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文明倡议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认知与构建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29
/ 3

全球文明倡议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认知与构建研究

李小炟

(山东警察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在全球文明倡议背景下,为了更好地传承本国文明、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和政党形象至关重要,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形象“自塑”与国际形象“他塑”之间存在着认知偏差,我们立足于国际受众,对西方社交平台中广泛传播的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符号进行分析和解读,了解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的国际现代媒体生态,进一步分析不同文化语境下中国共产党形象的构建与传播,探索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构建和传播的有效途径,从根本上提高我国政党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地位。

关键词:全球文明倡议;中国共产党形象;现代媒体生态;形象构建

全球文明倡议提出“四个共同倡导”,即“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极具时代意义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这一背景下,传承和传播中华文明,塑造良好中国形象和政党形象成为“四个共同倡导”的基础和前提。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可信、可爱、可敬”将塑造中国形象拓展到国际受众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层面。

但由于中西方历史文化传统和国情、党情等的不同,各国政党形象的内涵、生成和评价机制都有着很大的差别,西方的政党形象更多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基础上偏向个体化、区别化、“镜头化”、利益化,甚至娱乐化的形象系统,但是中国共产党的形象是“在革命、建设与改革的过程中被塑造起来的,重在诠释党的核心品质——即党的宗旨”,带有无比的政治严肃性。正是由于政党形象的认知差别,导致西方社会对中国共产党的形象产生了许多误解与偏见,同时,网络媒介的发展对中国共产党形象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烈度解构,“网民”的主观解构力和舆论“倒逼”程度的逐渐增强,不断削减了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建构力和控制力,不仅对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权威和国内民众的政治认同产生巨大影响,也会构成我国外交和国际交流合作的危机。所以,在全球时代倡议背景下,研究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塑造、传播及其与国际受众认知之间的正错位关系和融合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自塑形象与国际形象的正错位认知

英国学者格雷厄姆·沃拉斯在政党竞争选举相关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政党形象的概念,他认为民众在选举中并非是全理性的,很多人在听见或看见某个政党时会自动产生联想,生成一个非理性的典型“意向”形象,通过这个典型“意向”形象认识这个政党,而不仅仅是政党本身所要传达构建的形象本体,所以,政党形象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即以国家政党的客观存在物为基础,通过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塑造与传播,表现为受众感知的形象符号,并最终成为被受众接受的主观感受或主观认知。

在社交媒体时代,短视频和网红经济的发展使得政党形象的塑造和传播更加多元化,YouTube、Tiktok等国际社交平台中涵盖很多中国共产党相关的形象符号,很多与中国政府和政党相关的视频在这些社交平台上得到了世界各国国民的关注,与官方发布的中国共产党形象宣传片不同,这些视频内容更为生活化、平民化,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共产党形象传播的话语霸权,改变了国外受众对中国共产党的偏见和刻板印象,同时也增加了许多不可控因素,由于短视频内容主观性强、传播快、传播范围广等特点,其对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存在着片面化、极端化、主观化的问题。所以,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塑造既需要党强化自身形象建设,也要善于提炼政治符号,借助多媒体社交平台宣传手段,引导国际公众舆论,强化形象的“他塑”。

政党形象的“自塑”和“他塑”是辩证统一的整体,中国共产党形象的构建也同样是主体构建和受众接受的辩证互动过程,在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塑造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面临主体(塑造者/传播者)意向与受众接受之间的矛盾与错位关系,如“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代表的富含中国古典哲学的政党形象符号无法被西方受众准确接受,“世界大同,和合共生”代表的蕴含中国智慧的政党形象符号在传播中容易被误解为“中国威胁论”的佐证等等。所以,为了更好地塑造我党的国际形象,将中国共产党形象在国际受众脑海中形成良好的条件反射,将党的政治理念、立场、主张以符号的形式进行传播,能够有效发挥符号的工具性和政治性,更好地消除因文化和国情不同、网络媒介的烈性解构产生的误解,塑造中国共产党正面的、良好的“大”形象。

二、中国共产党在西方社交媒体平台中的国际形象符号

1、重大活动和仪式中的大国形象符号

当前在西方社交媒体平台中中国共产党的形象通常与国家形象密切相关,有关我国国庆阅兵、重大纪念活动和仪式的视频播放量和点赞量都很高。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国庆阅兵时的主席检阅部队、分列式、海陆空阅兵等等都在视听结合观感中给予西方民众强烈的震撼感和冲击力,特别是2020年冬奥会举办期间,中国在比赛场地、比赛项目和服务保障等方面展现的大国风采和国际形象更是得到国际的一致好评;2021年庆祝建党百年的纪念活动中,全国各族、各行业的人们参与的表演和活动吸引了众多西方人的关注。与国内社交媒体平台不同,西方民众较少关注与政治、国家相关的视频内容等,真正“出圈”的内容必须具有极大的冲击性,所以在关于我国重大活动和仪式的视频新闻内容中,“壮观的阅兵式”、“强国有我”、“飞机再不用飞两遍了”“冰墩墩”、“韭菜盒子”等热词符号成为吸引网民浏览观看的“杀手锏”,国际民众也通过这些政治符号获得更多关于中国形象、中国共产党形象的认知信息,并不知不觉地接受其中所传达的价值观念等。

