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河道整治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生态协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7
/ 2

试析河道整治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生态协调

张成龙

身份证号:210281198906077114

摘要城市河道具有供水排水、防御洪涝、调节温度、景观休闲等多种功能,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河道传统治理方式使河道渠系化,裁弯取直,严重破坏了河道的生态系统,失去河道的生态调节和自净功能。基于此,对河道整治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生态协调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河道整治;生态环境;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

引言

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城市河道过水面积呈现出逐渐萎缩的态势,面临着严重的水质污染问题。过去人们一般利用护岸硬化、人工渠化等方法治理河道,对排涝、行洪、航运等功能性要求作为关注的重点,形成了单一的河道形式,逐渐减弱河道生态服务功能。近些年来,人水和谐理念得到广泛推广,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受到充分的重视。通过采用生态治理及修复措施,既可以满足城市河道排涝、行洪等基本功能需求,又可以有效修复与整治河流环境,促使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得到维护。

1生态型河道

生态型河道是将生态学与传统的河道整治及开发相结合,以保护环境、促进人类和水环境和谐共处为原则,将河道整治纳入生态学的整体规划中,考察河道情况,生态化设计整个建设工程。生态化设计要与河流流域特征相符,以地理环境条件为根据,创造出与河道环境相符的植物生态环境。生态型河道包括河道的整治与环境保护,需完善传统的河道水系统,将其转化为生态型河道生态系统,建设特点是贴近自然,保护河道自然环境特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型河道应起到防洪泄洪的作用,不可以盲目、随意投资,要充分体现河道的人性化,改善河道环境。

2河道整治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2.1河流平面形态改变问题

长期以来,河道整治工程的规划设计阶段没有充分考虑到项目施工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的持续而又深远的影响,所用施工技术和材料引起了河流平面形态的变化,河道的自然特征被抹平。按照防洪、灌溉、航运等生产活动的要求限制河道边界,虽然能够提高河道的抗冲击能力,更为契合社会生产所需,但是河流的自我净化功能遭到削弱,河流生态系统的平衡被打破,污染物质滋生,逐渐在河流中堆积,河流水质下降,水体变得浑浊。水生生物的栖息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生物种类和数量明显降低,甚至有些濒危生物面临灭绝。

2.2生态环境恶化

由于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城市河道沉积大量的底泥污染物,水质恶化情况较为严重,随之减少水体含氧量及水生动植物种群。同时,很多河道被硬化及渠化处理,水体、土壤之间的物质交换遭到阻隔,河滨动植物的栖息环境遭到割裂,进而减小河道湿地面积,逐渐减弱及丧失滨河生态环境系统服务功能,影响到城市整体形象及可持续发展。

3基于生态协调的河道整治优化策略

3.1明确河道整治规划原则

自美丽中国建设战略提出以来,人与自然的和谐愈发受到重视。保护生态环境需要从方方面面着手,不忽视任何一个细节。因此,河道整治工程规划设计有着更高要求,必须遵循生态协调理念,将目光放得长远,制定总体规划和目标并予以细化,保证各个阶段的工作能够有计划、有组织、有重点的落实,实现河道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河道整治工程实施阶段应该遵循以下几点原则:首先,因地制宜原则,严格落实实地勘察和数据采集工作,掌握河流自然形态、演变规律、生物特征及习性等基本信息,使河道整治工程的规划设计能够有的放矢,尽量降低施工作业对河流形态的影响,减少工程量及施工成本。其次,全面监管原则,利用智能化、信息化技术搭建环境监测系统,实时动态的获取环境数据,把握河道整治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各方面影响,同时在社会范围内进行广泛宣传,调动公众参与河道整治工程监督及环境监控的积极性,将线上监测和线下监测紧密结合起来,得到关于项目的完整信息,做出精准可行的决策,从而推动河道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同向而行。

3.2生物生态治理

第一,生物栅。此种技术指的是依据生态学原理对接近自然型的水环境治理修复装置进行建设,将各类生物、微生物集聚在有限空间,高效修复水生态。其中,充填料与植物根系是生物栅系统的主要组成,能够有效沉降、截留与吸附水中的固体物质、胶体等。第二,生物膜。此种技术是将生物膜的自净原理利用起来,通过在河中填入鹅卵石、纤维等合成材料,将会有特殊的生物膜形成。第三,生物浮床。此种技术是采用人工方式对生物浮床进行搭建,将良好的生存环境提供给水生动植物,促使水体中的污染物质得到消除。城市河道通常只有较小的断面,通过对水生植物进行种植,可利用植物根系对水中的氮磷元素进行吸收。之后,定期收割水生植物,从水体中带离氮磷元素。此外,水生植物的根系较为发达,还可以发挥固堤功能,促使堤岸抗冲刷能力得到提升。第四,生物浮岛。此种技术是对人工浮岛进行搭建,再将水生植物种植于上面,这样植物及附着的微生物能够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直接吸附,促使水质净化目的得到实现。此外,其能够对水中藻类等植物的生长进行有效抑制,避免出现“水华”现象。

3.3做好植物配置设计

植物的生长与土壤密切相关,土壤具有高度持水性,可促进植物生长,而植物的生长则能提升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使土壤结构及性能大大改善,提升土壤的抗侵蚀能力和抗冲刷能力,从而发挥植物的固土护岸功能,增加河岸的土壤肥力,使生态环境得以改善。选择植物时,尽可能选择和当地气候环境相符的植物种类,以避免外来物种侵袭。随着植物的生长,景观层会越来越分明,对于边缘地带,应选择具有良好抗逆性、管理粗放、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的植物,如芦苇、沙柳等。高原地区,因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生物植被的生命力相对较弱,需选择抗寒、抗旱类植物,保证植物能够适应当地气候,起到稳定生态的效果。

4河道生态恢复技术的效益分析

1)防洪效益。综合措施对于防洪效果显著,河道过洪能力提高,防洪标准明显提升,对于各断面的管理也有所改善。2)泥沙利用效益。节约了清淤费,通过自然净化手段引导泥沙流向,减少机械开挖,实现了集中利用。淤泥可以利用于耕地肥料,建筑材料和林地利用,实现资源再利用。3)社会效益。净化了水质,为居民提供洁净用水,促进了当地生态环保意识,并且带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4)生态效益。河道生态恢复技术的生态效益效果显著,改变了过去狭隘的河道治理思维,从根本上改善了生态环境,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更符合河流发展的自然规律,自然灾害明显减少,重金属和河道污染明显降低。湿地系统改善了小气候,为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河道治理是在防洪、排涝、引水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通过人工修复方法有效恢复并保护河道的生态系统功能,使河道水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的完整性及稳定性。生态型河道能够起到活水效果,有效地防洪除涝。而建设的第一要素是安全,需探勘现场,因地制宜,保证河道形态的简洁性、朴素性、自然性、通畅性,改善水质,调活水体。

参考文献

[1]王浠浠,董礼翠,宋翠萍.河道整治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修复措施[J].内蒙古水利,2022(08):57-59.

[2]李卓.河道整治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策略分析[J].智能城市,2021,7(01):105-106.

[3]吴文新.河道整治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生态协调的河道整治分析[J].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2020,3(03):115-117.

[4]钟坚.河道整治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协调思路[J].智能城市,2020,6(07):161-162.

[5]孙羽,张兵,孙东坡,付鹏.河道整治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协调的河道整治[J].水利水电技术,2017,48(05):1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