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参麻苓术汤加减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46例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28
/ 3

自拟参麻苓术汤加减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46例疗效观察

岳田义

临夏州康乐县流川乡卫生院,甘肃  临夏  731500

摘要:目的  观察自拟参麻苓术汤加减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门诊4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自拟参麻苓术汤加减治疗,水煎服,每次200 mL,每日3次,30剂为1个疗程,平均服用2~3个疗程。结果  46例患者治疗最短1个疗程,最长6个疗程,平均3个疗程,其中显效30例(占65.2%),好转12例(占26.1%),无效4例(占8.7%),总有效率为91.3%。结论  自拟参麻苓术汤加减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疗效显著,值得基层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自拟黄麻苏葶汤;疗效观察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慢性肺心病”)是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展而来,临床表现为发作时气急、心悸、呼吸困难、紫绀、颈静脉怒张、四肢或双眼睑浮肿、咳嗽、咳痰、气喘、胸闷,活动后心慌、气短、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多伴有失眠、多梦、纳差、头晕等症状。中医学中没有肺心病之说,将其归于中医学“肺咳”“久嗽”“肺胀”“肺萎”“喘咳”“痰饮”“心悸”等范畴1。西医治疗慢性肺心病主要采用对症治疗,但近远期疗效欠佳。本人临床多年观察,寒邪犯肺是病因,脾肾两亏、正虚标实为病机,水饮凌心是并发症。近年来,笔者采用自拟中药方参麻苓术汤治疗慢性肺心病46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6例患者均来自我院门诊,其中男29例,女17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者34岁,平均56±6病程最长39最短2,平均(20.5±3.2

1.2  诊断标准

参考《中西医结合实用内科学》[1]中肺心病的诊断标准制定。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近年来感到症状加重,动则气喘、心悸、颜面下肢凹陷性水肿,每与感冒或气候变冷发作。1)X线片提示:①右下肺动脉干扩张,横径≥15 mm或右下肺动脉横径与气管横径比值≥1.07,或经动态观察右下肺动脉干增宽2 mm以上;②肺动脉段中度突出或高度≥3 mm;③中心肺动脉扩张和外围分支纤细两者形成鲜明对比;④圆锥部突出(右前斜位45°)或其高度≥7 mm;⑤右心室增大。2)心电图表现:电轴右偏,顺时针方向转位,肺型P波,V1导联QRS波群qR,V5R/S<1,RV1+SV5>1.05 Mv。3)超声心电图检查:①右室流出道内径≥30mm;②右心室内径≥20 mm;③右心室前壁厚度≥5 mm;④右肺动脉内径≥18 mm,或肺动脉干≥20 mm,等代偿期患者39例,表现为心肺症状较轻,临床有咳嗽、咳痰、气促、活动后心悸、呼吸困难、乏力和劳动耐力下降,颜面轻度水肿、口唇青紫、痰白不爽,三尖瓣区出现收缩期杂音,剑突下心脏搏动增强等表现,等体征失代偿期患者7例。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自拟参麻苓术汤加减治疗,方药组成:人参片(生晒参片)15-30 g、茯苓30~60 g、麻黄9~30 g、生白术30~60 g、姜半夏15~30 g、枳实20 g、干姜30g、瓜蒌30 g、薤白30-60g、山萸肉30g、生怀山药30-60g,、丹参30 g、炮附子15 -30g先煎、鸡内金9 g炙甘草6-12 g。水煎服,200 mL次,每日3次。浮肿明显者,加防己20~30 g、猪苓10~20 g、泽泻15~30 g;有肺热毒盛加鱼腥草30~60g、芦根30~60g,痰多加葶苈子15-30g大枣6-12枚;10剂为1个疗程,平均服用2~3个疗程。患者病情缓解后,可将上方研细末加青稞炒面100~150g和药粉搅拌均匀,加工成蜜丸(药厂代理加工),每丸9g,每日2次,每次2~3丸。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自拟)

显效:咳嗽、气喘、咳痰、心悸、浮肿、乏力、口唇青紫等症状完全消失,活动自如,可做轻体力工作,心情好、洗脸刷牙、吃饭、散步等无影响,食欲、腹胀、大便和小便明显改善,X线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体征明显好转。好转:治疗后上述症状部分缓解,不能做体力劳动或工作,散步劳累等感觉有轻度不适(气短、心悸、乏力)。无效:治疗效果不明显或改用他法治疗。

2.2  治疗结果

本组46例患者经以上方案治疗最短1个疗程,最长6个疗程,平均3个疗程,其中显效30例(占65.2%),好转12例(占26.1%),无效4例(占8.7%),总有效率为91.3%。

典型病案

患者范某,男,59岁,农民。于2016年12月15日因咳嗽、咳痰、气喘、心悸、胸闷3月余、下肢水肿6天来我院求治。患者3月前因感冒过后不久出现频繁咳嗽、咳白色大量泡沫痰、气喘、心悸、胸闷不适等症状,活动后心慌、气短加重,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失眠、多梦、纳差、头晕等,曾在某县人民医院门诊检查,确诊为慢性肺心病合并肺部感染,要求其住院治疗,但患者坚持回家口服药物休养治疗,院方听其要求,给予药物治疗(具体不详),效果不佳,近6 天自觉症状加重,咳嗽、咳痰、气喘、心悸、气短明显,双下肢出现可凹形水肿,故来我院求治,有慢性支气管炎12年余、确诊肺心病病史3年余。查体:体温37.8 ℃,心率每分钟112次,呼吸每分钟22次,血压145/92 ㎜Hg

