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中如皋水环境治理问题及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7
/ 2

乡村振兴中如皋水环境治理问题及思考

沙小哲

中共如皋市委党校 226500

乡村要振兴,生态必振兴。生态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水环境治理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2023中国乡村振兴与环境发展论坛暨第二届村镇水环境治理产业与发展论坛于4月10日在江西南昌举行。会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乡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作为普通老百姓最关心的话题之一,“我家门前那条河”在治理过程中仍存在着概念理解偏差、管护水平不佳、治理效果欠缺等问题,需要多措并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阔步前行。

一、水环境治理现状

如皋,地处长江三角洲北翼,长江如皋段岸线全长48公里,分布有1个亿吨级深水江港,2条国家级长江主航道。全市3809条各级河道几乎全部是人工河道,4条一级河道中焦港河、如海运河、通扬运河为南北走向,最终汇入长江,如泰运河为东西向汇入黄海,二级河道包括如皋港有21条,以上一、二级河与众多的三、四级河构成如皋纵横交错的灌排运输系统。2021年如皋市启动全域水环境治理,迄今市级投资超8亿元,全市122平方公里水环境得到综合治理, 223条黑臭水体全面消除,生态河道覆盖率达到50%,总体水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人民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二、存在问题剖析

(一)生态治河理解参差不齐。座谈时,基层干部反映问题最多的就是缺乏河道治理资金。而走访时发现,几乎同样长度的河道,立北河采取木桩护岸,两岸树木灌木全部清除后种植麦冬、石蒜,花费500多万元,万新河仅河道清淤、两岸清杂,岸坡补种麦冬、杨柳,只花费35万元,两条河道治理效果相当,但是花费悬殊。生态治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举措,是农村河道治理的主流方式,是最经济、最自然、最环保的治水办法。部分基层干部对生态治河的理解不够深入,将城市治河的方式生搬硬套到农村,不切实际地花重金把非居住河道河岸硬质化,往往是面子工程,没有把钱用到刀刃上。

(二)河道管护水平良莠不齐。调研发现,有的河道岸绿水清景美,有的河道还存在垦坡种植、绿化缺失、水面脏乱差等问题。比如城北街道镇南与双龙交界河、吴窑镇敬老院南侧河,河面水位低,河道生态补水不及时,护岸木桩露出水面30cm左右,而木桩若长时间裸露在空气中,寿命将大大缩短。基层干部敢为精神落实不到位,安于现状,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视而不见,对履职不到位的河长轻问责或不问责,不敢在河道长效管护中引入市场机制。

(三)水环境治理效果泥沙俱下。如皋的水环境治理采取的是“自己的河道自己管护”机制,虽然2021 年被水利部评为基层治水十大经验之一,但由于是摸着石头过河,相关经验仍在探索之中。河道管护中镇村主要直接收益来源于养鱼收益、绿植收益、垂钓收益和旅游收益。而绿植和旅游收益仅占2%左右,养鱼和垂钓收益大部分来自精养鱼塘,且河道收益不能冲抵河道管护费用,部分镇村在水环境治理上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群众没有获益,参与河道管护的积极性自然很难调动。此外,镇村关于河道长效管护的组织、宣传工作做得不够深入,管河护河氛围不浓厚,缺乏引导群众转变生产生活观念、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的有效方法。各级干部工作标准把握较低,工作干劲不足,村规民约制定搞形式,承诺书签订走过场,工作落实没有持久性。

三、水环境治理助力乡村振兴的启示

对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和要求,结合如皋市水环境治理情况,围绕如何巩固治理成果,拓展治理效益,撬动乡村振兴快速发展,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一)落实政策不仅要学习还要敢执行。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做到真学,真懂,真会,真用。吃透文件精神,晓知文件深意,清楚生态治河为的是什么、最该做的有哪些,航道的标准是什么,居住河道要达到什么要求,把钱花在刀刃上,用最少的成本创造最大的效益。发挥四敢精神,在破坏生态环境行为问题的处置上敢于亮剑、毫不手软,加强河道巡查,该问责的问责,该奖励的奖励,从严从实执行政策,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政府实施该项政策的决心和力度,从而保证了水环境治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解决问题不光靠伸手还要靠用脑。据了解,板桩护岸约3000元/米,木桩护岸约800元/米,绿植护岸约150元/米。如皋市自2021年起实施水环境治理,迄今市级投资已超8亿元,但分配到全市3000多条河道上显然是杯水车薪。这就要求我们镇村干部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发拓宽更多河道治理资金来源。

1.向绿色产业要效益。河道自身可挖掘的效益有限,要跳出“就河治河”的狭窄思维。而农村正好是发展绿色产业的最前沿,要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专业村,如黑塌菜、白玉蜗牛、刀鱼等特色稀有产业。打造“单品冠军”,形成“小产品、大产业”的发展格局,拓展农民创业就业空间,促进集体增收、农民致富,以绿色产业效益投资河道治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与社会资本求共赢。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如皋市348个村(社区),每个村都形成自己的特色产品不切实际也行不通。广大农村要在城市溢出效应中寻求社会投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镇连村,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采取市场运作盘活剩余资源,富余农民就地转化为员工,通过产业兴旺实现农民生活富裕。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投资生态治理。

3.和农民利益挂上钩。农民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的总目标,要把乡村振兴和农民利益捆绑在一起,把村庄打造成以村集体为核心、具有强劲市场竞争力的实体,让农民变身产业的主体,激发其内生动力,推动农民抱团参与到乡村振兴的事业中来。比如如皋西北部平园池村通过文旅融合发展把一个位置偏、经济弱、环境差的纯农业村,建设成为一个产业强、群众富、环境美的全国示范村。他们充分挖掘原本就有的种莲藕习俗,横向上拓展产业链,纵向上延伸价值链,空间上打通融合链,形成集种植、养殖、观光于一体的千亩藕池文化园,建成一条年销售额超过3000万元的莲子、藕粉、荷叶茶等深加工生态产业链,拓展出农事体验、亲子采摘互动、水上小火车、航空观光等一系列特色项目。村民不仅可以领取土地流转固定收益、在家门口农业经营主体打工,而且可以从事旅游配套服务:比如民宿、餐饮等等,致富的途径越来越广,村民们的日子也是越过越好。村集体有足够的资金投入美丽村庄建设,村民也自觉维护生态环境。

(三)深度治理不单靠政策也要靠情怀。“乡村为何走向衰败?因缺乏文化自信而导致的一系列自信的丧失。”党的十九大报告乡村振兴战略中指出要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扎实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历代文人墨客不能居庙堂之高就要处江湖之远,归田园居是无数中国人心中的梦想。即使在远离故土的异国他乡也要在修剪整齐的花园角落种点菜,这是深植在中华民族骨子里最原始的农耕信仰。先民们围绕着农耕信仰举行祭祀、创造歌谣、谱写戏曲、规定饮食、禁忌等风俗,逐渐形成了内容丰富的农耕文化。要把大家印象中陋习多、经济弱、环境差的旧农村建设成为文化自信、群众富裕、环境美丽的现代农村,一方面离不开精准施策,另一方面更要有人文情怀。“走心”宣传,讲好乡村故事,传递乡村声音。用当地特有的风俗勾起游子的浓厚乡愁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逐渐找回人们心中乡村的意义,让大家了解它、热爱它、宣传它、弘扬它,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