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生态保护现状及修复对策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28
/ 2

湿地生态保护现状及修复对策探究

何龙

湖南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湖南省 常德415000

摘要:湿地是生态系统的特殊条件之一,在环境保护、气候保护和气候适应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湿地的侵蚀是自然因素造成的,也会出现不利于湿地可持续发展的情况,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对这些湿地的保护。鉴于此,本文将针对湿地生态保护现状展开深入的剖析,并提出了可行的修复对策,仅供参考。

关键词:湿地修复;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策略

前言:湿地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环境保护、气候调节和其他领域明确其好处。然而,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的发展导致了湿地的侵蚀,部分原因是受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在某些情况下还造成了对湿地的破坏。鉴于湿地是许多动植物物种以及濒危和稀有水生植物的重要环境,这些动植物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失去其自然栖息地,并在周围地区受到严重攻击时而死亡。

1湿地环境的作用主要表现

1.1蓄水、防止洪涝和干旱

湿地环境可以储存大量的水资源。当外部降雨量较大时,地下水的储存空间有限。此时,湿地将吸收多余的水资源,有效防止因水量过多而引发洪水暴发。湿地环境在自然界中起着良好的环境调节作用,可以实现雨季和旱季水资源能更加智能化调节,从而保证整个生态环境的正常发展。

1.2调节气候

湿地环境由于内部所含水量相对较大,地表水环境中的蒸发可使空气变得更加湿润,大量的水蒸气会逐渐进入大气,实现对当地气候环境的有效调节,在天气干燥的条件下可以及时降雨,同时可以防止植物因缺水而死亡。

1.3净化水环境

由于水环境中会生长大量的植物和微生物,可以对水环境形成有效的过滤和消毒处理。水体中的各种植物和微生物,也可以实现对水的充分净化,污染物通过过滤沉淀法进行处理,能改善湿地水环境质量,有效保障动植物的生长状况,避免出现饮用水污染而导致人类疾病、死亡等问题,应进一步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和水环境质量。

1.4综合保护海岸线

由于波浪和海水对海岸线的影响较大,往往造成海岸线沿线土壤松散、滑。随着时间的推移,海岸线将逐渐被海水侵蚀,导致堤防决口。通过湿地环境的作用,可以避免土壤条件受到过多的侵蚀,减弱波浪对海岸线的影响,固化海岸线,进一步保护大坝不受破坏。

2湿地生态保护工作的现存问题

2.1缺乏行政支持

湿地资源保护修复工作,缺乏行政有效支持,表现出管理体系不完善问题,成为湿地生态资源逐年退化的主要原因。资源管理不完整,引起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各项工作执行困难的现象,难以对湿地生态资源给予有效保护,削弱了生态资源修复效果。现阶段行政支持不足的具体表现为:管理主体不明确,无法有效落实湿地保护与修复各项工作;管理人员专业性不强,难以对湿地资源进行全面保护,生态修复效果不理想;管理机制不完善,降低了保护修复工作的执行能力,引起人才流失问题。

2.2污染问题严重

湿地资源承受的污染问题较多,比如大气粉尘、水污染、固废污染等,众多类型的污染物,引起湿地资源、生态体系发生变化,甚至退化了湿地生态功能,造成部分生物物种消失问题。在此期间,以水污染为典型,对湿地生态体系形成了较大威胁。大气环境中的污染物,比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对湿地环境生长体系构成了威胁,使湿地生物无法正常生长,严重扰乱了湿地生态结构。以农药化肥为诱因形成的土壤污染,加重了湿地生态净化废物压力,使湿地土壤性质发生改变,降低了土质酸碱度的平衡性,严重改变了生态体系的完整性,有碍于生物资源有序成长。

2.3宣教工作未全面落实

湿地资源,在地球生态体系中,扮演着污染净化的角色,用于维护生态体系平衡性,保持物种多样性。因此,加强湿地资源保护,具有重要宣教价值,以期提升人们对湿地资源的关注,切实推进湿地资源保护修复各项工作。然而,现阶段,湿地资源宣教工作较少,尚未发挥环保宣教工作作用。

