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的研究综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28
/ 3

 多动症的研究综述

肖紫娟

延安大学 陕西省延安市 716000

摘要多动症是一种很常见的儿童精神疾病,多出现在幼年时期,并可延续至成年。本文通过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等数据库,对 ADHD的概念,发病率,病因,诊断与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便在现实生活中能尽早的预防与发现 ADHD患者,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支持环境,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ADHD;研究现状;综述

引言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一种以注意力缺损、多动、冲动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它在全球范围内已成为一种慢性公共健康问题,该障碍对儿童的身心健康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并呈现出社会功能低下情况,例如学习及社交困难、成绩不佳、行为紊乱等。虽然多动症在儿童期发病较多,但可持续到青春期,甚至是成年期。多动症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研究议题,同时,国内外的许多学者对其病因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但由于生理、心理等诸多因素,其病因至今没有明确。

1、多动症基本概述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简称多动症。临床症状主要以注意力缺损、冲动和多动为主。学龄期儿童更易患ADHD,但约70%的儿童该症状会延续到青少年时期,其中30%-50%的儿童该症状会延续到成人期。多动症患者往往伴有学习障碍、睡眠障碍和情绪障碍等,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大影响。当前,精神病学界广泛地将 ADHD视为一种长期的、对个人一生都有影响的疾病。

Hoffmann早在1854年就把个体的活动过度视为一种疾病(Hoffmann, 1857)。在1937年,Bradley将这种疾病定义为一种儿童异常行为(Barkley R A,1998)。由于人们对该病的了解越来越多,美国精神病协会在DMS-3中提出了该疾病,并命名为“注意缺陷障碍”。后来,在1987年对DSM-3-R的诊断标准进行了修订,把该病命名为 ADHD。DSM-4仍然沿用这一术语,但其诊断架构有所改变,将其分为两种类型:注意缺陷和多动冲动症状。若只符合前一种类型,那么将被主要诊断为注意缺陷症状,若符合后一种类型,那么将被主要诊断为的多动冲动症状,如果两种类型都符合,那将被诊断为混合类型。2013年,一些症状条目在DSM-5修订版中得到了补充。由此可见,ADHD的术语以及它的诊断标准是在不断地更新、改变着的。

2、发病率研究进展

ADHD发病率约为3%-5%,男女比例约为4-9:1。很多研究表明, ADHD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各个国家和不同文化的疾病,但其发病率因社会阶层而异。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曾报道 ADHD的患病率在5%到10%之间。国内已有资料显示ADHD在学龄前儿童中的检出率为1.3%-13.4%。此外,研究还发现,来自父母离异、婚姻破裂、家庭成员经济状况差等的家庭的孩子更容易患ADHD。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之患病率,与研究者所用之诊断标准、量表、年龄、国别及人口特征等相关。学龄期儿童多动症的患病程度以男孩为最高,而在青少年中则呈下降趋势;女孩患病率较低,但各年龄组间无显著差异。《中国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防治指南》指出,中国的 ADHD发病率高达6.3%,目前已有2300万儿童被 ADHD困扰,但就诊率只有10%左右。可见家长、老师及社会应该多多关注多动症儿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3、多动症的量表概述

量表法已经成为当前世界上一种重要的诊断 ADHD的评定工具。量表法是通过定量的方式,收集并记录儿童的心理状态及有关因素,从而做出疾病的综合诊断。

3.1 Conners评定量表

该评定量表由美国学者Conners在1969年制定而成,用来评定儿童中广泛存在的一系列行为问题。之后,该量表被修订为父母症状问卷和教师评定量表,其目的最初用于儿童运动功能亢进的药物研究,之后才被广泛地用于ADHD评估。1980年,我国引进CRS,苏林雁等学者进行了中国城市常模的编制,以及信效度的分析。随后,范娟等人分别再次对中国城市常模进行编制和信效度的分析测验(范娟等,2004;范娟等,2005),这些研究结果都证明了中国 CRS城市常模适合于我国国情,并且可靠性较强,是一种值得推广和使用的标准模型。

3.2 ADHD诊断量表父母版

国际上,有关专家们根据DSM-Ⅳ中多动症的诊断标准中的十八条症状学所具有的可操作性给予了高度重视,很多国家将这些症状编制成了量表形式,这一做法为其诊断提供了可量化的指标。ADHD诊断量表父母版包括注意缺陷与多动/冲动两部分,这两部分都为九项,总共十八个条目,以4点为计分方式。我国苏林雁教授在多个研究中心的共同努力下,建立了中国城市儿童常模,并对其信效度进行了验证。以上研究均表明该量表对多动症的诊断具有显著的可靠性,因此值得在国内进行推广。