(1 ㎜Hg0.1333 kPa);慢性病容,偏瘦,神智清楚,颜面、口唇发绀,舌淡紫胖大、苔白厚腐,脉滑数;端坐呼吸,皮肤温度正常、皮肤潮湿,眼睑轻度水肿,颈静脉轻度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弱阳性;胸廓对称呈桶状胸,呼吸急促,双肺布满哮鸣音;心率不齐,心界向右扩大,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分裂,三尖瓣区、剑突下可闻及收缩期杂音,腹部稍彭隆,肝区叩击痛阳性无包块、压痛及无反跳痛,叩诊无移动性浊音,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足踝部轻度可凹性水肿。实验室及特殊检查:红细胞5.7×1012/L,血红蛋白169 g/L,白细胞9.8×109/L,中性粒细胞67.5%,淋巴细胞32.5%,单核细胞1%。尿常规示尿液深黄色,微浊,酸性,比重1.025,蛋白(+),糖(-)。沉渣,白细胞3~5个/高倍,胸部X光片肺透亮度增加,肋间隙增宽,肺动脉高压征:肺动脉横经>16.9 mm,肺动脉中段突出>4 mm,右心室肥大。心影增大。心电图:低电压、电轴右偏、肺性P波,Ⅱ V1V2导联ST段缺血型改变和qS型变化。西医诊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医认为是肺脾肾三虚、寒饮伏肺、脾失健运、肺气不足、肾不纳气、膀胱气化失司、水气凌心,心血瘀阻。治则:解痉止咳、化痰除饮、健脾补肺、强心利尿、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方以参麻苓术汤加减治疗,方药组成:人参片15 g、茯苓25 g、麻黄15 g、生白术30 g、姜半夏20 g、枳实15 g、山萸肉30g、炒葶苈子15 g、瓜蒌30g、薤白30g生怀山药30g、鱼腥草60 g、芦根60 g、丹参30 g、炮附子15 g、杏仁12 g、鸡内金9g、炙甘草9 g、大枣6枚(擘)。10剂,水煎服,每次200 mL,每日3次。

2016年12月26日二诊,患者面部青紫、水肿消失,呼吸正常,舌淡紫、苔白水滑,脉滑细,自述咳嗽、咳痰、乏力、心悸、纳差消失,小、大便正常,体温36.9 ℃、呼吸每分钟15次、肺部呼吸音正常(哮鸣音消失)、心率每分钟105次,心率齐,心界向右扩大,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分裂、三尖瓣区、剑突下可闻及收缩期杂音,A2

2,其余各瓣膜听诊区无杂音。前方减鱼腥草、芦根、杏仁、葶苈子、大枣,10剂,水煎服。

2017年1月7日三诊,患者自述身体已无大碍,建议将前方十剂研细末和青稞炒面1000 g为一料,做成小水丸(密闭储存)(自带到兰州北京同仁堂药店加工),每丸0.1 g,每次90丸,1日2次,口服善后治疗,期间患者再无服其他药物。

2019年10月2日医院门口路遇,患者除在未做X线片、心电图检查等检查外,自我感觉心肺无明显异常表现,身体未见有明显不适,一直参加家里日常轻度体力劳动、散步等无气喘、心悸、乏力等表现。

讨论

慢性肺心病主要是由于支气管-肺组织或肺动脉及其分支的原发性病变引起肺动脉高压所导致的心脏病,其中以慢性支气管炎并发阻塞性肺气肿导致最为常见,约占病因的80%~90%。中医学认为肺病日久,痰气阻滞,进而导致心脉瘀阻,以咳嗽、气喘、咯痰、心悸、水肿、唇舌紫暗为主要表现。本病本虚标实,正虚与邪实每多互为因果,夹杂出现,迁延不愈,逐渐发展,危及生命。病变基础是肺、脾、肾三虚,感受外邪(寒邪)肺当受之,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又肺朝百脉,心主血脉,肺与心脉相同,肺脏辅佐心脏运行血脉,肺虚日久,病及心,心气亦不足,血脉瘀阻,心体受损;若肺虚及肾,肾不纳气,可呈肺肾气虚;肺虚子盗母气,可致脾气亏损,日久致肺、脾、肾俱亏,阳气虚衰,通调、运化、开合失司,水饮内聚;同时心阳不足,血瘀诸经,“血不利则为水”,水饮更甚,水斜泛溢肌肤则肿,上凌心肺则喘咳心悸,困与中焦,则纳呆呕恶、腹胀、便溏。笔者根据自己多年临床经验,将参苓白术散薤白瓜蒌半夏汤和苓桂姜甘汤加减而成自拟苓术,方中人参、白术、山药、茯苓、甘草补中益气、健脾补肺丹参养血活血麻黄、半夏、瓜蒌解痉止咳,茯苓、白术、甘草、姜温中化饮,枳实、鸡内金消胀除满、下气除胀丹参、黄芪、鸡内金活血化瘀麻黄、黄芪、人参、炮附片茯苓、薤白强心利尿消肿酸枣仁酸收,以防麻、附、姜、夏发散太过。全方解痉止咳、化痰除饮、健脾补肺、强心利尿、活血化瘀、清热解毒。

研究结果表明,本组46例患者经以上方案治疗最短1个疗程,最长6个疗程,平均3个疗程,其中显效30例(占65.2%),好转12例(占26.1%),无效4例(占8.7%),总有效率为91.3%。

综上所述,自拟参苓术加减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疗效显著,值得基层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裴正学.中西医结合实用内科学[M].2版.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11-216.

[2]张灿玾.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6:590.

[3]陈纪藩.金贵要略[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17,223,235,246,368,375,379.

[4]王庆国.刘渡舟医论医话100则[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1,46,255-259,277,287-289.

[6]段治钧.胡希恕医论医案集粹[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49.

作者简介:岳田义(1970-),,中医科主任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常见病、疑难病中药治疗、中草药研究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