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相融+内容创新 融媒体让传统文化走得更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6
/ 2

文化相融+内容创新 融媒体让传统文化走得更远

谢婷婷

四川封面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成都 610020

摘要:在融媒体背景下的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需要积极创新传播思维,密切结合融媒体特征加强传统文化传播,助推传统文化活力的提升。

关键词:传统文化 融媒体 传承 创新

向传统领域“赋能”,是互联网技术最具革命性的价值。融媒体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方向。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四川眉山三苏祠考察,重点了解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等情况。他饱含深情地说:“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

人人都爱苏东坡,近千年来,每一个与苏东坡相遇的中国人,都被他的文字、他的哲学、他的才情滋养。2023年2月4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重磅启动“寻路东坡——大型人文采访活动”,派出9路记者重走苏轼人生足迹,寻访北宋年间的明月清风与东坡故事,完整还原真实的、丰满的苏东坡一生。

一、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亮起来、传起来

1部跨省大型融媒报道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

作为“东坡文化季”的重要组成内容,2月4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启动“寻路东坡——大型人文采访活动”,派出9路记者,从成都出发,依次前往眉山、开封、徐州、黄冈、杭州、惠州、儋州、常州、郏县等9个对苏轼意义重大的地方,以深度采访、精品视频、趣味漫画等多种形式,还原苏轼绚烂多彩的人文故事,以及留给当代的东坡精神。截至目前,《寻路东坡》大型人文采访活动已发布深度融媒产品80余件,全网浏览量破1.6亿。

1份沉甸甸的系列报道

苏轼的足迹颠沛流离,但东坡精神从未流亡。苏海浩瀚,更值得我们终其一生为之探寻。2月4日起,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推出《寻路东坡》系列报道,让东坡文化从本土走向世界。系列报道共计24个版面,全彩印刷,沿着苏轼的人生足迹,寻路东坡,寻味东坡,寻乡东坡,完整还原真实的、丰满的苏东坡一生。这组系列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反响。

3个形式新颖的创意产品

“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2月6日,封面新闻APP听封频道同步推出精品音频版“寻路东坡”,带用户沉浸式还原苏东坡跌宕起伏的一生,做一个“自我治愈”的快乐人。2月7日,“漫话东坡”子栏目上线。以漫画的展现形式,把苏东坡一生宦海沉浮,生活喜乐,娓娓道来。3月1日,封面新闻“东坡表情包”,正式在微信上线!此次表情包一共有16组,以东坡先生为原型,融入了苏轼的经典名句和形象,并且结合了一些较为通俗的流行语。例如,千古热词“呵呵”,打开这组表情包,就能看到头戴纱帽,身穿长衫的苏东坡,配以俏皮可爱的动作,呈现在网友眼前,将“东坡文化”传递到大家的身边。

4场线上线下的互动活动

2023年1月10日(农历腊月十九),苏东坡986岁的农历生日这天,“东坡文化季”系列活动启幕。

封面新闻APP“名人大讲堂”栏目也迎来“苏东坡季”。邀请四川大学周裕锴、故宫博物院祝勇、北京大学赵冬梅等专家学者生动解读东坡人生哲学、治国理政理念、家训家风和文化成就,并特别推出主题书单,让大家在书香里寻觅苏东坡。其中一场直播:【名人大讲堂|著名学者莫砺锋全面讲述“苏东坡的现代意义”】,在封面新闻客户端中观看量为121.5万。同时,在封面新闻微博、封面新闻视频微博、凤凰、新浪、视频号、抖音、快手、手机百度等网络平台,观看量达到了125.2万。数据显示,该场直播在封面新闻全平台的观看量共计246.7万,热度满满。此外,“名人大讲堂东坡季沙画”也特意推出中英文双语版,致敬“千古英雄”苏东坡。

封面新闻系列线上线下互动活动, 已然让东坡文化“活”起来,让东坡文化走向世界代代相传。

二、充分发挥融媒体优势,让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向传统领域“赋能”,是互联网技术最具革命性的价值。一直以来,文化传播离不开媒介。在新媒体时代,AI、直播、短视频、VR等新媒介让传统文化搭上大众传播的“快车”,成为推动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加速器”,发出最“潮”音。

