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贺州客家文化对外传播路径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29
/ 3

广西贺州客家文化对外传播路径浅析

罗月花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530006

【摘要】地域文化的传播在中华文化的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贺州是广西客家文化的中心,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的不断交融逐渐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客家文化。然而,贺州客家文化的发展与对外传播正面临着巨大挑战。为了更好的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贺州客家文化,本文将对贺州客家文化对外传播的现状进行分析,就如何传播贺州客家文化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地域文化  贺州客家文化  对外传播策略

一、引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缔造了中华上下五千余年经久不衰的历史文明。地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正所谓“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不同的山水塑造了别样的风土人情。人们在一定区域内的环境中生存,发展,实践,逐渐适应了所生活的地域并对其产生了一定的依赖性。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个性鲜明,独具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

客家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在华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贺州市地处广西东北部,享有“世界长寿市”的美誉,自古以来就是桂粤湘三省通衢之地,留存着跨越千年的历史人文底蕴,是百越文化、广府文化和中原文化的汇集地。两千多年的潇贺古道见证了贺州市的历史变迁,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文化融合的特色景观。贺州市总面积约1175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数量约为249.32万,其中,客家人口数量约占全市人口总数的33.7%,是广西主要的客家人聚居地之一,也是全国客家人重要聚居地之一。客家人最早生活在中原地区,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向南方迁移,如今已在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形成了特殊的客家文化。贺州市主要以客家文化为主,是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聚集区。目前,客家文化已经形成了当地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纵观世界局势,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一带一路”倡议成为现实,为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因此,本文拟对贺州客家文化的传播现状进行分析,就如何对外传播贺州客家文化进行思考,提出一些相关的建议,旨在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贺州客家文化,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些许借鉴。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客家文化的研究比较少,主要集中在“客家的起源”和社会风俗方面。早在19世纪,就有西方的传教士对客家人的生活习惯和个性进行了相关描述。19世纪后期,太平天国起义和土客械斗的爆发使得西方传教士对客家人有了新的定义,他们用“Hakka”这个词重新定义了客家语言集团与中原汉族的关系。英国传教士G.Champhell通过研究民间族谱,提出了“客家起源在中原”这一观点。法国学者劳格文在其著作《客家传统社会》中系统地研究了客家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并阐述了客家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国内学者对客家文化的研究相对来说较为完善。罗香林在其著作《客家源流考》中讲述了客家民系的历史变迁。余英在其著作《客家建筑文化研究》中利用了文化人类学的基本理论,通过对客家建筑、社会与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客家建筑的特征和规律。其他学者对于客家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客家地区的民俗文化以及相关的文化活动领域,如刘佐泉的《客家历史与传统文化》、房学嘉的《客家民俗》以及韦祖庆的《贺州客家》等都详细介绍了客家民俗风情的各个方面。

三、贺州客家文化概述

    (一)贺州客家文化的起源

客家文化最早出现在中原地区,由于战乱频发,客家人为了躲避战乱纷纷向南方迁徙。历史上记载的客家人主要进行了五次大规模迁徙活动。最早的一次大规模迁徙是迁到了江淮地区和赣南流域,第二次是迁到了江西南部、广东和福建等地。宋朝晚期,金人开始入侵中原地区,导致更多的客家人跟随宋朝首都的南迁而向南迁徙,此时的客家人已基本稳定活动在赣江流域和梅江流域等地区。清朝时期,客家人开始了他们的第四次迁徙。由于越来越多的客家人聚集在一起,使得他们与当地人的矛盾逐渐激化,最终客家人只能向当时人口较少的地方,如广西、台湾和香港等地迁移。第五次迁徙是发生在晚清时期,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许多客家人为了生存纷纷向广西等人烟稀少的地方迁移。

贺州地区的客家人是在明朝灭亡后才开始迁入的。当时,许多客家人不屈从于满清统治,开始逐渐向广西等偏远地区迁徙。就目前来说,贺州地区的客家人主要是从广东、湖南、江西等地迁入的。他们在迁入贺州的同时也带来了多样的文化,在长期的生活和实践中使得他们的文化与当地本土文化进行交融,最终形成了贺州地区特色的客家文化。

(二)贺州客家文化的分类

贺州客家文化主要包括语言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山歌文化等。

贺州当地的语言较为复杂,主要有汉语、壮语、瑶语、勉语和方言分支等。说客家话的人数居多,此外还有白话、桂柳话以及其他暂无准确名称的当地土话。即使客家人在迁徙的过程中会受到迁入地文化的影响而生成一些语言小支系,但基本上还是可以保持与同族群的客家人进行交流。

