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水乡文化的新劳动教育课程构建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30
/ 2

依托水乡文化的新劳动教育课程构建策略

潘茜茜

浙江省瑞安市林垟学校

摘 要:本文以小学水乡文化融合新劳动教育为例,依托当地水乡文化特色,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三位一体的劳动育人体系,激发学生传承家乡文化,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探究小学生劳动课程的开发和教育实施进程。

关键词:水乡文化;新劳动教育;课程构建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该《意见》对劳动教育的目标、内涵以及学校、家庭、社会各方的责任等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强调了要“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积极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与课程体系,能够增强劳动教育的实效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和落实劳动教育已是当前一项紧迫而重要的教育任务。

一、整合乡土文化资源,寻找劳动教育的契合点

林垟位于东水之滨,是一所充满人文情怀和发展潜力的水乡小镇,有学者称其为“浙南威尼斯”。学校结合地域文化,将劳动教育融入育人发展全过程,走进生活大课堂、实践大课堂、人生大课堂。1.加强对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强化新时代下劳动中的协作意识和责任意识;2.充分利用地方水乡文化,加强对学生劳动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劳动效率、保证劳动成果质量的劳动知识和能力;3.加强对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培养,具体包括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崇尚劳动、诚实劳动以及社会责任感、实现五育并举综合育人,成就学生最好的自己,让每一颗童心都灿烂。学校利用本地丰富的水乡文化劳动资源,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构建“水乡新劳动教育”的育人体系,增加学生接触社会、自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拥有“崇尚劳动、勤劳智慧、乐于环保”品质的现代水乡小公民而努力。

二、奏响水乡“三部曲”,开发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水之家”感知劳动之美;“水之馈”体验劳动之美;“水之航”践行劳动之美的系列劳动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学习劳动知识,提升劳动意识,掌握劳动能力。实现劳动教育与德育、美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科技教育的融合。

1.建设“水之家”校园环境,感知劳动之美

(1)设立“童享水韵”劳动教室。林垟镇所处水域资源丰富,水稻种植、水产养殖、水上文化十分发达和丰富。学校打造校园制作技艺文化保护传承体验馆,为学生开展丰富的观察活动提供保障。

(2)打造富有水乡劳动教育气息校园。学校因时、因地打造水文化系列劳动舞台,让学生尽显艺术风采,展示水乡劳动教育成果,展现欢乐的校园劳动生活,营造拓展知识的学习园地,在劳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和创造力。

2.开发“水之馈”课程体系,体验劳动之美

开发水乡新劳动课程体系,实施“劳动”育人。在探索中找到水乡文化与学校劳动教育之间的联系,找到课程开发与水乡文化教育的结合点,形成富有地域特色的课程体系,让地域文化在校园中扎根,发挥其育人功能,丰富学校的人文底蕴。“水之馈”三大项课程,用劳动教育托起水乡梦

(1)“变废为宝,创意无限“水之艺”课程。“贝壳美工”挖掘本土水乡文化美术实践活动,走近贝壳艺术,资料搜索全攻略——创作贝壳艺术,手工作坊乐趣多——推广贝壳艺术,作品展示体现劳动美。

(2)“当实践遇上美食”“水之味”课程。开展“我享我行——水的味道我知道”红领巾劳动实践活动,根据主题内容设计好“制作区”、“售卖区”、“烹饪区”的展板、水报设计等,开展“贝”受欢迎、贝水拾趣、王炸水味等富有水乡气息的美食文化,动手操作,去体验、感知、探究、合作,让水乡文化滋润孩子的心灵,不断挖掘劳动教育潜质,享受各种水乡元素的浸润,让水乡劳动教育快乐启程。

(3)“巧手制作,船网技艺”“水之匠”课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帆船文化、船模技艺、渔网的制作,丰富孩子们的视野,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带来传统手工艺术的熏陶。

3.开展“水之航”系列活动,践行劳动之美。

水上垃圾的清理、桥梁安全隐患的检查、河道船只数量的统计,让学生参与其中,践行劳动之美。

三、培养综合素养能力,改革劳动教育的评价机制

学校的劳动课程应多渠道、多角度致力于劳动价值培育,通过交流学习育劳动观念、主题活动提综合素质、教育细则促卫生习惯、探究内化增责任意识、实践体验练劳动技能等常规课程,让“劳”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得以落实的暗线。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劳动教育的评价更要要体现全面性和多元性。

1、是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

既要评价学生劳动成果的好坏和劳动技能的水平,还要评价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态度与习惯、团结协作的能力、创新能力等。

2、学生自我评价、生生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

学生自我评价以反思性为主,既促进劳动学习的深化,又培养自我认知能力;生生评价通过学生相互之间的评价,达到相互学习,提高合作能力;家长评价包括让家长督促孩子进行劳动实践以及对家庭教育的引导,使家长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教师评价则要求教师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劳动状况,能给予及时的引导和帮助。

3、展示式评价、分享评价、竞赛式评价相结合。

班级、学校经常布置展台展示学生的劳动成果,让学生产生自豪感与成就感,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帮助学生体验劳动带来的快乐。学校以国家对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为依据,立足于乡土水乡文化,着眼小学生的实际能力,围绕已初步确立的劳动教育三大方面内容,形成初步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以项目化学习的方式推进劳动教育。依据内容和方式的统整原则,将劳动教育课程逐步补充到学校已有的体验教育课程体系中,成为学校课程体系的“基因”,继而传承,浸润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历程,锻炼他们的意志品格,让每一颗童心都灿烂。

总之,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吃苦耐劳的品质,是促进小学生全面成长的必经之路。教师在构建劳动课程教学模式时应发挥多方力量,完善教学结构,丰富课程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在劳动过程中培养良好品质。

参考文献

[1]王玉梅.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学生电脑,2022(003):000.

[2]王树峰."山水田园"构建劳动教育新样态[J].基础教育课程,2020(5):6.DOI:10.3969/j.issn.1672-6715.2020.05.007.

[3]焦憬.构建体验式劳动教育校本化课程体系[J].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