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本课程“布”的开发与实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6
/ 2

班本课程“布”的开发与实施

白军花

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幼儿园   730100

一、开发班本课程的意义

幼儿园班本课程是以班级幼儿的兴趣需要为出发点,整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的一种班组生态课程,它是园本课程的组成单位或者说是园本课程的具体实现形式。今年我们幼儿园尝试开发园本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园本课程实实在在的落脚点和成长点其实在班级里——教师在班级里实施课程,幼儿在班级里体验课程,那些关于课程的讨论与思考也是教师基于在班级开展活动的经验而生。班级充当了将园本课程从理念转化为现实的决定性场域,这就意味着所谓班本课程不过是园本课程的具体化,园本课程天然具有班本化的属性。我们的园本课程建设实际上就是将园本课程的研究和实践放置到班级中去,放置到幼儿真实度过的一日生活的环境中去,放置到教师真正要思考和应对的情境中去……实际上我们在开发班本课程,这样的课程才是最贴近幼儿生活、呼应幼儿需求、充分利用幼儿园资源、由教师建构的课程。因此,班本课程的建构,有利于挖掘生活中的教育细节、释放幼儿天性、提高幼儿园园本课程的活力、促进幼儿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这也和新教育所倡导的“生活即教育”、“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只要行动就有收获”的理念高度契合。    

二、班本课程“布”的缘起

陶行知指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即生活无时不变,生活无时不蕴含着教育的契机和意义。因此,班本课程的内容应源自于生活。

今年开学初,乍暖还寒,孩子们上学还穿着棉衣。一天下午,一群孩子围着兰宝,兰宝急得哇哇大哭,我赶紧过去一看,原来是兰宝的棉衣上破了一个洞,孩子们正从他衣服的破洞里往外撕填充物,我制止了他们,并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兰宝的棉衣上为什么会有破洞”,“衣服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孩子们七嘴八舌的开始讨论,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心。考虑到班本课程的设计应以满足幼儿的知识渴求为中心,通过兴趣的指导使孩子在观察和提问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所以,我便以布为主题开展了班本课程。通过课程的实施,将启蒙孩子思考问题并探究答案的能力,通过观察、寻找、对比、动手操作等方式,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帮助他们获得一些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课程的预设和调整

1.课程的预设

《指南》指出,儿童在实践中的发展离不开活动领域与活动目标的结合。班本课程虽然灵活、动态,但前期的预设也是必不可少的。此次班本课程,老师首先绘制了思维导图(课程网络图),

围绕“布从哪里来,布到哪里去”这一主线,计划从五大领域开展活动,凡是与布有关的方方面面都有涉及。

IMG_20221003_210801

2.课程的调整

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也要随着开展的过程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随时进行变化和调整。在“布”这一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我发现的布”预设为一节美术活动,让孩子将自己发现的布或布制品画出来,“制作手绢”预设让孩子们自己设计并装饰手绢,但由于是小班的孩子,绘画和设计的水平有限,无法完成,于是在活动的过程中,“我发现的布”老师只让孩子们说,结合自己的已有经验,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布和布制品说出来,老师做了记录,然后打印出来,张贴在墙上;“制作手绢”这一活动,取消了设计手绢这一环节,老师提前将手绢裁好,只让孩子们进行装饰;“美丽的扎染”这一节活动中,小班幼儿不太会扎布,一部分幼儿不会使用橡皮筋,于是,老师又将活动目标进行了调整,对扎布不做重点要求,刚好这次活动被选为一次公开活动,听课的老师们帮忙扎布,由孩子们进行染色,当染好的布打开的一瞬间,孩子们沸腾了:“哇塞,好漂亮啊!”看到自己亲手染的布,满满的成就感,有几位小朋友还兴奋地击掌:“OYER!”喊着让别班的孩子来看,分享合作劳动与成功带来的喜悦。预设的“亲子时装秀”最后没能够开展,活动“叠衣服”刚开始没有预设在内,是后来又加上去的,中大班的孩子还可以增加织布的活动,由此可知,机动、灵活地随时调整计划对于班本课程的顺利进行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课程的实施策略

1.给孩子思考与探索的机会

教师是孩子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导者,而不是“标准答案”,在活动中,面对幼儿提出的问题,不能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要启发、引导幼儿去探索、去发现,鼓励幼儿亲自去尝试、得出答案。

2.及时整理杂乱琐碎的经验

在活动中,孩子们得到了许多关于布的知识,例如:布从哪里来,布到哪里去,布的种类、颜色、大小、触感等等,但这些知识都是零散的、琐碎的、杂乱的、不系统的,此时,老师就要及时的将这些知识进行梳理,使孩子们在头脑中初步形成知识网络,通过归纳整理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布的知识的记忆。为此,每次活动后,老师都会进行一些活动的延伸,将活动中得到的知识先做记录,在发掘其内在联系,在环境布置或区角活动中再次呈现,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完善班本课程的内容。

3.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在课程开发的实践中,老师将课程预设为几个板块:“我发现的布”,“我找到的布”,“当布遇上颜色”,“当布遇上胶”,“当布遇上小棍”,“当布遇上节日”,“当布遇上沙”,中间穿插了两节律动“洗手绢”、“织布”和两节社会活动“千人衣”、“叠衣服”              ,在活动中老师采用“奥特曼”式教学法,从孩子的兴趣入手,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得出结论或做出成品,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也动员家长也积极参与。

五、总结

综上所述,班本课程的内容源自于幼儿的兴趣,取材于幼儿的生活。生活中的某一事物或现象引起幼儿的兴趣,激发出幼儿的探索和求知欲望,并使其怀着极大的热情参与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将自己的已有经验运用于活动中,避免了书本知识过于抽象或与本地区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不相适应而导致的孩子参与性低的弊端,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班本课程的选材方面必须要考虑到孩子的意愿和兴趣点,课程应和儿童的生活相联系,贴近幼儿生活,真正做到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让幼儿园真正成为汇聚一切美好事物的中心、孩子们生活的乐园。

通过一学期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发现了一些问题,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1.要真正走进儿童的世界,珍视童年生活的独特价值。不要人为地加速儿童的成长,不要以成人的好恶标准来评价儿童。

2.课程的开发应追求人生活的价值,课程应同幼儿的生活相联系。                                                

3.课程开发还要体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整合。

4.课程开发还要考虑对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因为个人的学习与发展是在社区文化情境中与他人互动而发生的。

5.课程开发与实施还要有必要评价体系,对课程进行追踪评价与改进。

总之,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预设的课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对预设的课程目标、活动内容以及实施过程不断地进行调整,提高课程与孩子生活的贴合度,因为孩子是班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主体,我们要力求从孩子的生活和经验出发,构建符合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课程,力求做到“大目标装在心中,小目标随时调整”。这就要求教师要细心、灵活、耐心地去引导课程的进程,还要有一定的专业水平、敏锐的观察力和高度的责任心,因为班本课程自下而上生长起来的,教师是课程的研究者和实施者。课程的实施还要有一定的评价体系,从课程实施的过程、取得的效果、教师与幼儿的收获等多方面进行评价,教师及时进行反思、总结,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更好地促进教师和孩子的成长。班本课程的开发不只是为了追求班级特色而做的“花拳绣腿”,而是要充分利用家长、社区和环境等多方教育资源,立足于幼儿发展的需求,着眼于幼儿个性发展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