3.3 SNAP评定量表

该量表最初由 Swanson等人根据DSM中对多动症的诊断标准而制定来的,是为了评价多动症病人对中枢刺激物的反应。目前在临床上使用最多的版本是SNAP- IV。台湾大学学者高淑芬等人编写的中文版SNAP- IV量表,分为父母版和老师版,均包含26个条目(周晋波等,2013),并且被证实该量表具有可靠的信效度指标。

总体而言,当前,我国所采用的评估 ADHD的量表种类不多,有些版本还相对于过时或建立中国常模并对其进行心理测量分析的量表也较少,这些短板给我国多动症的诊断、科研等带来了一定影响。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一方面很有必要引进更标准、更规范的评定 ADHD的量表,以丰富 ADHD的评价方法;另一方面,还需要制订一套适合我国国情、操作简单、实用的 ADHD评估工具和应用规范。

4、病因与发病机制

4.1 遗传、母体环境因素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与正常儿童的生物学亲属相比,患有多动症的儿童的生物学亲属会表现出抑郁、品行障碍、反社会行为等问题,以上结果提示, ADHD具有一定的遗传性。

家系和双生子研究、分子遗传学研究可以用于判断ADHD是否存在遗传。一些研究将儿童多动症儿童的一级亲属、正常儿童及其家庭成员的患病情况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 ADHD患儿的一级亲属中,超过25%也是 ADHD患者,而另外两组中只有5%的人患ADHD。所以,如果在家庭中有孩子患有ADHD,那其家庭成员也患有多动症的几率为普通人群的五倍。同时,孕妇在孕产期间的一些不良生活、饮食习惯在很大程度上会对胎儿造成影响(师翠云,2012)。母亲在妊娠期间(尤其在早期) 吸烟、酗酒、吃药、中毒、营养不良、X线照射,以及其他各种原因造成新生儿脑损伤、早产等,这些行为均可导致儿童多动、行为问题。

4.3 家庭环境因素

与正常儿童相比,患 ADHD的儿童与父母的亲密程度、情感表达等都相对较低,这表明,不和谐的家庭环境是造成多动症儿童出现各种不良行为的一个主要原因。同时,不良的教育方式也是儿童多动症的危险因素之一。皇甫智敏(2006)研究发现,在不同的家长教养方式下, ADHD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且发生率大小依次为:干涉型、溺爱型和严苛型。金星明等人(2005)的研究表明,家长对多动症儿童有一种不良的表达模式,其中,有近37.8%的儿童被家长斥责或打骂,他们很少得到父母的鼓励与表扬,而家长的暴力行为又会让孩子变得顽固和轻蔑,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让孩子的症状更为严重。此外,父母的文化和职业水平也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对孩子的培养方式,父母自身并不重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而对孩子的学习持着一种放任的态度,长此以往,孩子则会缺乏对学业的追求,行为也缺乏规范,这些危险因素容易导致儿童患多动症。

4.4 学校和社会因素

大量的研究表明,教师在课堂上对事情采用不当的处理方式,可能会导致学生出现活动过度、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比如:教师对 ADHD儿童的认识不足,采用打骂、侮辱人格、简单粗暴等教育方式,这将会对孩子的行为和情感的发展产生极大影响,进而导致孩子多动现象的产生,甚至出现反社会行为。与此同时,儿童由于生活在社会中,难免会被身边的社会环境所影响,而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比如抽烟、酗酒、甚至是吸毒等,都会对孩子们的心理造成极大影响。ADHD儿童在品行障碍和青少年犯罪中的比例较高,也是青少年犯罪增加的主要原因。社会发展、生活和工作的节奏加快、就业竞争的激烈、学业压力的增大等,都可导致他们的社会心理压力变大,精神长时间处于紧绷的状态,从而引发心理行为问题。