3湿地生态修复对策

3.1加强法律行政修复支持

对于湿地生态体系开展的修复保护工作,应加强法律行政建设,提升行政支持力度,以较高条理性的生态手段,全面落实湿地资源保护工作。法律规定内容具有一定强制性,能够确保生态修复保护工作有法可依,防控湿地环境持续恶化发展。建设行政湿地保护细则,提升湿地资源保护的法制效果,以区域为视角,加强湿地资源保护,有序进行湿地资源保护与修复,以提升湿地生态型保护效果,顺应湿地修复工程需求。

3.2重点防控湿地污染问题

针对受污染较为严重的湿地资源,可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生态修复,以逐步恢复湿地生态。在修复期间,应以区域为视角,对农田化肥使用进行严格监管,合理防控土壤污染问题,为湿地修复营造优质条件。阶段性检测、净化湿地区域的水资源,及时确定水污染问题,防止水环境恶化发展。同时,加强湿地水质净化,为湿地生物种群生长创造优质水资源环境,达成水源涵养林的修复目标,提升湿地生态修复效果。以湿地生态区域为核心,阶段性开展大气监测工作,对大气环境进行有效监管,确保修复工程稳步落实。

3.3侧重保护湿地资源

在湿地资源修复实践工作中,设定湿地资源保护区,作为湿地资源保护的关键方式,能够显著减少湿地资源受到污染的可能性。然而,国内对于湿地保护设定的数量不多,保护规模存在不规范问题,由此削弱了湿地资源保护效果。因此,相关湿地资源保护单位,应在资源保护的同时,有效划定湿地资源保护区,提升湿地资源保护效果。必要时,增加一定保护经费的投入,全面监测湿地资源生态发展情况,为后续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奠定基础条件。在进行湿地资源修复工程时,可采取多种修复方式,比如生态工程、牧渔等。

3.4开发湿地生态旅游产品

区域行政单位,应全面落实湿地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工作,将其作为湿地发展的侧重项目,以提升湿地资源经济创造能力,增强人们对湿地资源的认知。在进行旅游产品开发时,以综合视角为出发点,重组划分现有的湿地资源,以区域分工协作为思想,协同开发生态资源,以创建较强协调能力的湿地旅游景区。

3.5创建生态发展评价体系,提升宣教工作执行力度

3.5.1生态评价体系的建设

现阶段,国内完成了生态评价体系的建设,对于生态评价的管理工作,尚未给予高度重视。部分地区确定了湿地修复的具体工作,在法律行政支持不充足的情况下,降低了修复工程的执行效率。国内相关单位,应确定湿地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完成生态评价体系构建,以期提升原有修复工作的完善性。

3.5.2加强宣教工作力度

在宣教期间,侧重于湿地系统的生态保护作用,比如气候调节、污染物净化、生物群多样化、控制风速、防洪等。借助宣教工作,增强人们修复湿地资源的决心,使社会组织对于湿地保护修复工作达成共识。在湿地保护修复宣教时,可采取多样化宣教形式,比如网络媒体、公益宣传等,以灵活性、丰富性的宣教视角,便于人们认知湿地资源保护的重要性,以期摆正社会组织对湿地生态发展的责任形态,全面开展有效的湿地修复工程。

3.6提升湿地资源利用效率

在湿地保护区划分设定的基础上,加强湿地保护区土地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减少土地资源受到污染的可能性。为此,湿地修复人员应加强湿地资源利用,分别从土地类型、划分规模等视角,全面开展土地资源规划工作,顺应生态保护需求,达成湿地修复目标。

结论:

综上所述,湿地生态资源,极具生态体系的基础性,对其开展有效保护与积极修复,以维护湿地资源的生态性,发挥其生态体系优势。现阶段,在对于湿地资源进行保护修复工作时,应结合区域内湿地资源的实际情况,提升保护修复工作的完善性,改善原有保护修复工作存在的不足,全面提升湿地生态修复效果。

参考文献:

[1]慈雪伦.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对策研究[J].环境与发展,2020,32(12):196-197.

[2]薛强.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对策研究[J].清洗世界,2020,36(8):64-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