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中 “而”字的用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21
/ 2

古代汉语中 “而”字的用法

高静娜

哈尔滨市第六十九中学校,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1

摘要:本文已经根据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对“而”进行了总结,将其实词及虚词进行了总结,大致进行了较为详 细的划分归类,“而”字的用法常见类已在本论文中列而出,从基本意义到其延伸义,到“而”的发展及搭配,已 经进行了具体的举例,其中有些又相互交叉的地方已经进行了说明,实词和虚词又进行了分类,希望这些总结归类对学习和教学会有所帮助。

关键词:而;意义;方法归类

一、“而”字的用法及意义

(一)实词“而”

1.同“能”作为名词。可以翻译为“才能”

《墨子·尚同下》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那么能够治理天下的人凭借的是什么呢?是只有那些崇尚才能的并且以义为政的缘故吧。

2.动词:“而”字作为动词要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1)译为“如,好像”,此种用法经考证秦朝开始使用,一直延续至今,到民国后使用的较少。此处亦可以理解为词类活用,这句话里面的“而”是代词,活用为动词,意为:“如、像、好像”。

《吕氏春秋》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淹死者一千多人,军队惊叫发出的声音好像房屋倒塌一样。

(2)翻译为“能够”

《墨子·非命下》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桀王、纣王向来暴厉,不能够矫正他们耳目的欲望。

3.“而”作为副词在句中作状语

(1) 可译为“才”。在句子中强调动作行为具备了一定条件之后才发生、出现。《公羊传·宣公十五年》: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虽然如此,我现在要夺取这个地方,然后才回去;苏轼《贾谊论》: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让天子不怀疑,大臣不猜忌,然后整个国家才会只由我为所欲为。

(2) 可译为“尚且”。提出更严重的事件作为衬托,表示甲事件尚且如此,乙事件就更不用说了。常常和后一分句中表示进层的连词“而况”、“且”等呼应使用。《韩非子·说林上》:其子而食之,且谁不食?——他儿子的肉尚且忍心吃,还有谁的肉不忍心吃?

    (3)可译为“就是”。表示对人的强调。加强对人物的确定性,重点性的强调。与前面的“非”连用。《墨子·明鬼下》:先生者先死,若是,则先死者,非父则母,非兄而姒也。——先生的人先死,如果是这样,那么先死的人,不是父亲就是母亲,不是哥哥就是嫂嫂。

4.代词

代词之意也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清朝也有使用,沿用至今,大多数都出现在文学作品之中。“而”字作为代词,可以为人称代词、物主代词。

(1) 你;你的

《诗·大雅·桑柔》予岂不知而作。……我怎么会不知道你的作为呢。

(2) 这样,此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一样是被逼迫,你是这样,妾也相同。

    (3) 又如:而夫(此人;这人)

代词之意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清朝也有使用,沿用至今,文学作品中居多。

以上是“而”字以动词的形式出现,“而”以动词的形式出现较为少见,在古汉语中大多数专家将其实词的成分考虑为虚词,视为虚词中的词语的词类活用。

(二)虚词

“而”字作为虚词没有它自己的实际意义,但在句子中的位置至关重要,在古汉语中有些情况下可谓为没有它不成句子;同时也因为它没有其实在意义,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更难以把握,要会在具体情况中具体分析,把握它的词性及用法,下面对具体情况进行简要的举例归类说明,大致分为连词、助词及语气词;同时作为虚词词性它可以用于形容词及副词的词尾,具体如下:

1.连词

“而”的发展,从古至今在字意含义上略有变化,但在发展过程以连词使用最为广泛,也是学习中的难点、重点,它可以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作为连词使用,据考证是从春秋战国时就已经开始,发展到现在的,但是其实方法没有明显的变化,可以表示多种关系,如下:

(1)连接词、词组或分句,表示并列关系。“而”字前后的顺序没有要求,二者并列,地位平等,翻译顺序也没很大的要求,尊重原文逐字逐句翻译就好。可以翻译成“而”或“和”。

    《韩非子·显学》:宰予之辞,雅而文也。——宰予的言辞,典雅而有文采。

    《荀子·劝学篇》:蟹六[八]跪而二螯。——螃蟹有八条腿和两个螯。

(2)连接分句,使得句子间的意义不间断,下一句可以承接上句,表示连贯关系。可以翻译为“就”、“于是”。

    《孙子·九地篇》: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对我)有利就打,(对我)不利就不打。

    《荀子·议兵篇》: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听见鼓声就前进,听见锣声就撤退。

(3)连接分句分句之间,此处依然连接表示进层关系。一句一句的前进,后一句比前一句的意思更近一层,程度更加深入。可译为“而且”。

    《左传·宣公十二年》:其师老矣,而不设备,子击之,郑师为承,楚师必败。——楚军的士气衰退了,而且不做防备,你攻击他们,郑军为后续,楚军一定会失败。

    (4)连接分句,表示转折。前后两句的意思相反。可译为“不过”、“但是”、“却”、“而是”。

   《史记·张丞相列传》:高祖曰:“然。吾念之欲如是,而群臣谁可者?”——高祖说:“(讲得)对。我考虑这件事也想这样办,不过群臣谁能胜任呢?”

   《汉书·游侠传·郭解》:自是之后,侠者极众,而无足数者。——从此以后,游侠极多,但是没有值得一提的。

(5)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 或连接助动词和动词。不能翻译出字义。与现代汉语中的“而”字相同。但其中有的可译为“和”; 连接状语和谓语。可不译出,有的也可译为“来”。

    《谷梁传·僖公三十三年》:千里而袭人,未有不亡者也。——出兵千里去袭击别国,没有不失败的。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河曲智叟笑着制止愚公。

    《风赋》: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这只是大王(享受)的风,平民怎么能(和您)共同享受它?

《后汉书·左周黄列传·黄琼》:以为亲耕之礼,可得而废。——(他们)认为亲耕的礼制可以废除。

    (6)连接分句,表示假设关系。对于此问题进行假设得到什么结果,可以翻译为“如果”。

《梁书·儒林列传·范缜》:人而无知,与木何异?——人如果没有知觉,同树木有什么差异?。

2.助词

[助]同“前”、“后”、“往”、“来”、“东”、“西”、“南”、“北”、“上”、“下”、“降”等词连用,表示时间、处所、范围等。可译为“以”。

《论语·泰伯》:而今而后,吾知免夫。——从今以后,我知道(自己可以)免于损伤了。

《孟子·尽心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从孔子以来,到现在有一百多年了。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次1。

[2]王力:《古代汉语》((1--4册),中华书局,2008.9。

作者简介:高静娜,(1982.09-),女,籍贯:黑龙江省讷河市,民族,汉,学历:本科,职称中学一级,研究方向:语文教学,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