5、多动症的治疗

5.1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即一种用药物治疗疾病或改善疾病状况的方式(朴永馨,2014)。药物治疗因其疗效显著、见效迅速而成为当前治疗ADHD的重要手段。用于多动症的药物有中枢神经兴奋剂和非中枢神经兴奋剂两类。药乃三分毒。即使药物对制约多动症的发作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副作用。比如,有些病人在服用哌甲酯后,会出现失眠、食欲下降等症状,并且停用后会出现反弹和复发等问题。此外,还有些药物会引起头晕、恶心、嗜睡等问题。所以,对多动症患者进行治疗时,尽量使用非药物治疗的方法,必要的时候以药物进行辅助治疗,效果更佳。

5.2 非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是一种在治疗时没有使用任何药物的治疗方式(赵敏君等,2021)。ADHD的非药物疗法包含以下内容:心理治疗、运动治疗、社交技能训练、音乐治疗、父母教育等,其中,心理治疗、运动治疗和音乐治疗等是目前治疗多动症的重要方法。

心理治疗是一种以心理咨询辅导、培训等技术为手段而进行的非药物治疗方式(纪林芹等,2019),主要包含了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两部分。认知疗法通过改变个体不合理认知、非理性信念而促进个体身心健康的一种疗法。行为疗法,也叫条件反射疗法,是一种通过对个体进行反复地训练以矫正不良行为的疗法,常见的行为治疗技术有行为塑造法、系统脱敏法、厌恶疗法等,行为疗法往往与认知疗法结合使用。

运动疗法是一种通过肌肉、关节等来活动的运动,以预防、控制、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方法。运动疗法对ADHD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在国外,运动疗法的应用比较广泛,具体内容有:有氧训练、平衡训练、感觉统合训练等。目前我国也会使用如定向运动等运动疗法来对ADHD患者进行治疗,但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因此较国外来说,该疗法在国内的应用相对较少。

音乐治疗就是一种通过使用音乐来维持和促进个体身心健康的治疗方法。此处的音乐不是单纯指听音乐,而是指各种与音乐活动有关的形式,比如弹奏乐器、创作歌曲、摆动肢体等。音乐治疗的形式可分为接受式和主动式的音乐治疗。接受式音乐治疗需要治疗师通过不同患者为他们选择不同的音乐,歌曲由治疗师或患者选择,或是由治疗师现场演奏。接受式音乐治疗主要在于“主动的听”,同时在治疗师的引导下,患者能自由联想、回忆,从而进一步加深对自我的认识;主动式音乐治疗强调患者主动参与到如演唱、即兴演奏、音乐游戏等活动中。在活动中,治疗师可以观察到患者所表达出来的感受,增进彼此的了解,并使其行为得到改善,达到治疗目的。目前,音乐疗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很多领域,比如医疗、教育等。

6、总结

综上所述,近年来多动症的研究受到广泛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成因、治疗和干预方式上,对于它的报道也极其丰富。在认知科学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建立了一些有影响的理论,但其致病机制尚不明确,仍处在探索阶段。未来应深入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神经生理机制、认知特点,制定综合的干预计划和社会支持系统,从而更有效的帮助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个体走出困境。

参考文献

[1] Barkley R A. (1998). How should 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be described? The Harvard mental health letter (03),58.

[2] Hoffmann.(1857).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Arts, Vol. 2, no. 87. The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Arts (02),187.

[3] W L Bragg, C Sykes, A J Bradley. (1937). A study of the order-disorder transform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Physical Society (01),33-38.

[4] 范娟,杜亚松. (2004). Conners 教师评定量表的中国城市常模和信度研究.上海精神医学(2),69-71.

[5] 范娟,杜亚松,王立伟. (2005).Conners 父母用症状问卷的中国城市常模和信度研究. 上海精神医学(6),321-323.

[6] 皇甫智敏. (2006).早期教育对婴儿神经心理发育影响的研究.国际医药卫生导报(03),93-96.

[7] 纪林芹,娄萍,赵慧林等.(2019).心理行为问题的神经反馈治疗: 以 ADHD 为例.中国特殊教育(8),70-75.

[8] 朴永馨.(2014).特殊教育辞典.北京:华夏出版社(3),72.

[9] 师翠云. (2012).小儿多动症的致病因素及治疗探讨.临床合理用药(7B),127-128.

[10] 周晋波,郭兰婷,陈颖. (2013).中文版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SNAP-IV评定量表-父母版的信效度.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6),424-428.

[11] 赵敏君,李双庆.(2021).非药物干预方式改善慢性病共病相关机制研究进展.中国全科医学(26),3369-3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