客家人的建筑叫做客家围屋。贺州现存的客家围屋规模较大的主要是围龙屋和府策式两种。其建筑风格主要是受到中原当地文化以及人口增长造成的种族之间的竞争的影响,使得客家围屋这一建筑成为了具有防备功能的围合式建筑。贺州的客家围屋在一定程度上还体现了贺州人的文化观念---尊敬祖先和讲求尊卑。在贺州的客家建筑中,一般都会设有祭祀先祖的祠堂,且位于建筑的中心位置。

在服饰方面,客家人的传统服饰融合了中原地区的汉族文化。在图案设计上,客家人服饰上的图案与古代的汉字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且多以传统的吉祥图案为主,如牡丹、海棠、长春藤等。贺州客家人在颜色的使用上也有一定的讲究。传统的女性服饰主要以红色和黄色搭配为主,男性服饰主要以蓝色和黑色为主。

贺州客家人的饮食与生活环境,生活水平密切相关。早期的贺州客家人住在山区,长期的迁徙奔波和居住地的经济发展落后使得客家人学会就地取材。贺州客家菜主要有粄类、腌菜类和各种酿菜。水饮主要是酒和茶。酒以客家糯米酒为主,茶以擂茶、凉茶为主。贺州客家的茶文化由来已久,特别是擂茶。擂茶的制作工序并不繁琐,但吃法多种多样,比如可以直接食用的叫“吃清茶”,用来冲茶带饭,招待客人的“咸茶”,乔迁新居要喝的“居茶”等。客家的茶文化与酒文化充分体现了客家人的生活情趣以及纯朴好客的性格。

在贺州,客家山歌是无处不在的,山歌是贺州客家人表达内心情感、反应生产生活和风土人情的直接方式。按歌种分可分为山歌和儿歌;按歌唱方式分可分为竹板歌和鸡歌等。演唱方式一般有独唱、对唱和齐唱的方式,每逢家有喜事都可以唱山歌来助兴,这也体现出了贺州客家人浓厚的艺术文化氛围。

四、贺州客家文化对外传播现状分析

(一)政府关注力度不够

贺州市拥有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但是当地政府却缺乏对客家文化传播的关注。目前,当地政府大力扶持旅游业,试图以旅游业为新着力点以发展当地经济。比如贺州的著名景点“黄姚古镇”、“姑婆山”等,无论是政策上还是资金上一直以来都得到了当地政府及企业的大力支持。然而,对于客家文化的关注还比较少,没有深入挖掘客家文化的独特内涵,也没有对客家文化资源进行传播定位;相应的文化发展品牌还比较模糊。举办的客家文化活动没有真正抓住文化的精髓,体现客家文化的产品也比较少。

(二)传播方式有待创新

目前,贺州客家文化的传播主要依靠一些学者对该领域的相关研究,客家人自行举办的客家文化活动以及相关的影视艺术作品。在学术研究方面,广西师范大学教授钟文典在《广西客家》区域丛文书中有专门介绍贺州客家的部分。一些期刊报纸如《当代广西》、《贺州日报》等近些年来也陆续刊登了一些学者对于客家文化的研究成果。相关的影视艺术作品有客家戏,客家歌舞,如客家音乐电影《月光光》、客家山歌剧《卖桃》等独具贺州客家文化特色的优秀歌舞剧近年来也在区内和周边省市进行演出,这不免为贺州客家文化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这些传播方式大都属于传统媒体,利用新媒体渠道传播贺州客家文化的方式屈指可数。传统媒体传播范围小,传播受众范围有限,缺乏与受众的互动,无法有效助力客家文化的传播。

(三)缺乏对外传播影响力

贺州是一个新兴发展城市,建市仅有二十年,文化传媒的发展还不成熟,文化软实力的传播相对滞后。加之贺州的外来人口日益增多,外来文化与当地文化相融合致使客家本土文化遭受侵蚀,人们尚未意识到保护本土客家文化的重要性,更不用说对客家本土文化进行对外宣传了。其次,贺州市还缺乏专门的对外文化传播人才队伍。这些都是导致贺州客家文化对外影响力薄弱的重要原因。要想推进贺州客家文化的对外传播,讲好贺州故事,传递贺州声音,就需要打造一支强大的对外传播队伍,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扩大贺州客家文化的对外影响力。

五、贺州客家文化对外传播路径分析

(一)当地政府应加大文化投入力度

文化的传播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当地政府应当加大对文化发展传播的财政扶持力度,增设相应的文化基础设施,加快建立公共文化保障机制,完善相关文化服务体制。其次,当地政府还应拓宽投资融资渠道,引导企业以多种方式投资兴办文化产业,为客家文化的发展与对外传播保驾护航。有关文化部门还需深入民众进行民情调查与本土宣传。深入群众,可以更好地了解客家文化以及在本土传播的现状;运用多种方式在本土进行宣传,可以让除客家人以外的当地群众了解客家文化,扩大客家文化在本土传播的范围。除此之外,政府还可以鼓励当地客家民间组织举办一系列客家活动,增加与市民的互动,让群众体验客家民俗,感受客家风情。

