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治理的水工环地质技术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28
/ 2

地质灾害治理的水工环地质技术分析

王裕

内蒙古地质矿产勘查有限责任公司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地质技术也有了一定的发展,相较于以前,有了比较大的进步。但从当前我国的地质现状来看,随着人类工程活动加剧,地质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由于地质环境难以监测,不确定性较强,光靠现在的技术是没有办法准确预测的,对人类产生的负面影响较大。比如说地质灾害会危害到人类的生命安全和固定财产,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所以相关部门要对地质灾害引起重视。处理地质灾害的过程中,水工环地质的合理应用不容忽略。地质技术提高了治理工作的效率,保证了工作的质量,在治理地质灾害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因此本文对此做出了相关研究。

关键词:地质灾害;治理;水工环地质技术

前言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快速发展,促使水工环地质技术在整个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相对比较广泛。地质灾害的出现一般会与地质结构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整个研究工作展开中,要针对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工程地质条件等各方面因素展开深入分析,对导致地质灾害出现的一系列原因进行准确有效的探查。同时要对水工环地质技术进行合理利用,以保证地质灾害等相关工作能够得到有效推进。

1地质灾害类型以及特点

1.1地质灾害出现的原因分析

结合目前地质灾害出现的一系列原因深入分析,对水工环地质技术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应用效果相对比较明显。我国国土面积相对比较辽阔,各地区相互之间的地质条件构成以及地貌等具有非常明显的差异性,所以在各种不同类型区域范围内,工程地质以及环境地质等各方面存在的不同之处相对比较明显。针对地质灾害问题的出现,可以将地貌特征以及地质条件等各方面因素条件作为出发点展开深入分析,这样才能够从中找出影响地质灾害问题的重要因素。对各种不同类型地区的水文地质以及工程施工地质条件等各种类型转变进程进行分析,能够对整个区域范围内地质灾害出现的具体原因进行确定,以此来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全面有序开展提供可靠技术支持。

1.2地质灾害的类型和特点

对地质灾害从不同角度或者不同范围展开深入分析,发现其主要是由于受到自然地质条件的影响而出现一系列变化。针对自然地质变化速度而言,通常可以将地质灾害划分为突发性和缓变性。突发性地质灾害主要体现在崩塌或者滑坡等方面,缓变性地质灾害主要体现在水土流失方面,也可以将其看作是环境地质灾害问题之一。结合目前地质灾害出现的一系列现状,由于其自身地理位置不同,需要对整个区域范围内的地理条件构成特点展开深入分析,将其分为地质动态以及地质滑坡等各种不同类型灾害[2]。在部分平原区域,地质灾害主要是以地面沉降或者地面裂缝等各种不同类型形式为主。如果地质条件自身出现一系列变化,由于受到地壳强烈变化以及运动的影响,导致地面出现非常严重的剧烈震动,随之而来的裂缝以及病情问题相对比较严重,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整个区域范围内的建筑工程项目将会受到严重破坏。整个基础设施很难正常稳定运行,对人们日常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破坏。对于地质动态以及滑坡灾害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矿山地质结构出现严重变化或自身的地质灾害问题比较严重,其原因是由于土壤松散,同时土壤结构层不稳定。除此之外,对于地面整体沉降也可以被称之为是地面下沉或者沉陷等问题,由于地下工程项目的建设施工活动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出现地表严重下降,这势必会导致地面空洞等问题的发生地质灾害发生的人为因素影响也普遍比较多存在岩溶出现大面积塌陷等。裂缝问题也是目前比较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类型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地表内部出现的一系列变化,最终导致地表裂缝出现,比如地质裂缝、基础地层断裂活动引起的裂缝等。除此之外,非地质结构形成的裂缝主要是由于受到外动力影响和作用,其自身会产生一系列地裂缝问题。比如自身土壤层相对比较松散,发生黄土线型地裂缝等问题相对比较严重,如果无法实现对地下水环境科学合理的利用,最终会导致裂缝问题发生。

