作环境和工作义务,还要在员工无法解决自身工作问题时,要给予适当引导[3]

三是利用互联网对青年员工展开党建育人的教育引导。在对青年员工和现代党员的党性教育过程中,应当合理运用新媒体,从而实现多方面的感官体验,帮助员工更好地理解案例。可以利用现代通讯平台,比如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网络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打造与青年员工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内容,利用当下的社会热点事件,增强认知,进行更全面的改进,抓住组织活动的工作需求与员工的兴趣点,建立员工真正愿意深入阅读的知识常识体系。

结语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的重要任务是维护国民经济的安全性,指引经济市场的正确发展方向,在各个行业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愈发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掌握专业知识、技能、态度端正的高素质、高质量人才是国企建设和发展的动力支持和活力来源。培养高质量人才,将有效提升国有企业工作团队的整体质量。推进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将从思想教育引导和工作技能培训两个方面,培养出更具专业能力的有效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永红.大力推进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的有机融合[J].现代企业文化,2022,No.595(16):97-99.

[2]何鹏飞.党建引领下的国有企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21(S2):117-118.

[3]王晨.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的有机融合[J].就业与保障,2020,No.263(21):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