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内生发展理论下的乡村景观营造策略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29
/ 2

新内生发展理论下的乡村景观营造策略探索

高旻頔,张慕龙

湖北省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随着乡村振兴任务的不断推进,各地区乡村景观营造工作也如火如荼地开展。但其实际工作中不仅需要重视地域特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还需要兼顾现代产业发展需求、村民生活需求等多个方面。新内生发展理论重视开发乡村原有的资源与力量,鼓励村民全面参与到乡村景观营造中,促进地域文化与现代景观的融合,有助于凸显乡村特色,改善乡村景观的同质化问题,同时也能更好地满足乡村主体的生活需求、精神文化需求等,营造具有乡村地域特色的人文景观。

关键词:新内生发展理论;乡村景观;景观营造

引言

    新内生发展理论发源于英国,是指以本土文化和当地人需求为根本,强调当地人参与,并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来共同促进地方发展[1]。新内生发展理论十分关注地区发展过程中当地人的实际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强调当地人在建设发展中的参与度,充分开发和利用内部资源,并引导外部资源参与,实现了内外资源的平衡与共享,对于乡村建设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1、乡村景观营造中存在的问题

   乡村景观营造是乡村建设中的重要部分,关系着乡村环境建设、旅游业发展、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等,目前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首先是村庄发展定位模糊,忽略了地域特色文化的保护,盲目追求现代审美或直接照搬其他地区景观营造的模板,对乡村进行大拆大建,导致许多乡土特色景观消失,各村落景观风格千篇一律,缺乏地域特色,同质化严重。其次,与乡村建设工作中的其他部分相比,景观营造方面的资源投入相对较少,缺乏专业的规划设计团队,景观营造比较零散,经常随意搭建一些标志性景观和基础建筑进行组合,对整体规划的把握度不足。并且在文化建设方面比较缺失,忽视了对本土特色文化、特色建筑、特色景观的挖掘与利用,导致原有地域性景观的荒废,物质设施与精神文化不相协调,难以激起村民的文化认同。最后是本地村民的参与度严重不足,大部分乡村景观营造主要借助外生动力,由相关规划建设人员自行开展景观设计与创作,而村民基本不参与或只是被动性参与,地位比较边缘化。大量外来的资本、文化、技术和人力共同决定着乡村的景观营造,导致景观最终脱离乡村本身的文化氛围和村民的实际需求,变得华而不实,引起村民的不满和抵制[2]

2、新内生发展理论下的乡村景观营造策略

2.1 开发地域文化赋能乡村景观建设

    景观风格同质化是当前乡村景观营造中面临的最显著的问题。乡村景观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应重视维护不同乡村之间的文化差异性,使每个乡村呈现出不同的景观风格、文化氛围。差异化的乡村景观可增强本地村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对外也有利于带给人们新鲜的文化体验,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在乡村景观营造中,应积极挖掘乡村内生的资源和能量,充分开发当地地域文化,使其赋能于景观建设中,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运用于景观建设中,例如乡村中的古建筑、历史遗迹、传统特色产业等。这些文化符号是乡村本土文化的集中体现,见证了乡村的历史变迁,承载着乡村特定时期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信息,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也寄托着村民的乡愁情怀。需重视对这些地域特色文化的保护,可对传统、古老的建筑景观进行修缮,改造成新的景观或是具有商业功能的店铺。可提取当地特色文化符号,应用于公共空间建设、景观建设、建筑形式等方面,实现地域性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现代技术之间的创新融合,实现地域文化的活态传承。而地域文化的深度融入,能够打破同质化的乡村景观格局,增强村民的归属感,使其树立文化自信,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

2.2 做到因地制宜,满足村民实际需求

乡村景观营造过程中必须突出村民主体地位,避免将村民边缘化,做到因地制宜,围绕村民需求展开相关工作,进行个性化景观设计,确保景观营造符合村民实际生活需求和当地产业发展需求。相关设计规划人员应当充分了解当地的文化特色、村民生活习惯、乡村发展规律,从整体上进行乡村景观的设计规划,使景观与村民生活融合得更加深入和融洽。例如,某一乡村的祠堂文化非常突出,村民们经常需要在祠堂中进行祭祖和其他家族活动。在景观营造时需考虑乡村的这一文化特色和村民的生活习惯,打造祠堂景观,对老旧的祠堂进行修缮,并遵循原有的装修风格,维持其古老的、具有地域特点的建筑风格。为了满足村民们的日常休闲娱乐需求、家族集体活动需求,可在宗祠外建设休闲广场、文化公园等,合理安排健身设备和休闲娱乐设施,实现传统祠堂文化与现代休闲文化的融合,更好地满足村民的传统文化活动需求,同时提高其休闲文化生活质量。

2.3 发挥村民自治权,鼓励参与景观创作

在新内生发展理论下,乡村景观营造需充分挖掘和利用乡村内部的力量和资源,充分发挥村民自治权,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景观创作。村民自治权包括管理、选举、决策、监督四大民主权利以及经营、承包、收益等经济性权利。乡村景观营造关系着乡村环境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可归属于集体经济范畴,属于村民自治范围中,关系着村民的环境使用权、地役权等,并且只有当地村民最了解本地的历史文化、发展规律和生活需求。因此,应当提升村民的权利意识,鼓励村民充分行使自治权,全面参与到景观创作中,对环境保护、土地使用、地域文化保护、景观风格特色、景观功能需求等方面提出意见,确保每一处景观的建设都能获得村民的认同。尤其在对于老建筑和景观的修缮改建过程中,需充分咨询当地村民的意见,使村民参与到修缮改建中,以免修缮过程中出现失误,导致修缮后的风格与原有老建筑不符合,对传统景观造成建设性破坏[3]。以内生动力驱动乡村景观的打造,可实现物质建筑与精神文化的深度融入、互相协调,既予以村民现代化的、便利性的生活空间,也为其打造理想化的精神家园,满足村民对于乡村环境氛围的情感需求和文化认同。

2.4 多元主体参与设计,构建协同治理模式

    新内生发展理论强调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的协调与平衡,使其共同推动地区的发展,因此其理论核心在于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协调治理模式。在乡村景观营造中,应积极开发乡村内部资源和能量,使原有的地域性老旧景观建筑得到再利用,突出地域文化元素。同时需明确村民是乡村的主体,发挥村民自治权,鼓励村民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自身对乡村历史文化和现状的深入了解,给景观营造提出更多有价值的建议。除此之外,还需引导社会资源进入乡村景观营造工作中。例如,引入专业化的景观设计团队,对乡村景观营造工作进行整体规划和把控,保证各项工作的专业性,提高景观营造质量。又如,引入社会中的旅游业相关企业资源,与企业展开深度合作,可为乡村景观营造注入更多资金和资源,同时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还可利用社会公益团体的力量,进行公益宣传、技术技能孵化等,鼓励农村青年创业,丰富乡村景观设计,同时为乡村导入人气,引入更多时尚元素。而政府需做好政策引导和监督管理工作,打造以农业为主,融合旅游、文化以及其他产业的农村产业格局,汇聚多方资源,深入挖掘乡村自身潜能,更好地推进乡村建设。

参考文献:

[1]冯道刚.基于新内生发展理论的乡村景观营造策略[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23,36(02):86-90.

[2]张丹绘,王姝,阚张飞.基于内生式理论的乡村景观设计研究[J].乡村科技,2022,13(02):116-118.

[3]张世阔,崔丽.参与式设计视角下的乡村景观营建[J].天津建设科技,2022,32(S1):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