(二)借力旅游业,打造文创产品

贺州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旅游资源,每年都能吸引众多国内外的游客前来旅游。在游玩的过程中,游客们一般都乐意购买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纪念品。贺州可以以此为契机,充分利用当地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在产品的设计中借鉴客家传统造型,融入客家传统图案。例如,可以设计一款以客家传统建筑“客家围屋”为主体,外观包装设计上的图案使用贺州客家人高超的竹编技艺和雕刻工艺来编制,以贺州客家传统的色彩为主打色的独具贺州客家特色的文创产品作为旅游纪念品。这样的方式不仅能满足游客的旅游体验感,还能有效推动贺州客家文化的传播,促进贺州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

(三)利用新媒体,拓展传播渠道

传统媒体虽然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严谨性,但是在当前这个信息飞速发展的快餐时代,传统媒体的信息内容不免枯燥乏味、缺乏新意;且传播速度较为缓慢,传播范围较小;与公众的互动性也比较差,无法第一时间得到反馈。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各种新媒体网站和软件如抖音、微博、微信公众号、西瓜视频等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形式多样性、强时效性、强互动性和内容新颖等特点,这给地域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机遇。

因此,贺州需要充分利用各类新媒体资源进行文化推广,如创立专门宣传客家文化的微信公众号,定期发表推文,与公众号粉丝进行实时交流;在抖音、火山视频等短视频软件上上传相关的客家文化视频,让对客家文化感兴趣的观众可以一边观看一边交流,增强互动性;此外,还可以利用AR、VR等相关技术,通过虚拟情境让受众能更直观的感受客家文化的历史风貌,增强文化体验感,也能更深入地了解客家文化。

(四)培养打造一支对外传播人才队伍

要想加快贺州客家文化的对外传播,人才队伍至关重要,目前贺州市正是缺乏一支对外传播的人才队伍。对外传播者要对当地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对贺州客家文化的理解要有深度。其次,还需要加快引进专业的传播学和营销类的人才,为贺州客家文化的对外传播做好推广策划及品牌建设等,提升贺州客家文化的知名度。同时,除了客家文化的本土传播外,还要推动贺州客家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就需要文化的对外传播者要掌握一门甚至几门外语,所以培养一批能够从事客家文化传播的语言工作者也十分必要。他们作为文化先行的桥梁,做好外宣工作,能够大大推动贺州客家文化的国际传播。

(五)依托汉语国际教育,传播地域文化

“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开展使得汉语国际教育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汉语国际教育不仅仅要传播语言,更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西是中国唯一一个与东南亚海陆相连的省份,具有面向东南亚开展汉语教育和传播地域文化的区位优势,越来越多的东南亚学生选择到广西留学,留学生教育是传播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平台。自2015年起,广西共有29所高校招收留学生,留学生来华数量日益增多,其中一所高校“贺州学院”就坐落在贺州。因此,可以将贺州客家文化融入到汉语国际教育中,在留学生的教育过程中适时渗透客家文化;同时,还可以开设文化体验课,让留学生通过参观,现场体验等多种方式了解和感受贺州客家民俗风情。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快速地适应地方生活,还能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地方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

结语

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以及“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为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重要机遇。在新时代下,贺州应当把握发展大势,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创新传播路径,才能更好地推动贺州客家文化走出贺州,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本文以贺州客家地域文化为例,分析当前贺州客家文化在对外传播中面临的挑战,从当地政府、文创产品、新媒体路径以及汉语国际教育四个层面提出笔者的相关建议,希望能为贺州客家文化的本土传播以及国际推广提供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黄锋.客家建筑与文化融合[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8):221-222.

[2]韩淑俊.黄河文化国际传播现状及传播路径[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20):75-77.

[3]黄小琴.刘开源.传播娱乐化环境下的客家文化传播[J].新闻爱好者,2011(11):20-24.

[4]黄震.清代至民国时期客家族群与广西的经济开发[D].广西师范大学,2008.

[5]罗芳萍.闽西客家文化的新媒体传播策略探析[J].武夷学院学报,2022,41(05):75-78.

[6]卢魁;张荣芳;陈雯.“一带一路”背景下邢台地域文化对外传播研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6(02):83-86.

[7]卢覃晴.广西贺州客家围屋文化与保护开发研究[D].广西大学,2015.

[8]蒙菊花;薛惠丹;李小妹;黄治荣.广西客家品牌文化传播策略研究——以贺州客家文化为例[J].科技资讯,2015,13(24):221-222.

[9]吴承亮.贺州客家地域文化符号在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C].南昌大学,2019.

[10]袁柳.依托汉语国际教育面向东南亚传播广西地域文化的思考[J].汉字文化,2022,(05):11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