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生活化的实践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20
/ 2

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生活化的实践分析

刘晓

十堰市张湾区阳光小学     湖北    十堰    432000

摘要:小学科学教师要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并在日常教学中大力践行,依托“生活+实践”的模式去完善课程教学的综合执行路径和效力,围绕多元主题设计、实施系统性的策略,引导学生从更深入的角度去感受科学知识、技术所具有的巨大应用价值和能够带给自己的学习乐趣,进而为学生将来更高阶段的科学学习、实践以及课程综合素养的高速提升注入强劲的驱动力。

关键词:小学科学;活动生活化;教学

一、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

(一) 有助于丰富科学教学的素材

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立足生活设计教学活动,能够有意识地挖掘生活中的素材,以此补充和完善课程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体系。同时,也能为学生探究科学知识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开展科学探究,使其得到契合实际情况的科学感悟,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为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奠定基础。

(二) 有助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思考和探究

在全面改革小学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生活化教学模式进行分析,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指导体系,可以让学生主动探索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启发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内化科学知识,对科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进行深度思考和探索。由此可以增强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使学生对科学知识产生新的理解和认识,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思维。

二、对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进行生活化改造的具体策略

(一)借助生活事物具象科学知识概念

实践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必然要以学生对有关知识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深刻记忆为开展前提。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初级阶段,对于抽象性较强的知识并不具备成熟的理解能力,而小学科学中恰恰就有着一定成分的抽象概念。对此,小学科学教师可以在探究活动的准备阶段,率先选择一些学生们所熟悉的生活事物作为“喻体”,以类似于“比喻”的形式去将活动所涉及的科学知识以具象化的方式讲解给学生听,缩短知识内容从课本到学生脑海中的迁移路径,从而为他们后续探究活动的高质量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对于《日食和月食》这一课的探究活动准备工作,教师可以首先对“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理做一番解释,而后利用窗帘重复遮挡窗外阳光的动作,以此来将刚才自己所讲解的内容做一次具象化的演示,让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变得更加容易。

(二)借助生活活动具象科学原理内容

实践探究活动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利用科学技术来验证知识、探究新知的过程,因此需要学生事先就对有关的科学原理形成准确、深刻的理解。对此,小学科学教师同样可以发挥出生活资源的独特效用,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活动作为范本,以类比的方式去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目标科学原理的作用发挥过程以及应用效果,甚至可以对这些原理的具体实践方法做出通俗性的演示,进而取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成果。

例如,对《河流对土地的作用》这一课的探究活动准备工作,教师不妨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吃冰糕时的场景:很多孩子吃冰糕时喜欢不停地舔舐,不一会儿冰糕就会被舔得“圆头圆脑”的。而后教师便可引导学生将舌头类比为流动的河水,将冰糕类比为土地,那么河流对土地的作用也就能够在这种生活化的类比中得到生动的呈现了。

(三)利用生活现象作为实践探究活动的主题

小学生虽然还没有十分丰富的社会阅历,但是他们也有着属于自己的生活“圈子”,并且对这个“圈子”里所存在的诸多事物都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其中便不乏一些令学生们颇为好奇的生活现象。小学科学教师可以有效利用这一点,在实践探究活动中选择那些学生们所熟悉却又想进一步“一窥究竟”的生活现象作为探究的主题,引导学生利用课内有关的知识和技法去展开相应的思考和实验操作,从中获悉现象中所蕴含的奥秘和知识,以此来达成激发学生浓厚探究兴趣的目的。

例如,在进行《溶解》这一单元的有关探究教学时,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大家都有过吃剩菜的经历,可为什么剩菜永远要比刚炒出来的菜咸呢?”随后便可鼓励学生先就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而后帮助大家分成几个小组利用“蒸发”和“溶解”实验去验证自己的假设,最终得出有关“盐分含量比”的科学结论。

(四)利用生活物品作为实践探究活动的材料

在很多小学生的眼中,“科学”一词显得十分“高大上”,而科学探究实验似乎是一种专属于“瓶瓶罐罐”的“神秘”活动,这难免让他们产生“敬而远之”的心理。对此,小学科学教师不妨依托一些生活物品来塑造起科学探究活动“亲民”的形象,在不影响活动教学质量并保证师生安全的前提下,选择一些生活日用品来作为替代专业仪器的器材,让学生凭借对这些物品的亲切感和使用经验来降低开展活动的难度,并从心理上拉近学生与科学探究活动之间的距离,成功调动起他们学习、实践的积极性。

例如,对于《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课的探究教学,教师可以事先让学生从家中带来诸如易拉罐、高压锅阀、积木、烟盒等不同材质的物品,鼓励学生利用水来分别测试这些物品的沉浮效果,还可以用“背负法”来简单地比较这些物体之间所受浮力的大小关系,等等。

(五)依托户外活动强化学生的科学应用能力

与教室以及一本薄薄的课本相比,社会和自然无疑是一片更为广阔的探求新知的天地,同时也是探究实践活动最好的执行平台。小学科学教师要时刻谨记这一点,除了要利用课堂环境和资源来开展探究活动的生活化教学外,更要积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乃至校园,来到自然、社会环境中,鼓励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科学知识、技能去解答、完成一些生活化的问题和任务,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对学习成果的二次理解和深度吸收,同时满足学生内心的表现欲和求知欲,让他们的应用能力得到有机强化。例如,在完成了《观察、描述矿物》这一课的教学后,教师可以选择一个时间带领学生来到周边的公园或近郊地带,让学生结成小组去采集不同样式的岩石标本,并根据自己在课本中学到的内容去判断这些标本中有没有富含某种矿物的个体,如果有,是哪种矿物?而后再让学生说一说,这些矿物在生活中都有哪些用途,等等。

结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落实,越来越多的小学科学教师逐渐意识到本门课程所担负的教育使命和具有的教育价值,与之有关的一系列教学优化思路和策略也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应用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卿卿. 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生活化的实践分析[J]. 文渊(高中版),2020(1):1003-1004.

[2] 潘蕾. 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9):2024. DOI:10.12253/j.issn.2096-3661.2020.19.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