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疗法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上的应用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29
/ 2

叙事疗法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上的应用探讨

陈爱华

山东省聊城市冠县北馆陶镇联合校      252500

摘要: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历来是社会各界备受关注的问题,也是学校重点关注的内容。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积极运用先进的理论和方法,并不断依据学生实际情况优化教学环节,可有效提高心理健康课开展的效率和质量。叙事疗法属于后现代主义心理疗法,将其运用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针对叙事疗法的内涵展开讨论,深入探究其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上的应用策略,希望对一线教师有所参考。

关键词:叙事疗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用策略

前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现已成为许多小学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引导的重要路径,在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但是受到教师教学压力、专业能力、重视力度、教学方法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在调整学生不良情绪和心理状态、缓解学生心理压力方面效果并不明显,采用叙事疗法可极大促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的改善,有助于教师更加科学地引导学生积极面对生活,自主调节不良情绪,在提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质量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1.叙事疗法的内涵

叙事疗法是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种后现代派心理治疗方法,主要采用将问题化为故事的方式,对心理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其理论依据是社会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其内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叙事疗法认为语言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叙事疗法认为,在现实事件中,语言是建构情境的要素,不是对客观事实的阐述,而是着力表达出个体在真实事件中所处的情境,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倾向性,且富有个体情绪特征;语言是叙事疗法关键部分,个体描述故事的方式决定了问题解决的程度。

第二,叙事疗法更加注重去中心化。传统心理咨询中,问题的有效解决依托于根源问题的探求和解决,这于个体而言是一个极其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叙事疗法极大改变了这种问题解决的方式,采用去中心化方法将解决问题的视角转移到个体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过程上,积极了解个体如何面对难关,如何克服困难,并及时给予个体正确的指导,帮助个体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叙事疗法将挖掘个体生命力作为重点内容。叙事疗法赋予了治疗者新的身份,即个体生命力的挖掘者,当个体努力被看到且得到认同时,个体消极情绪将得到一定程度地缓解,积极行为将会被有效建立,个体在实际生活、学习及工作过程中的行为、想法将被改变,从而将重建个体对自身的认知。

第四,叙事疗法关注个体的差异。叙事疗法认为个体具有差异性,每个个体均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即使有相同的问题,也会有不同的起因,因此每个个体的故事均不相同,叙事疗法从不同的故事建构中挖掘个体个性化的意义故事,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打破了传统心理疗法固定的治疗方式,依据不同个体的具体问题对相关的顺序和环节做积极的调整,以此提高解决问题的效果[1]

2.叙事疗法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上的应用策略

2.1教材编写突出叙事性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是课程开展的基本参考,也是教师开展具体知识体系建设的关键路径。但就目前许多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使用的教材而言,存在着编写不合理、教材知识抽象等问题,将重点放在了学生心理学科知识体系建设方面,将一些心理学词汇相关的定义、原理及方法等内容呈现给学生,所用教材虽然严密,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抽象性,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真正意义上达到课程开设的目标。学校应明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的意义,将其作为一门具有人文色彩的课程来看待,以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提升学生自主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为目标,采用与之相符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此外,依据小学生形象具体化思维特点,突出教材的叙事性,依据叙事疗法的实际运用价值为参考,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年龄特点为依据,选取最贴近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故事,引导学生从中掌握处理心理问题的经验,从而解决小学生特定阶段下容易产生的心理矛盾[2]

2.2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性

将叙事疗法应用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学生主体地位需更加突出,才能达到预期的课程开设效果。首先,教师需充分把握学生阶段性的心理发展特征,以此为依据选择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设置合理化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尚处于不稳定阶段,人生价值体系尚未形成,且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厌学逃学问题、人际交往障碍、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等问题,教师需用平等、开放、宽容的态度和学生接触,努力消除学生的防御心理,引导学生叙述自己的故事。其次,设置相关的活动环节,为学生提供开放性的交流平台。教师可在讲解完相关的问题后,开展故事交流会的活动,以自身的故事阐述引导学生放下戒备,积极在课堂上向教师和学生分享出来自己的故事,一方面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个体心理发展特点,另一方面,学生采用叙事故事的方式进行问题分享,为学生提供了故事理解的新视角,从而有效产生新的态度和情感,可为学生提供生命力重建的力量。最后,教师依据学生分享故事信息,分析出学生个体出现的问题,从而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教师需将叙事疗法连贯地运用于学生问题解决和心理引导的全过程,针对课堂故事分享中出现的共性问题,集中解决,给出专业的心理引导;对于个体化问题,在课下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解决,用平等的姿态,正确运用叙事疗法对个体问题进行个体解决,从而为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积极的氛围。

2.3提高教师叙事疗法应用能力

教师是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关键构成,也是叙事疗法运用效果的决定因素,不断提高教师叙事疗法的应用能力和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能力,可极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心理不良情绪的疏导和心理问题的预防。第一,学校需重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可适当提高教师聘任条件,选择专业能力强、综合素养高的教师加入进来,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体环节提供人才支撑。第二,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以学期或者学年为单位制定教师培训的工作计划,搜集叙事疗法相关的理论、应用方法和实际案例等各个环节的内容对教师队伍开展定期或者不定期培训,帮助教师积极了解叙事疗法应用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提升教师相关教育教学知识体系的建立,为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引导和心理问题解决具体工作奠定丰富的知识基础。第三,明确教师的工作环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学校需明确教师开展工作的具体流程,积极运用叙事疗法的理论知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将问题化为故事进行阐述,并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在课下积极关注个体的差异,依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个性化的叙事疗法方式,帮助学生解决面临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朝着更加健康、乐观、阳光的方向发展[3]

结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引入叙事疗法,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高质量、规范化开展注入了新动力。叙事疗法应用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帮助学生表达生活故事,还能带着学生的真实经历反思过往行为,从中找到生命力,同时重构心理认知,继而着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学校在不断提升教师叙事疗法应用能力的同时,还应增强所用教材的叙事性,为开展具体工作提供有力支撑,以此促进学生积极心理的养成,提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真正意义上实现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月芳.叙事疗法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上的应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07):34-35.

[2]张敏.沙盘游戏在小学心理健康课上的实践与应用[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21教育科学网络研讨年会论文集(上).[出版者不详],2021:778-780.

[3]熊丝.叙事疗法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09):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