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能力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6
/ 1

学习能力的培养

 ,刘建云

南京技师学院

【摘要】

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成为名到其实的学习主人。有道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由于技校学生来源复杂,学习基础差,学习动力不足,加上就业与学习关系不大,导致技校的教学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现象:只重视教师的教,不重视学生的学,强调老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上课时只讲现成的知识,不讲得出结论的过程,更不讲发现知识的方法:作业类型单一,抄袭严重;考试前指重点,划范围;只让学生死记硬背所学知识,不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分析思考;只强调结果,不注重效果。这样既不利于教学,更不利于人才的培养。赞可夫说:“教 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有价值的本钱。”所以我们技工教育工作者必须审时度势,克服不良现象,改进教学方法,以学习者为中心,突出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在有限的时间内,教会思考,培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走出校门后在人才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善于举例类比

一、引导学生预习。

在教学中,我坚持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预习,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从而发现问题。为 保证预习的质量,我常常根据具体情况,围绕教材,为学生制定预习提纲。预习提纲往往起到这样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体现教材的重点,二是体现教材的脉络,三是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这样,学生对照预习提纲预习完教材后,对教材内容心中就有了底。

二、启发学生多动脑。

在学生预习完教材的基础上,我讲解教材内容时,便有意暗示教材重点和难点,积极创造生疑条件,设置一些有趣的悬念,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让学生做到“三到一集中”即手到、眼到、耳到,注意力高度集中,我常把疑难问题多功能解答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思疑、释疑,再作启发式辅导。比如上机实习调试程序是计算机语言学习的一个难关,往往因为一个语句出现问题整个程序不能通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科学而又巧妙地留好上机实习的题目,在程序的某个部位巧妙地设置好关节,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思考能够调试出自己的程序,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发挥。实践证明,这种教师引导学生自思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使学生吃透教材,培养自学能力;另一方面,也打破了以往那种在课堂上由教师唱主角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善于设疑提问。

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心理规律和认识规律进行教学,要求教师艺术地组织教学吸引学生,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而学生对学习的动机兴趣往往来源于教师有目的培养激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造问题情境,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例如,我在进行分支结构程序设计教学时,首先提出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到邮局投寄包裹,依据包裹的重量分为Ikg以内和1kg以上两种收费标准,如何用计算机自动计费?因势利导引出课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满足需要乐趣,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适当练习。

无论哪一门学科,仅仅吃透教材内容还远远不够,尚须通过做一定量的习题来巩固所学内容。我给学生布置习题通常掌握以下原则:一是题目不要过多,但要紧扣教材,体现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二是对学生要严格要求,每个学生必须认真地完成作业;三是全批全改,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常把学生在作业中对某一个题目所出现的问题在黑板上全部展现出来,然后再让学生“七嘴八舌”来找出每处错误并予以纠正,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在练习过程中,我尽量做到讲解少、精、活,多用启发等,并穿插进行巡视和个别辅导,以提高全班学生的自学能力。

善于举例类比。

在计算机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首要问题是把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的书本知识变为学生可亲眼看见、亲手触摸的知识。例如,我在数组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把抽象的数组、数组元素概念用学生班组来比喻,一个班就好比一个数组,而班中按行、列就坐的每位同学就是一个数组元素。这就把数组和数组元素的概念区别开了。当需要对某一个元素(即某位同学)进行数据处理(操作)时,要通过行、列坐标来确定,行、列的坐标即数组元素的下标。这又把数组与数组元素的操作有机地联系起来。用这个例子可以直观、生动地使学生理解和记忆二维数组的概念和对二维数组的数据进行操作处理的方法,解决了书本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认识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平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肯定有一个质的飞跃,学生将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 肖景峰.分析新形势下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思路[J].中国标准化,2019(20):272-273.

[2]周忠军.新形势下中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思路研究[J].情感读本,2020(0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