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刺绣产品网络营销问题与对策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28
/ 3

 广西壮族刺绣产品网络营销问题与对策探析

蒙晓建,张淇,蒙若溪,陈文迪,李仿,张莉莉*

广西职业师范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摘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与各领域深入融合创新,给各行各业带来了颠覆式的变革。电商平台的兴起与网络营销的推广,为传统的刺绣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目前我国有上百万绣工从事手工刺绣工作,其中部分具有营销意识的绣工已通过电商平台将产品销往全国甚至全球各地。在电商平台的带动下,传统的刺绣行业正逐步实现文化内涵转型、产品供给转向及消费升级。文章从广西壮族刺绣产品的网络营销现状出发,通过调查和分析刺绣市场的消费潜力和存在问题,探究搭建刺绣电商平台建设的可行性,以期提升刺绣产品的创新力与生产力。

关键词:壮族刺绣 民族文化 微信小程序 平台建设

一、广西壮族刺绣产品的网络营销现状

壮族刺绣,又称“绡花”或“订花”,是壮族特色传统手工技艺。通过壮族先民长期的累积发展,壮绣技艺自成一脉,形成以广西马山县为中心的核心区域,在广西壮族世代聚居地广为流传。壮族刺绣栩栩如生、灵动自然,以千百年来壮乡人民的生活图志为底色,寄寓了人们美好的生活愿景。2016年,壮族刺绣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壮族刺绣的产品主要有四大类:一是民族服饰和现代服饰的服饰类绣品,如衣裤鞋履、头饰包巾、背带童帽等;二是用于家居生活的家纺类用品,如门帘、桌布、窗帘、沙发垫、蚊帐等;三是面向年轻人的慢潮流类国潮产品,如玩偶公仔、抱枕福袋等;四是针对于收藏家和博物馆的收藏类绣品。刺绣产品的生产过程比较复杂,工艺流程较长,成本较高,绣娘的作用尤为重要。绣娘是绣品的核心,也是绣品价值的体现。壮族刺绣的绣娘大多来自农村地区,文化水平也普遍较低,缺乏专业的培训,对品牌和营销知识也不了解。因此,大多数绣娘都是依靠传统方式进行销售,不仅效率低,而且难以保证收益。

随着"互联网+传统产业"的发展,"互联网+刺绣产品"的营销模式也正在逐渐兴起。与此同时,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在网上购买刺绣产品。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刺绣品产量和需求量分别达38.63万吨和30.45万吨,市场规模达231.79亿元,同比增长7.75%。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移动支付的兴起下,一些有想法的手工艺人开始利用网络进行销售和推广自己的产品。而微信小程序的出现,更是让这些手艺人的梦想得以实现。目前我国已有超过100万人在使用微信小程序制作和销售自己的产品,且数量还在持续增长,但整体而言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如何有效利用微信小程序销售和推广壮族刺绣产品,是摆在壮族刺绣从业者面前的重要发展方向。

二、广西壮族刺绣产品网络营销的问题分析

受地理位置的限制,壮族刺绣手工产品的制作主要集中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少数民族聚居地。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留守妇女除了从事简单的家务工作便是手工刺绣。她们缺乏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无法满足市场上对手工刺绣产品的新需求,也无法通过电商平台为消费者提供方便快捷的购物体验,导致壮族刺绣在网络营销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一)网络营销意识淡薄

网络营销意识淡薄是广西壮族手工刺绣行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壮族手工刺绣产品的经营者主要依赖传统的营销手段开展壮族刺绣营销活动,如景区销售、固定摊位销售等。壮族刺绣从业者认为只要产品质量好、价格便宜,就能够吸引更多的客户。因此,对网络营销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无法有效利用互联网进行宣传推广,导致产品影响力小,销量不高。

(二)缺乏品牌意识

与中国传统四大名绣相比,壮族刺绣的市场知名度较低,大都是以家庭作坊或者个人的形式进行生产,也没有形成明确的品牌及品牌效应,更多的从业者把关注点放在了产品自身,缺乏品牌故事、品牌文化,也缺少对消费者品牌情感的培养,大大削弱了壮族刺绣的市场说服力与竞争力。在“百度”、“淘宝”“抖音”、“小红书”进行搜索时,所得到的都是关于壮族刺绣零散的资讯。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壮族刺绣还缺乏对品牌的推广,对消费者心理诉求的研究,急需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关注度。

(三)低端刺绣产品充斥市场

传统手工刺绣的发展繁盛得益于其在日常生活中充当的众多角色,日用品的刺绣元素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但如今大部分绣娘在图案的样式设计和色彩搭配上缺乏创新,缺乏对本民族之外的文化精华的鉴赏力和领悟力,因此很多绣品不为当代年轻人喜爱,给产品市场化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由于手工刺绣的优劣取决于绣工的个人素养和技艺,这也就造成了很多手工绣品优劣不一。缺乏创造力的绣工只能模仿一些名家画作,造成手工绣品的题材单调而无趣的现象。

(四)网络平台宣传力度不足

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壮族手工刺绣产品企业都没有开通网络销售渠道,对网络销售渠道的宣传也不够重视。只有一小部分企业开通了网店,而已经开通了网店的企业在网站上相应的宣传信息较少,大多只有少量商品介绍和店铺信息。甚至有一些企业的网店并不是直接销售产品,而仅仅是用于展示自身的品牌形象和企业文化。由于网络上宣传力度不足,宣传方式单一,导致壮族手工刺绣产品企业缺乏有竞争力的网络销售渠道。