1.坚持内容创新,加强对融媒体的运用。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为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带来了更多动力,突破了以往单一的文化传播与传承方式。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媒介形态与媒体模式重构,内容创新是关键。我们要树立利用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的思维意识。从策划到呈现,都应实现传者本位到受传者本位的思维转化。

融媒体技术的发展让媒体能够直接通过手机移动终端与受众交流,广大受众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观看传统文化传播画面,随场景调取文化信息[1]。

在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应结合传统文化的特点,利用融媒体的传播方式,结合AI、直播、短视频、VR等新媒介让传统文化搭上大众传播的“快车”,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与影响范围,让不同年龄段的群体了解传统文化,形成文化传承与弘扬意识。

2.挖掘多种艺术元素,做好舆论引导。

在传统文化的传播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深入挖掘与传承精神文化的内涵,同时,将其与时代发展的特点及需求相结合,加以深度解析,利用新媒体的特点并融合传统文化进行艺术创作。充分结合传统文化精髓和新媒体,不但能够从形式上改进传统媒体所具有的不足之处,而且能够对具体的内容进行一定的创新。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要注意全面性、精准性,避免出现片面性与简单性,同时,媒体工作者在选取传播内容时,要确保内容的真实性与富有较强的社会价值。借助新媒体的平台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传播,并拓宽传统文化的新媒体传播平台。

与此同时,以融媒体时代为背景,我们更要深刻理解正确引导传统媒体所带来的舆论导向性作用,加强对新媒体平台的传统文化内容监管。在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的过程中,不但要全面、准确,在内容的选取上还要慎重再慎重,在保证传播内容真实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传播内容的社会价值。相关人员要准确把握好界限,所设置的活动不但要让民众易于理解,还要避免一些低俗、不健康内容的出现。

3.丰富互动形式,让受众参与其中

2021年以来,全球新闻业不断从实践业务扩展和理论范式研讨两条并行不悖的路径走向“数字”的深度转向和“平台”的发展走向。同时,互联网新闻平台和平台型媒体的飞速崛起也预示着全球新闻业在“平台社会”的趋势之下拥抱平台、走向平台。[2]

媒体融合的到来改变了固有的传统文化传播互动方式,传播技术的进步让传统文化呈现出了实用性、趣味性和互动性,传统文化传播更接地气,进而被广大受众所接受,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

2023年5月4日,封面新闻9.0全新上线。重磅推出互动板块,推出数字文博栏目,让你从指尖出发,轻松愉快地就能与三星堆文物互动,或是漫溯考古中国,或是通过寻找藏宝图碎片去找江口沉银遗留下来的宝藏,再或是来一场“血战到底”,一测你是不是资深的东坡迷……有趣的互动,让传统文化内容以全新的方式得到传播和发展,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总结

2023年什么最火?ChatGPT当数第一。媒体人将遇到更大的挑战,也可能是更大的机遇。拥抱变化,才有机会拥抱未来。

在融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方式更加快捷,内容的传播也更加及时,互动性较强的功能以及所覆盖的较广范围,与传统的媒体相比较,其所带来的效果综合性更强,所发挥出的传播价值也更高。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融媒体快捷、多元、全方位传播的时代背景下,广大媒体人需要接住传播传统文化的接力棒,需要体现出时代发展的特点,加强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创新传统文化传播形式和内容,提升文化传承效果,迎合当下受众的审美流行趋势,让传统文化走上发展之路。

作者谢婷婷 系封面新闻智媒编审中心编辑

参考文献

[1] 李天生.融媒体发展机遇下梅州客家传统文化传播思路的探讨[J].客家文博,2019(02):44-47.

[2]参见《全球传播生态蓝皮书:全球传播生态发展报告(2022)》 p17~1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3月)


谢婷婷(1982.7),女 汉族 四川成都人 学历:本科 中级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