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卫生包括什么?洗手的指征是什么?

/ 1

手卫生包括什么?洗手的指征是什么?

王玖蓉

成都市新津区血吸虫病防治站 四川成都 611430

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WH0)发起倡议,将每年5月5日定为“世界手卫生日”,其目的是强调在医疗护理过程中提醒医护人员注意手部卫生,减少医源性感染。今年世界手卫生日的主题是“团结起来,加快行动,拯救生命—清洁您的双手”。

一、手卫生包括什么?

手卫生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执业活动过程中的洗手、卫生手消毒、外科手消毒的总称,共涉及三个方面,第一医务人员洗手,第二卫生手消毒,第三外科手消毒。

关于洗手:就是说医务人员通过流动水与洗手液对双手进行搓洗,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微生物的行为过程。

关于卫生手消毒:简单来说,就是医务人员用手消毒剂对双手进行搓洗,以达到减少暂居菌目的的行为过程。

关于外科手消毒:是指外科手术前医护人员用流动水及洗手液搓洗双手、前臂至上臂下三分之一处,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前臂至上臂下三分之一暂居菌、减少常居菌的行为过程。

二、为什么要注重手卫生?

手是传播病原体的重要途径,经调查显示,病毒感染有30%-80%是因手接触传播所引起的。因此,手卫生是阻止病菌传播及降低感染风险的最有效、最简单的方法,做好手卫生是预防细菌和病毒传播的关键。

三、手卫生的好处?

(1)手卫生,通过正确洗手,尽最大程度保持手无菌状态,开展各项诊疗工作,可预防和控制呼吸道、接触性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且可预防重金属的污染;

(2)手卫生,可有效预防和控制经手接触传播的传染病,如新冠病毒、手足口病、水痘、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流行性感冒等;

(3)手卫生可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安全,是一种简单、有效、经济的可行措施。

四、哪些情况下需要注意手卫生?

1、对于医疗机构工作人员:

①在接触患者之前;

②在进行清洁/无菌操作之前;

③在有可能接触到患者体液之后;

④在接触患者之后;

⑤在接触到患者周围环境之后。

2、对患者及患者家属:

①在接触到医疗机构的环境以及设备后;

②在照顾患者前、后;

③在离开医院后,回家前;

④在回家后。

3、对于社会人群:

①在接触饮食前;

②在上卫生间后;

③在触摸公共物品(门把手、扶梯等)后;

④在咳嗽和喷嚏用手遮挡后。

五、洗手的指征:

1、直接接触患者前后、接触不同患者之间、从同一患者身体污染部位移动至清洁部位时;

2、无菌操作前和操作后,处理清洁以及无菌物品前后;

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4、当手上有明显可见的污染物时候,以及在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后;

5、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和伤口前后,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以及伤口敷料后。

六、洗手的误区:

1、不见脏不洗:手上的病菌是没办法通过肉眼看见的,不洗手有可能会“病从手入”;

2、只用“水洗”:不用肥皂和洗手液,无法有效去除手部的污垢,导致大量病原体停留在手上;

3、洗手时间不足:洗手时间过短、冲洗次数少,对于除菌意义不大,建议双手揉搓不少于15秒;

4、用湿巾代替洗手:洗手绢和纸巾只能清除少量的病菌,不能彻底去除手部污染;

5、用盆洗手:洗手时盆里的水就已经被污染,反复洗会导致病菌重新回到手上;

6、洗手过勤:洗手太勤也很容易导致手上正常菌群脱落,损害手部皮跌,造成脱皮和手部感染;

7、戴手套可以代替洗手:手套具有一定的渗透性,摘下手套后同样要洗手;

8、共用干手毛巾:建议用一次性干手纸巾或者一人一个毛巾,多人用同一个毛巾会引起病原菌的传播。

七、正确的洗手方式

目前,广为认可的正确洗手方式是“七步洗手法”,其全过程要使用流动水,搭配肥皂或洗手液,认真揉搓双手15秒以上,将手部的各个角落清洗干净:

1、掌心对掌心;流水湿润双手并取皂液涂抹(或者快速手消毒液适量);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2、手心压手背:一只手的手心与另一只手的手背保持相对状态,沿着指缝相互揉搓,双手交替重复进行;

3、十指交叉摩擦:掌侧指缝清洗时,掌心相对,双手交叉且沿着指缝相互揉搓,双手交换再重复;

4、手握关节搓:一只手将另一只手的大拇指握住且旋转揉搓,双手交替再重复;

5、拇指围轴转:清洗指背,弯曲各手指关节,一只手半握拳且将指背放于另一只手掌心,旋转揉搓;

6、指尖掌心揉:清洗指尖,弯曲各手指关节,指尖并拢,放在另一只手的掌心并旋转揉搓,双手交换再进行;

7、别放过手腕:清洗手腕,用手臂力量揉搓手腕,双手交换再进行。

防止病从手入,认真洗手,从我做起。避免洗手误区,从科学的手卫生护理开始。重视手部卫生,筑就身体健康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