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7
/ 2

深刻把握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

世界观和方法论

吴幼兴

中共开远市委党校,云南 开远 661699

要:“六个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和思想精髓,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表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也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坚持人民至上,宣示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取向;坚持自信自立,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气质;坚持守正创新,揭示了理论创新的根本逻辑;坚持问题导向,表明了理论创新的基本路径;坚持系统观念,创新了新时代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坚持胸怀天下,展现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视野和格局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用“六个坚持”,系统全面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和思想精髓。成为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表达和最新成果,也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和文化创新,夺取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胜利提供了科学指引。

一、坚持人民至上,宣示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取向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质特征,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性这一本质属性的新时代表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根本立场的庄严宣示。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人民至上,宣示了马克思主义的鲜明价值取向。即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色之一,意味着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党将始终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二、坚持自信自立,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特质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总结了中华民族发展史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发展史得出的根本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自己处理,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可以说,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坚持走自己的路,是自信自立的精髓。

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是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的经验总结。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既不能刻舟求剑、封闭僵化,也不能照抄照搬、食洋不化。”指出了我们党推动实践发展和理论创新应有的精神特质,即自信自立。中国共产党人的自信最根本地体现于文化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三、坚持守正创新,揭示了理论创新的根本逻辑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这一重要论述阐释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态度——守正创新。

中国共产党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必须坚持“我以为我”的根本之道。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守正不是“守成”,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是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基本逻辑和方法的最新概括,深化了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规律性认识,推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四、坚持问题导向,表明了理论创新的基本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和根本要求。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破解问题,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人类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

坚持问题导向,首先要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其次要有担当精神和斗争精神。坚持问题导向,最后要有创新精神。要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要能创造性地发现问题,找到事物发展的症结所在。要善于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中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找到破解问题的办法。要在全党全社会营造鼓励创新、敢于创新的氛围,在创新路上,要建立容错纠错、宽容失败的机制。

五、坚持系统观念,创新了新时代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推进改革发展、调整利益关系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事物“巨系统”与“超大”问题群以及问题之间的关系相互交叉纵横。面对这样极其错综复杂的认识和实践对象,要防止思维的单一化、片面化、碎片化,以及没有历史联系感、没有预案的盲目乐观;防止胡子眉毛一把抓、不抓主要矛盾、不分轻重缓急、不注意相互衔接。坚持系统观念不仅是事物是普遍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这一基本观点的要求,更是由当今时代和实践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

六、坚持胸怀天下,展现了中国化时代化的全人类视野格局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胸怀天下”意味着中国关注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关切的问题,希望为推动人类进步作出更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真正着眼于全人类的发展和命运,是符合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共同价值。坚持胸怀天下既有深厚的思想支撑,又有具体的实现路径。它超越了“我”的“单边性”和“狭隘性”,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统一,将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相统一,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与为世界人民谋福祉相统一,彰显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017、2020、2022年。

[3]《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人民出版社,2022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