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工程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应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6
/ 1

市政道路工程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应用分析

孙海涛

  230103198908275711

摘要: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促进了市政道路工程建设发展,同时市政道路工程建设中的软土地基处理也不断增多。而软土地基具有低强度、较高压缩量的软弱土层,其对市政道路工程建设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分析了市政道路工程软土地基处理的技术措施,指出了软土地基的特点及其对市政道路工程施工的影响,分析了软土地基处理原理,阐述了软土地基处理技术。

关键词:市政道路工程;软土地基;处理技术;措施分析

引言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的交通压力越来越大,而市政公路是城市交通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保证市政公路的施工质量十分重要。市政道路工程中的软土地基因其难处理、低承载、高压缩、大孔隙、不稳定的特性,成为市政道路工程建设中的技术难题。因此,在进行软土地基施工时,必须充分结合当地软土地基的各种特点,综合分析其影响因素,找出有效的对策。

1. 软土地基对市政道路工程的主要影响

1.1 导致路面沉降的影响

路面沉降问题是在市政道路建设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市政道路工程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因操作不当等因素导致一系列问题而未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行处理,从而导致施工质量严重下降。与此同时,环境因素引发路面沉降问题也不容小觑,市政道路过渡段经雨水侵蚀,进而导致路面沉降现象发生。

1.2 导致路面侵蚀的影响

市政道路路面主要是由碎石以及水泥等颗粒细料组成,这些原料禁不起雨水冲击,大多在铺设结束后引发侵蚀现象,进而破坏原料自身的紧密程度。在雨天施工的情况之下,此类现象更加凸显,已铺设的路面在雨水的冲刷之下会逐渐松散,从而影响往后的路面稳定性。

2. 市政道路工程施工中的软土地基处理技术

2.1 高强度夯实法

由于软土地基的特点,为了提高整个地基的强度,可以采用高强度夯击的方法。目前,在公路建设中,处理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经过分析研究,选择最合适的捣固施工工艺,确保技术应用的最佳应用。夯实工艺按科学原理推广,符合施工规范,不能随意施工。

2.2 换填置换法

置换法主要用于小厚度、低位移软土层的施工。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需要通过高强、高强度砂土等材料填筑软土地基,以达到取代市政道路软土层的目的,提高地基的强度和稳定性。为了进一步促进项目效率的提高,降低项目建设的资金消耗。

2.3 砂垫层法

主要用于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在基础以下的施工区铺设砂石,以保证路面的地面和土层的密度和硬度,最终达到提高道路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的目的。在施工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施工人员也要按照“由内到外、逐层”的方式进行具体的操

作。

2.4 复合地基法

粉喷桩复合地基。粉喷桩复合地基技术在石灰或水泥机械设备运行过程中输送到软土,通过机械搅拌,使石灰粉或水泥粉的化学反应和装满水的软土,在大部分的水吸收反应,结合固定的形式石灰水泥和软土,确保软土壤湿度降低的同时提高了压缩效果。

3. 软土地基施工注意事项

3.1 做好软土地基层的保护工作

做好软土地基的处理工作是保证市政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内容,所以在进行软土地基处理施工时,要掌握好相关的施工注意事项,保证施工质量。如果软土地基的持力层受到破坏,将会进一步降低地基的结构强度,给之后的地基施工增加难度,也无法有效地保证地基的施工质量。

3.2 做好软土基坑的位移检测工作

因为公路软土地基的土壤含水量比较多,所以土壤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在进行软土地基处理的时候,施工人员要做好对地基的位移检测工作,在检测过程中如果发现地基位移的数值已经超过施工的规定值,则需要采用一定的施工措施来进行补救。

3.3 加强对基坑的高频率检测

在整个市政公路软土地基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都要做好对基坑的检测工作,针对基坑的形变量、基坑的位移量以及基槽等进行检测,保证基坑在真正投入使用时的质量,从而有效地保证整个市政公路的施工质量。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市政道路施工中遇到软土地基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分析软基的危害,找出限制性因素,使用必要的施工技术,提升道路质量。因此,应根据市政工程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技术,以提高地基的强度和稳定性。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制度,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延长市政道路的寿命,促进市政工程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盛云华.浅析市政道路软土地基处理方案比较与应用[J].南方农机,2020,(7):249.

[2]蔡斌.浅谈市政道路工程中软土地基处理[J].民营科技,2010,(11):239,245.

[3]齐一山.市政道路工程软土地基处理技术措施及分析[J].门窗,2017,(11):192.

[4]杨长勤.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在市政工程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7,(6):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