三、广西壮族刺绣产品网络营销对策

(一)树立网络营销意识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价格便宜且质量有保障的产品更容易受到人们的青睐。壮族手工刺绣产品若想获得更大的发展,就必须要树立网络营销意识。

“好酒不怕巷子深”的观念已经过时,企业应该树立起网络营销意识,建设好网络平台。通过网络各大平台,消费者可以更容易了解到产品的相关信息,更加详细地了解壮族刺绣产品,从而提高消费者对壮族刺绣产品的认知度。在网络营销中,企业要将产品信息、企业信息和服务信息等及时发布,为消费者提供方便,使其可以快速了解到所需产品的信息。在此过程中,企业要不断进行创新,提高网络营销的水平,注意宣传手段的多样性,以满足消费者更多个性化需求。

(二)打造独特“壮绣”品牌

在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的背景下,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越来越,但壮族刺绣的知名品牌较少,且缺乏影响力。壮族刺绣若想扩大市场占有率,打造独特“壮绣”品牌刻不容缓。好的品牌不仅仅是产品区别于同类产品的标识,还应具有文化内涵,鲜明的民族特色。壮族刺绣要想树名牌、赢市场,在品牌构建上必须具有自己的特色。相关企业应充分立足广西的文化特色和刺绣产品特点,打造具有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的品牌;大力发掘壮绣所在地域的特色,对刺绣产品进行形象塑造,提炼出与品牌相对应的故事,从而实现特色赋能企业振兴。

(三)确保产品质量,提高售后服务质量

判断绣品品质的好坏,不仅要看所呈现出来的色彩,整幅绣品的立体感以及层次感也非常关键。消费者可通过查看刺绣的针法是否均匀,有无漏针,细节部分的处理是否流畅,过渡是否柔和来评判。优秀的刺绣作品是不允许出现明显的不协调针迹、不均匀且大量线头、绣线凸起等影响整体画面的问题。在网络营销过程中, 销售人员应确定客户的需求是否与产品相符,充分了解消费者的购买心理和购买行为,不断调整营销策略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售后服务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技能,熟悉刺绣产品的特点和用途,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知识水平,掌握行业动态和市场需求信息,认真做好用户需求调查、反馈等工作。只有具备良好的售后服务意识,才能为壮族刺绣口碑的形成增加优势。

(四)运用新媒体助力壮族刺绣网络营销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越来越多的传统手工艺振兴方式都选择用新媒体传播产品、开拓市场。在进行网络营销时,壮族刺绣企业应充分利用社交平台来拓展客户群体,积累粉丝。这不仅有利于将非遗的文创产品推向大众视野,还可以为非遗传承人群增加经济收入,吸引更多年轻群体加入自觉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之中。例如通过开发刺绣产品微信小程序,便是一种通过网络发布刺绣产品的图片和视频,实现迅速引流的方式。企业首先根据用户使用习惯,对小程序进行功能定位,确定核心功能和次要功能;其次,需要明确要开发的壮族刺绣产品微信应用的目标和定位,根据业务场景,将整个系统分为多个模块,每个模块赋予各自的功能;再次,通过应用架构规划,进行后端API接口的开发;还要根据应用目标和定位,设计并开发出用户友好、美观的UI界面,以便用户可以方便地使用。当UI界面开发完成后,进行应用的各种功能模块的实现与测试、优化。最后可以将应用发布到微信平台,并推广给目标用户群体。值得注意的是,开发壮族刺绣产品微信应用的过程中,应多关注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确保应用开发合法合规。

四、结论

巧指飞,彩线舞,壮绣美。壮族刺绣被称为是壮族文化和民族记忆的“活化石”。“侬人男女勤耕织,惯挑棉锦”,有壮族的地方就有壮绣,,曾经壮族刺绣融入了壮族人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承载着壮族繁衍生息的历史与文化。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缺少民族特色及产品故事等,当前壮绣产业文化影响力较低,存在着知名度较低、后继无人的情况。面对壮族刺绣“乏人”“待兴”的痛点问题,本文提出通过“互联网+非遗"理念,设计出适合壮绣产业以及传承壮绣文化,切实有效地解决壮族刺绣发展的瓶颈问题。其中,建设壮族刺绣电商平台及微信小程序,是线上传承宣传刺绣文化的重要手段,通过电商平台的开发,可为更多人了解并收藏壮绣作品提供良好机遇,使刺绣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同时也对广西多元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产生积极的影响。网络营销突破了传统的传播方式,扩大了壮族刺绣的推广范围,让壮绣这种古老的文化艺术在更多人们心中生根发芽,最终实现对壮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力保护。

参考文献

[1]陆婷婷. 新媒体时代广西壮族刺绣工艺品传播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1.

[2]张秦平.“互联网+”背景下民族手工刺绣工艺品创新发展研究——以贵州苗族刺绣为例[J].营销界,2020(26):39-40.

[3]胡月.论“互联网+”背景下苗绣产业发展的新出路[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No.161(14):156-157.

[4]汪凤丹,贺剑武,周小杰.广西特色工艺品与电商融合的发展——以壮族织锦为例[J].当代旅游,2019(11):278.

[5]蔡蕾.工业互联网背景下广东瑶绣的传承与发展路径研究[J].大众文艺,2021,No.499(01):31-32.

作者简介

1:蒙晓建,张淇,蒙若溪,陈文迪,李仿,广西职业师范学院2019级市场营销教育专业学生;

2:张莉莉,广西职业师范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教师 

基金项目:2021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后起织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