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创新区域活动 推动幼小衔接进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29
/ 2

着力创新区域活动 推动幼小衔接进程

李蓉

汉寿县罐头嘴镇中学 

摘要: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的阶段是一个关键的过渡期,是幼儿成长道路上第一个充满挑战的转折点,两个学段之间的差异如果得不到重视,会使许多小幼儿在升入小学以后出现消极、疲惫以及恐惧学习的现象。因此,幼儿园需要认真做好幼小衔接的工作,可以利用幼儿园的户外区域活动作为切入载体,将幼小衔接的意识和知识全方位渗透。创新区域活动可将两个学段无痕衔接,树立幼儿正确的幼小衔接观。

关键词:户外区域活动;幼小衔接;教育策略

引言:幼小衔接是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对儿童心理发展有着极大影响。然而目前市面上大部分幼儿园对仅注重对小学学习知识的传授,忽略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和身心健康,幼小衔接的教育需要进行潜移默化的拓展。因此,我认为可以通过创新幼儿园的户外区域活动作为幼小衔接教育的完善和延伸,这不仅可以帮助幼儿缩短两个学段之间的差距,减缓升学带来的不适应感,还能提高幼儿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幼小衔接的重要性

幼小衔接是教育过渡的关键时期,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幼儿结束幼儿园的生活进入小学以后,幼儿的学习、生活安排会有发生很大的变化,容易为其带来压力,这使得很多幼儿开始产生强烈的不适应感,并产生身体疲劳,心态变得抑郁崩溃,甚至出现害怕学习,失去上学的兴趣,性格逐渐变得敏感内向或者自私暴躁等一系列不利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现象。众多的问题引起了教育界以及社会的关注,人们意识到了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首先,幼小衔接有助于促进幼儿培养学习兴趣,幼儿要尽快适应小学相对枯燥的学习,只有在学习兴趣的促进下,产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加快适应小学学习生活;其次,幼小衔接有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幼儿升入小学会面临崭新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需要引导幼儿主动交际能力的培养,如果处理不得当,会严重影响幼儿新环境下的学习和身心健康。总而言之,幼小衔接作为两个教育阶段的过渡,其不仅仅是知识的过渡,还涵盖着心理、生理以及意识习惯等方面的过渡。需要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初步的规则意识,锻炼独立生活的能力,这对孩子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充分理解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做好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全面有机衔接,对促进幼儿综合素质能力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1]

二、创新区域活动,推动幼小衔接的策略

1.创设真实小学环境情景模拟的区域活动

    在大班阶段,幼儿难免会对升学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产生恐慌和好奇。为了激发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和期待,教师可以在户外的装扮表演区中创设真实小学环境的模拟情境,向孩子们展示小学与幼儿园不同的教育情境,激发幼儿对小学校园的兴趣,让幼儿对小学校园和教室的环境有一个初步的认知与了解,熟悉一些小学不同的规则。例如,在装扮表演区中模拟小学课堂的情景,开展扮演小学生的游戏活动。先摆放小学课堂用的课桌椅,让孩子们坐上去感受与幼儿园桌椅的区别;还可以让幼儿扮演小学老师,给其他的同学们上课,按照小学老师的样子发布小学生要遵守的指令,其他同学也要听从“老师”的指挥,进行一些简单的拼音书写和数学计算,规范学生们的书写姿势和上课的坐姿。如此这般实现了在游戏中帮助幼儿熟悉小学的教学模式和课堂风格。此外,还可以进行小学生的日常模拟,设置值日轮流表。当天的值日小组可以进行值日打扫卫生的体验,同时给幼儿们准备红领巾和少先队队长的标志,让其进行穿戴。再按照小学课表准备学习用品和工具,开展学习用品整理摆放的比赛,让幼儿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了解熟悉小学生活以及学习的基本内容,掌握基本技能,体验成为小学生的自豪与成就感。孩子们通过在区域活动中了解熟悉了小学的学习习惯和小学生活环境,也激发了对小学生活的向往。

