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肠外营养的合理应用与并发症防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28
/ 1

长期肠外营养的合理应用与并发症防治

刘金凤

中江县人民医院  四川德阳  618100

长期肠外营养主要指肠外营养实施时间大于3个月,主要针对于肠功能衰竭的病患。临床上将肠功能衰竭划分为三型,其中,1型为自限性肠功能衰竭,主要以外科手术后肠功能异常为主,经过短期的补液,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能够自行改善,没有不良反应的发生;2型属于危重症肠功能衰竭,病患存在较为严重的代谢紊乱,容易诱发败血症等,需要通过多学科相互协作、营养支持,才能逐渐恢复健康;3型是慢性肠功能衰竭,因病患的病情较为平稳,可以自理,甚至可以胜任某项工作,但是自身肠功能障碍无法逆转,没有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其肠功能难以恢复,需要通过肠外营养,保持体内营养需求,例如短肠综合征、高流量肠瘘等,长期肠外营养支持主要以3型肠功能衰竭为主。那么如何合理应用长期肠外营养与防治并发症的发生呢?请展开以下阅读。

  1. 静脉通路的选取与维护

长期肠外营养需要建立与维护适当的静脉通路,在静脉置管之前,医护工作者需全面考量病患既往是否存在静脉置管史、病理体位、静脉条件与解剖走向等,从而做出正确选择。一般情况下,静脉通路主要包括周围静脉置管、中心静脉置管两种类型。其中,周围静脉置管在临床上较为多见,安全性高,操作简便,但是对于输注液体的类型有一定要求。在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指南中强调,超过66%的病患周围静脉可以耐受短期常规能量和氨基酸密度的肠外营养配方全合一溶液,时间通常为10-14日左右。针对计划长肠外营养时间超出14日或者周围静脉输注时引发3次静脉炎,考量为药物所致者,建议利用中心静脉这一路径。而通常情况下,中心静脉路径主要包括经皮穿刺颈内、外静脉置管、经锁骨上下区域穿刺锁骨下静脉置管等方式。其中,经锁骨上路径与经股静脉途径不便于护理干预,容易诱发感染并发症,因此,此种情况下不建议运用长期肠外营养支持。隐藏模式输液需要反复穿刺病患的皮肤,如若长期接受肠外营养支持,应向病患以及病患家属说明情况。

2.长期肠外营养并发症以及防治方法

2.1非感染性并发症以及防治方法

机械性并发症主要以导管头端异位、导管折断、导管脱出为主,此类并发症主要是置管操作不当导致的。一般情况下,导管头端需放在上腔静脉中下三分之一的位置,不能进入右心房。根据相关研究指出,导管头端处于该位置时,不容易引发静脉血栓。与锁骨下静脉或者颈内静脉置管相比,PICC容易出现导管头端异位。异位导管能进入到侧颈内静脉、颈外静脉、左心房或者右心房等。症状比较轻的可诱发静脉炎、静脉栓塞、异位部位肿胀、渗液等,严重情况下,可诱发静脉壁穿破、心脏穿破、心律失常等。所以在置管成功后,需要在超声检查或者X线下明确导管头端部位,目的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2感染性并发症以及防治方法

长期肠外营养支持容易引发不同感染性并发症,最为多见的是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而导管感染细菌通常顺着皮肤穿刺口进入,可见维护导管与附近环境非常关键。长期导管护理一般由病患以及家属完成,导管感染发生率较高,主要原因是病患以及病患家属操作不规范导致。因此,医护工作者应该对病患以及病患家属展开系统的培训指导,要求其按照无菌操作原则,完成相应的操作流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使用氯己定对导管附近皮肤进行消毒处理,从而减少细菌感染的概率。

综上所述,肠外营养支持并非最终目的,而是要重视小肠功能的重建,使病患摆脱肠外营养,才能达到肠外营养支持的主要目标。现阶段,消化道重建模式主要有小肠延长术、小肠-肝脏联合移植术等。对保留结肠的短肠病患以及非急性期炎症性肠病病患,在提供肠外营养支持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肠内营养干预,不但能补充病患体内所需的营养物质,还能减少病患的肠道激素释放,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