2地质灾害治理中水工环地质技术的应用对策

2.1地震灾害治理

地震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地震破坏力大小取决于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对地面、房屋等破坏力。对于同一地震,地区不同,则烈度情况也存在一定差异。比如与震源距离越近,地震破坏力越大,烈度也越高;反之,与震源距离越远,地震破坏力越小,则烈度越低。地震灾害监测时,可以利用GPS进行地震监测预报,GPS技术可以分析板块的运动与闭锁情况,从而预测断层所处状态及相应的危险区。地震波反射法量测地质情况,可使用炸药对勘测地区制造震源。当地震波传播过程中,地震信号将持续传递,遇到岩溶发育带,将会有部分信号被反射,其他部分信号则会持续传播,地震波接收器可吸收反射信号,通过分析、处理反射信号,可以全面了解地质情况,判定是否存在地质灾害,便于有针对性地进行地质灾害治理。

2.2地面崩塌、塌陷治理

地质灾害还包括地面崩塌、塌陷,危害性很大,严重影响交通出行安全,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一般来讲,地面崩塌、塌陷与地震灾害存在密切关联性,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此类地质灾害。当发生地震灾害后,一旦出现地面崩塌、塌陷情况,势必会阻断交通,加大救援难度,对于及时抢险和灾后重建影响很大。对于地面塌陷来讲,通常以预防为主,在资源开发中,应利用水工环地质技术做好地质探查,保证制定的开采计划科学、合理,尽量减少因为开采不当而引发永久性不可逆损伤。对于已经出现的损伤,须及时修复,通过地质详细调查,最大限度降低对地质环境的危害。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水工环地质技术,比如GPS进行地面形变监测,掌握地质发展规律,检测危险区域的基本情况,预测路面塌陷的可能性,便于制定科学、可行的应急预案;或使用遥感技术进行路面崩塌动态监测,以高精度,由遥感图像内进行塌陷地提取,通过遥感技术结合GIS技术,利用光谱特征、地学特征与信息、领域和专家知识及其他统计数据,做好遥感图象处理及提取有效信息工作。

2.3地裂缝治理

地裂缝属于一种区域性的地质结构断裂,是裂隙的一种特殊形态,当发生地震、断裂活动时,往往会出现地裂缝,地裂缝作为一种新型、独立的地质灾害类型,其发生频率、灾害程度不断加重。中国是地裂缝频发国家,分布较广。据不完全统计,地裂缝多出现于西安、邯郸、天津、保定等地,其中最典型、严重的以西安为主。一旦出现地裂缝,便会横穿农田、厂矿区、道路,导致建筑物被损、农田被毁、道路开裂、管道损坏等。为此,必须重视地裂缝防治。地裂缝治理中,通过水工环地质技术,比如遥感技术,可以监测地裂缝,了解地裂缝诱因,做好监督检测工作。比如通过地下水状态监测,可以判定地质是否稳定;或者在地下水开采环节,可以通过先进的勘测技术,保证地下水开采适度、合理,避免损坏区域水文环境,设置地下水合理预警方案,有效防范地裂缝产生。在地裂缝治理中,还可以通过地质雷达技术进行地裂缝勘查,当地层因剪切、张力作用影响,会出现开裂及位移情况,此时可通过雷达技术进行成像勘查,在图像上会出现同相轴错断现象,一般来讲,错断程度越严重,则说明裂缝宽度越大。目前。在地裂缝勘查中,地质雷达的应用,可以监测小规模、超声波测量难度大的断裂缝,且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结束语

综合全文来看,水工环地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是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依靠。从现实应用情况来看,水工环地质技术有效治理了地质灾害,减少了地质灾害对自然的影响,抑制了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命安全和财产带来的负面作用。但我国的水工环地质技术还没有发展成熟,部分技术层面上存在缺陷。技术人员应立足时代发展的需求,重点改进水工环地质技术的不足,对相关问题进行优化与改进,有效提升水工环技术的科技含量。

参考文献:

[1]安树隆.水工环地质在地质灾害治理中的应用策略分析[J].华北自然资源,2021,(04):114-115.

[2]李莹.地质灾害治理中水工环地质技术的应用研究[J].新疆有色金属,2021,44(04):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