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科”背景下中医药“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29
/ 2

“新医科”背景下中医药“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研究

刘博,李如烨,田晨曦,陈思璇

河北中医学院,河北 石家庄

摘要:“新医科”突出以“四新”和“五术”的内涵强化医学生培养,高等中医药院校课程思政应围绕“新医科”的内涵意蕴,探索健全思政融合的工作路径,从基本规范体系、课程内容体系、教学研究体系、监测评价体系等方面着力,构建构建中医药院校课程思政体系。

关键词:新医科  中医药院校  课程思政

医学人才培养是医学教育的根本。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以新理念、新定位、新内涵、新医科“四新”引领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培养新时代“五术”医学人才,即救死扶伤的道术、心中有爱的仁术、知识扎实的学术、本领过硬的技术、方法科学的艺术,[1]其中“道术” “仁术”“艺术”为医学课程思政的核心内容。医学院校应围绕“四新”和“五术”,将立德树人融入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中,重构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当前,各中医类高校课程思政还处于建设探索阶段,存在认识简单化、碎片化,建设机制不健全,研究深度广度不够等问题,亟需从以下方面构建课程思政建设长效机制。

一、创新理念,顶层设计,构建基本规范体系

贯彻“新医科”理念。中医院校应紧密围绕“新医科”建设的理念和要求,更新课程思政理念,重新梳理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思政课程的关系。构建“新医科”理念下课程思政的基本理论、知识、方法和学术体系。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相统一相结合,使得价值引领寓于医学知识传授、医学道德养成和医学技术的培养之中。

建立“领导-联动-协同”机制。中医药课程思政建设遵循系统性原则,把医学课程放在重要地位,建立合理分工、权责明确、运行高效的长效工作机制。成立课程思政工作领导组,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单位密切配合、师生共融共创的格局。发挥专业教师的主体作用和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辅助作用,专业负责人承担专业和思政建设双岗责任。校、二级学院、附属医院、实习基地一体化协同,实现整体设计、一体推进,前后贯通的协同生态。

二、挖掘元素,专思融合,构建课程内容体系

提炼、挖掘和融入思政元素是课程思政落地实践的重要环节,走出挖掘思政元素的误区,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教学实践当中,避免出现生搬硬套的硬性融入误区。挖掘选取的思政元素要符合当下医学生的的群体特点和个性特征,因材施教地设计融入内容和方法,选择合适的时机,巧妙地将思政元素融入,达到润如无声的效果。此外,还要充分立足于当地思政特色、本校医学特色定位,融入更加具有感染性和生动性的思政元素。

遵循思政教育规律和医学教育规律,构建“大思政”课程内容体系,形成更加强大的育人合力。系统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明确专业思政总要求,建立专业思政与专业课程相互支撑的矩阵,保证专业思

政效果。[2]在所有课程中有效达成发挥思政课程、专业课程和综合素质课程的引领、核心和支撑作用,形成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格局。

三、夯实基础,提升能力,构建教学研究体系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领教师对“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的根本问题进行再认知、再思考和再讨论,破除“只教书,少育人”的现状,不断提升教师的德育能力和育德意识,牢固树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理念。将课程思政理念贯穿到教学设计的全过程,将课程目标、设计、评价对等进行解构和重构,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出课程思政对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设计选择,通过探讨式、研究式等双向交流的教学方法,激发兴趣,产生共鸣和自觉认同,提升学习体验。

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是破除思政课和专业课“割裂”的重要方法,应到纳入学术研究的重要范畴。将思政教育目标渗透到具体课程中,使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更具特色。[3]鼓励教师开展专项教改项目研究,梳理国内外课程思政的研究发展现状,国内外的相关案例经验,进行提炼和总结,提升课程思政的学理性研究。定期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分享交流总结会、课程思政教学创新设计大赛等多层次多方面的活动,广泛集中学习交流,提升教学智慧,形成同行互助研究、团队合作研究的氛围。开展示范课程,邀请相关中医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研讨制定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规范体系,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四、目标引领,主体多元,构建监测评价体系

高校对课程思政的组织和领导是监测评价的重要组成,高校是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组织和协调各部门,形成相互协作,共同推进的思政工作格局,是否统筹高效利用资金支持和相关资源,加大对课程思政所需的软硬件设置的配套投入,是否对本校课程思政的组织实施、监督评价、奖励激励等方面顶层设计规划等内容都应纳入监测评价。

对教师开展以课程和教学为主的的评价,考察教师是否有课程思政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能力,是否在专业课程中合理体现思政内容,是否积极开展课程思政相关研究,是否对专业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采取不同的思政教学方法;对学生课通过测试、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进行,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和学习效果作出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达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课程思政教育成效。

【基金项目】2022年河北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新医科’背景下中医药‘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研究

”(GXDJ2022B302)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刘博(1995-),河北中医学院,硕士,研究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

            李如烨(2003-),河北中医学院,本科,研究方向: 中西医临床医学;

田晨曦(2002-),河北中医学院,本科,研究方向: 中西医临床医学;

陈思璇(2002-),河北中医学院,本科,研究方向: 中西医临床医学。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 EB / OL] .(2020-09-23)[2023-02-18],http: //www. gov. cn /zhengce /content /2020-09 /23/content_5546373.htm。

[2] 陈磊,沈扬,黄波.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方向、现实困境及其实践超越[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

(14):51-53.

[3] 陆道坤.课程思政评价的设计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