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用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安全管理中的护理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28
/ 2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用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安全管理中的护理效果

寸晓燕

云南省迪庆州人民医院,674400

摘要:分析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新生儿静脉留置针患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实施FMEA管理后,观察组药物外渗、穿刺部位感染、意外拔针、堵管RPN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FMEA管理后,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MEA管理应用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患儿安全管理中,可有效提升静脉留置针管理质量及安全性。

关键词:失效模式;效应分析;护理效果

引言

静脉留置针输液是新生儿科常用的输液方式,新生儿由于本身原因易导致静脉留置针意外脱管,缩短静脉留置针的使用时间。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有效地固定方法可防止静脉留置针的意外脱管,延长其使用时间,减少穿刺次数,增加患儿舒适度,从而提升护士工作效率。

1静脉置留针在失效模式与效应模式中的护理效果

1.1减少不适感

静脉留置针是临床常用的输液方式,既可减少反复穿刺带给患者的不适和痛苦,也可减少护理人员工作量。对输液量多、需长期输液者而言,静脉留置针的使用,可促进护理和治疗工作顺利开展。传统静脉留置针穿刺方式需要选择粗直、弹性好的大血管,护理人员进行穿刺时,双手需同时操作,需要在退出针芯的同时往静脉内推进导管,但推进速度过快,可使得导管弯曲,增加穿刺难度,影响穿刺针置入。此外,双手穿刺可对患者血管壁造成损伤,导致穿刺失败;按照传统方式固定静脉留置针,可带给患者不适感,外观清洁度不高,延长管过长会扯动贴膜,使得贴膜边缘卷起或是松动,甚至降低留置针稳定性,导致渗液、移位和静脉炎等不适。加上护理人员在穿刺时未能按照技术要求规范操作,巡视不到位,未及时告知患者静脉留置针注意事项;患者以老年人为主,易处于躁动状态,依从性差,影响留置针穿刺与固定,可增加患者不适感,降低患者满意度。因此,应对传统静脉留置针固定方式予以改进,以提高患者舒适度,降低贴膜卷边和留置针脱落风险。

1.2不易脱落

改良后固定方法是用记录纸同时粘贴在透析敷料和皮肤上,可使得记录纸两端均有固定位置,确保敷料平整,处于密闭状态,与患者穿刺处皮肤充分贴合,避免敷料卷起导致固定不良,进而引起留置针松动,固定和保护导管作用明显。透明敷料和穿刺处皮肤经记录纸连接,可减少液体外渗产生刺激,减少患者不适感,使得患者在静脉留置针使用过程中耐受性提高,对护理服务更加满意。文中数据显示,观察组意外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舒适度和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说明对传统静脉留置针固定方式予以改良,能减少意外情况的发生,可使得患者更加舒适,提高满意度。

2FMEA的优势

2.1提高医疗质量

医疗质量及患者安全是临床重点研究课题,医院感染与二者息息相关。随着免疫系统紊乱患者比例增多,加之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影响,医院感染问题日益严重。有研究显示,同一时间内全世界超过140万患者受医院感染折磨。ICU患者病情复杂,侵入性操作率高,是医院感染高发科室。虽然近年来医院感染率有明显下降,但仍达不到预期。FMEA模式可以将影响因素进行量化,评估该因素可能造成的后果与损失,并针对其严重性进行失效分析,避免发生不良事件。鉴于此,本研究探讨FMEA模式对降低ICU医院感染的作用。