2、重大事件中普通共产党人的影像符号

2019年末,波及全世界的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我党面对如此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始终把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放在首位,在武汉疫情形势严峻之际,西方国家对于中国的“防疫政策”疯狂诋毁,关于“中国病毒”“中国崩溃论”等抹黑言论甚嚣尘上,但是随着疫情防控的发展,在西方社交媒体平台上,一些关于中国普通民众奋力救助病人的内容得到广泛关注,普通共产党员不分昼夜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为了救治感染病人不眠不休、奉献自我的精神也感染了无数网民,他们的影像符号逐渐呈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和价值追求,我国“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应检尽检、应隔尽隔”的大规模精准防控政策与西方资本社会阶级分明的防控措施相区别,也逐渐被国际民众了解并接受,甚至很多人认同疫情防控应该“向中国看齐”。还有重大自然灾害中国人民守望相助、中国军人誓死守护的视频影像也成为感动西方民众的重要符号。这些内容使中国共产党人的形象更为鲜活亲切、丰满动人,也让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形象更为清晰可感。

3、文化交流中的创新发展形象符号

我国经济和科技迅速发展的成果惠及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在以Youtube、Tiktok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平台中,存在着大量关于文化交流的个人账号,如跨国夫妻、留学中国的外国人、留学外国的中国人等等,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碰撞成为了视频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美食的传播不再是地域美食纪录片,而是家常菜的制作和品尝、螺蛳粉和中国零食的试吃体验等等;文化传播方面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弘扬,更是当代中国日常生活文化、音乐、二次元文化的引领和传播;大家对中国的认识不再是落后国家的刻板形象,而是拥有移动支付、高铁、网购、共享单车等被国外民众戏称为“新四大发明”的创新型大国,越来越多外国人对中国发展成果的切身体验正通过视频内容改变着西方社会对中国国家形象和政党形象的认识,正如共产党主席莫雷诺所说,“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极具先进性。”[1]

三、基于形象符号传播的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构建途径

1、提炼喜闻乐见的政治符号

在社交媒体语境下,构建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不能仅仅立足于本国人民和我党形象本体,而应该从国际受众视角,结合他们的接受取向和兴趣所在进行政治符号的提炼,通过内容多样、题材丰富,更接地气、更吸引人的视频内容塑造形象、引起共鸣、激发认同,通过独特的国家形象和中国文化等内容展现政党形象,通过对普通共产党人的刻画,拉近西方网民与他们的心理距离,让共产党和共产党人不再是抽象的政治概念,而是亲切可感的形象,通过我国新时代取得的发展成就突出我国人民的精气神等等。总而言之,作为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构建载体,政治符号的提炼和传播要强化受众意识,避免自说自话、自言自语。

2、适应多元文化的语际转换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2]在增强受众意识,了解国际受众易接受的传播方式和内容基础上,我们更要保证他们接受的“准确度”。提升我党形象塑造的语际转换能力,尽可能避免因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不同造成的认知偏差和误解,特别是与我国传统文化相关的政治理念解读和传播过程中,要多一些西方受众的理解,避免出现“我者”与“他者”的对立,重视政治符号文本内容的翻译,确保准确传达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和执政理念等,减少在多元文化中因语言环境不同产生的歧义,让不同国家的受众都能“听懂”中国共产党的声音,推动典型政治符号所传达的中国共产党形象的正面性、权威性。

3、构建立体化多元化的传播主体

新媒体时代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每个人都能在社交媒体平台畅所欲言,传播媒介的多样性拓宽了传播主体的传播规模和场域,所以在党报党刊、官方网络账号构建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同时,要鼓励社交媒体平台多元化的传播微观个体,通过日常生活、文化交流等内容展现我国的发展成果和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进而引导西方受众对中国共产党产生公允评价和客观认识,多元化的传播主体也能使政治符号更加多样化,更能精准化地实现信息传播与接收,还能通过国际受众对视频内容的反馈不断筛选提炼更加喜闻乐见、广为接受的政治符号,能够有针对性地构建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

小结

党的国际形象问题是跨学科交叉互动的研究,本研究基于符号学、传播学等理论研究,探讨中国共产党形象“自塑”和国际形象“他塑”之间的错位认知关系,并了解分析在西方社交媒体平台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中的政治符号,立足于西方受众,对基于政治符号传播的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构建途径进行探讨,并提出提炼喜闻乐见的形象符号、适应多元文化的语言转换和构建立体化多元化的传播主体等具体举措,以期党的国际形象塑造紧跟时代潮流,把我党“大的样子”展现在世界舞台,进一步提升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地位。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的全球视野和使命担当”(百名外国政党政要看中共)[N].人民日报,2021-06-04(03).

[2]张雪梅.国外关于中国共产党形象认知的演变过程与特点[J].人民论坛,2021(14).

[3]钟国云,陈欢.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基于新媒体的SWOT分析法[J].新闻爱好者,2019,(04).

[4]唐海潇.当前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国际形象——基于英美主流媒体报道视角[J].理论视野,2018,(09).

[5]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文化东路54号山东警察学院 李老师收

手机:15820002672


[1]“中国共产党的全球视野和使命担当”(百名外国政党政要看中共)[N].人民日报,2021-06-04(03).

[2]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