2.创设培养幼儿书写兴趣的区域活动

    小学课堂和幼儿园的课堂大不相同。教室里没有了玩具和丰富的活动区域,墙上也没有了色彩缤纷的主题墙环创,而是变成了大大的黑板和一排排整齐的课桌,不再有自由的玩闹时间。黑板上一笔一划规整的文字和排列组合的算术题成为了孩子们的主要生活内容。为了减少幼小衔接知识的冲击,幼儿园可以通过涂鸦彩绘区域活动,来开展幼儿书写兴趣的培养。《教育指南纲要》明确表示:“培养幼儿对生活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2]。”因此教师可以在活动前开展一系列活动,比如制定活动计划书,在活动区投放不同风格和内容的书籍。内容以幼儿日常熟悉的事物或者童话故事为主,比如介绍动植物、生活用品和身体部位之类的图文书籍,引导儿童阅读,并鼓励幼儿将书籍中的内容用自己的符号方式记录下来,同时,也可以考虑用画画的形式引导幼儿记录书籍中的内容。在活动过程中,可以让幼儿按照自己想法和习惯进行记录,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幼儿书写习惯以及书写姿势等,还能进一步培养幼儿对文字信息的敏感以及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在活动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幼儿的情况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鼓励幼儿多思考、多表达,帮助幼儿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通过绘画和符号的方式表达出来。其次,还可以让幼儿用不同的颜色和形状涂绘,让幼儿在创作中体验色彩的美妙和形状的多样性。同时,还可以鼓励幼儿在涂鸦彩绘区中与其他幼儿进行交流和互动,分享彼此的创作和想法。总之,利用区域开展活动可以帮助幼儿增强阅读兴趣、提高书写能力、培养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可以促进幼儿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教学方法。

3.创设树立幼儿规则意识的区域活动

    进入小学以后,幼儿身份转变,受到成人关照的时间相对较少,同时小学课堂对孩子的规则要求也更为严格。因此幼小衔接时期的教育要注重幼儿的自我照顾和自我约束,要树立起一定的规则意识。规则意识的培养十分重要,要引导幼儿明白,小学课堂的惩罚仅在于孩子违反了规则的意义,并不是对学生人格的侮辱,要让幼儿对规则产生敬畏之心,以更好地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区域活动来进行相关性的锻炼,帮助幼儿进行规则意识的树立。区域活动是以幼儿为主的自主性活动,是培养幼儿学会自我管理和遵守规则的良好途径。例如:在体能运动区内,所有幼儿都需要明白规则的保护,在规则内一切都是被允许的、安全的,他们可以在安全的界限范围内自由的开展各种运动活动,但是超越界限就意味着违反规则,违反规则是被绝对禁止的。教师可以和幼儿们共同协商制定规则,幼儿们更容易接受也更明白怎样去遵守,以及对违规行为的判断。例如,可以规定在体能运动区内不得互相打闹,不可以随意破坏运动器械和运动设备,不可以做危险的动作等等,让幼儿在规则下自主安排活动的同时进行自我管理,明白活动与规则之间的关系,从而自发的遵守规则,养成初期的规则意识。

4.创设提高幼儿入学适应能力的区域活动

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很多幼儿园主要是偏向于学习知识的培养,却忽略了幼儿入学适应能力的锻炼培养。因此,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区域活动十分必要。首先是要准确把握幼儿学习发展特点与规律,尊重幼儿原有的经验和发展差异。帮助幼儿做好身心全面准备和适应。其次是双向衔接,幼儿园和小学协同合作,科学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减缓坡度,促进幼儿顺利过渡。再次,是整合多方教育资源,家园校联动共育,形成合力。如我们开展的“小学教师进课堂”活动,教师将知识游戏化的呈现给幼儿,使孩子们在游戏中收获了学习的乐趣。又列如:我们近期开展的“走进小学,感悟成长”的活动,让幼儿实地参观中心小学的晨读时光、升旗活动、课堂听讲、大课间操、体验食堂午餐等等,与小学教师和小学的哥哥姐姐亲密接触。从而让幼儿畅所欲言自己的所见所闻,描绘自己心目中的小学。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幼儿近距离体验小学教师的教学风格、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幼儿园生活的不同,感受了小学生活的无限魅力,激发了幼儿对成长的期待和美好的向往,他们从经验和心理上充分做好了进入小学的准备。

结论:总而言之,幼小衔接教育应该贯穿幼儿园教育的始终,只有通过有效的载体进行才能做到促进幼儿的发展,创新区域活动不但加强了幼儿对小学校园和小学生活的认知和体会,而且激发了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培养了他们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规则意识,培养了幼儿独立自信的生活习惯和学习品质,为他们顺利进入小学做好充分准备,同时,也为幼儿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心彧. “双减”政策下延背景下城市幼儿家长教育焦虑的新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J]. 城市观察,2023,(01):143-154+160.

[2]裴娣娜. 主体教育的实践生成与发展[J]. 教育研究,2022,43(11):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