2.2减少感染,减少矛盾

医院感染的主要机制为病原菌入侵,因此,减少病原菌数量可降低医院感染发生风险。本研究通过FMEA判定物体表面及手卫生不合格、预防感染意识不足、照护者防护措施不足是导致医院感染的高危影响因素,严格落实手卫生及物体表面消毒情况,提高医护患三者对于感染的预防意识,同时强化了照护者的自主预防意识,加强防护措施,能够有效避免病原菌滋生造成的感染。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病原菌检出率低于参照组(P<0.05)。陈晓丹等研究显示,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及真菌是造成医院感染的关键,经过严格无菌操作,提高医护人员防护意识,可以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与本研究结论相符。通过针对性提高消毒效果、预防感染意识及加强防护措施后,病原菌数量明显减少。加强防护措施后,可以有效减少病原菌的携带数量,使患者的易感风险降低。本研究数据显示,实验组医院感染率低于参照组(P<0.05)。张绮萍等研究显示,患者经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干预后,医院感染率明显降低.本研究护理满意程度是患者对于护理人员护理工作的总体评价,也是减少护患矛盾的关键因素。

3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新生儿静脉留置针患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3.1提高效率,减少婴儿痛苦

新生儿血管管径细小,管壁薄,易损伤,因此新生儿静脉穿刺一直是新生儿科护理技术中一项重点难点,再加上新生儿病情多变,住院时间长,多数患儿会存在静脉针反复穿刺的现象,增加患儿痛苦和血管损伤,以及护理人员压力和工作负担,也会延误危重患儿的抢救时间。静脉留置针因其具有减少静脉针穿刺次数、保护血管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新生儿静脉输液治疗中。但因新生儿免疫力较低、置管时间过长、药物刺激等多种原因,导致留置针在置留期间易发生各种不良事件,影响治疗效果的同时,还会增加患儿痛苦。因此探究新的管理,以加强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安全管理尤为重要。

3.2消除安全隐患

FMEA作为一种前瞻性、系统性的风险评估工具,其目前已应用于手术室、门诊采血室、医院抗感染等诸多领域,主要通过对工作流程进行系统分析,以提前找出其隐藏的失效并进行客观评估,最后针对评估后的失效设置一系列合理有效的改进措施,完善流程,以确保能够提前消除安全隐患,达成预期目标。刘欢等研究表明,在新生儿静脉留置针治疗期间应用基于FMEA的管理,能有效提高护理人员技术水平及管理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皮肤损伤发生率、污染敷贴未及时更换率、操作不够规范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1次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说明在新生儿静脉留置针患儿安全管理中运用FMEA管理对管理情况的改善及管理质量的提升效果显著;观察组药物外渗、穿刺部位感染、意外拔针、堵管各项RPN值及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更低,说明在新生儿静脉留置针患儿安全管理中运用FMEA管理对管理风险及不良事件发生风险的降低效果较好。FMEA管理可预见性地找出静脉留置针患儿管理中的潜在高危因素。

3.3提高服务质量

并通过分析其原因制订改进方案,以达到提升管理及服务水平的目的。如: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管理制度的建立及优化可以完善新生儿静脉留置针流程,有效规避留置针使用期间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弹性较大且较粗直血管的优先选择、手套的使用、严格的无菌操作以及正压封管法的采用等多种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各RPN值,避免留置针管理期间出现差错,从而降低患儿风险;小组计划执行情况的定期督导检查以及小组会议讨论的定期开展等质量监督措施,可以进一步加强静脉留置针患儿安全管理,积极解决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静脉留置针流程能够持续不断地优化和完善,推动目标实现,进而提高管理质量。

结语

研究根据FMEA选取3大高危因素,并对其进行针对性预防,耐心向患者介绍相关感染知识,与照护者积极沟通,全方面做好医院感染的预防工作,医院感染率降低,患者康复时间缩短,医疗费用减少,提高了患者护理满意度,减少了婴儿的痛苦与伤害。

参考文献

[1]杜悦春.静脉留置针患者发生静脉炎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20,15(1):38-40.

[2]朱小莉,邹敏,王红萍,等.老年住院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出现临床指征拔针的安全性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0,36(6):401-406.

[3]倪瑞婕,李志新,王晓军.胸腔镜肺切除术围术期不放置导尿管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9,19(11):98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