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哲学思维与美术教学创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03
/ 2

儿童哲学思维与美术教学创新

李娟

(深圳市松和小学)

摘要:儿童哲学思维即是儿童由生活中的事物所自发进行的思考。随着儿童哲学思维研究思潮的兴起,时下的素质教育也开始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如何开发儿童的哲学思维能力,进而增进全社会的思维能力,成为美术教学改革研究的课题。在实践中,作者以椅子为实物媒介引导学生进行绘画创作,使学生能够在名和实、整体与局部等思辨中感受绘画与哲学思考的乐趣。

关键词:儿童哲学思维;儿童画;教育创新;实物画。

一、哲学思维与儿童绘画

儿童——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形象很难让人联想到抽象、难以琢磨的哲学思维。“儿童能学哲学吗?” “儿童能进行哲学思维吗?”許多人对此有颇深的误解,以为哲学是大思想家、哲学家、伟人甚至圣人才能有的“专利”,因为在大众的观念里,哲学高深莫测,似乎只有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大学者们才可以高谈阔论。殊不知哲学是最接近生活的、经验的,是个人整合经验、知识与思考的智慧结晶,因此,小孩或一般成人都应当拥有自己的价值观与哲学观。国外有学者研究认为:“儿童不但能学哲学,而且哲学与走路、说话是一样的,是人之初就该学的”。

那么,什么是儿童哲学思维呢?

简单的说,儿童哲学思维即是儿童由生活中的事物所自发进行的思考。儿童自身原本即潜藏着能大量开展的思考智能,並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常或隐或显地进行知识探究的活动,只因成人世界偏差的教学方式,及生活上的错误压抑,未曾对此巨大潜能加以适当充分开发,而导致此单纯、敏锐的思考能力,隨年齡增长,反而变得退化、迟钝。这里有力的一个例证就是儿童学画。

 “儿童画”很早就吸引过先知先觉的学者和现代名家,有人戏称儿童是“天才”的“艺术家”,他们给予幼稚的、天真的、抽象的、浪漫的儿童画极高的评价。这是因为在自然的状态下,儿童绘画只凭印象自由表现。印象的来源是直接认知,无意识记的。他们启蒙由不协调的乱涂乱画,逐步在本能地活动中进行“抽象的表现”——当儿童能够用自己在情绪支配下随意的创造出象征图形,表现自己对现实的视觉印象时,就具有明显的主观意愿,也就是“主观写实表现”——随着儿童视觉感官的发展,写实的倾向日趋明显,进入“视觉写实表现阶段”之后,如果社会对儿童的引导不当,“儿童画”就会面临所谓“压抑阶段”终止其发展。这就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等人总结的儿童画表现发展的规律。因此在儿童学画的这个阶段,社会的教育因素起到重要的作用。这里的教育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儿童天真、自然的哲学思维的保持和发展。

二、美术教育中培养儿童哲学思维

随着儿童哲学思维研究思潮的兴起,时下的素质教育也开始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美术教育的改革也开始重视起儿童的哲学思维的培养了。如何开发儿童的哲学思维能力,进而增进全社会的思维能力,成为美术教学改革研究的课题。

美术教学创新,教师要更新美术教育教学观念,树立培养学生具有创新人格特征的学生观、教育观、教学观、质量观和评价观。研究、探索和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特别要摈弃“教师灌输、学生接收,教师范画、学生模仿”的美术教学模式,形成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民主、交流合作、生动活泼的“活动体验式”、“实践发现式”、“讨论探索式”等新的美术教学模式。

我从事中小学美术教育多年,一直在思考如何将美术教学创新与儿童哲学思维结合起来。此次学校举办“六一儿童节美术展”,我特地安排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椅子”展,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

图(一)是此次展出的全景——交错叠放的几把椅子,上面有学生画的各种图案:有的是掀开盖的抽水马桶和张开的大嘴;有的是扭曲的一个一个的面;有的是水龙头和滴下的水;有的是站着或坐着的妇人。这些生活中的东西,相互间并没有什么关系,加上一把与它们又毫不相干的椅子,似乎它们之间又存在了某些关系,就像歌德尔的数学定律、巴赫的《音乐的奉献》和埃舍尔的《瀑布》一样。

图一:“椅子”展

这些作品是我在课外兴趣小组的教学中引入辨证的哲学思考,启发学生进行的创作。众所周知,椅子之所以为“椅子”是其本身的功能所决定的,由坐面和靠面两部分组成,这两个面通过一定的受力结构形成了椅子的整体概念。椅子这个词它既代表了某一个款式的椅子,同时,也可以是这一类结构的符号。然而,展览中的椅子,可以说是把椅子,也可以说它不是椅子,是一种脱离本身功能的构造或者说是个符号。


在学生的创作过程中(图二),我让学生在安全客观的探究环境里,自由思考,寻找意义。学生的本性,这才是好的教育的出发点。儿童哲学的创始人马修·李普曼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永远保持强烈的好奇心。他说:“好奇便是针对意义。信息可被传递,理论可以灌输,情感可以分享,而意义只能被发现。而且,意义不可能给予,只能自己去发现为自己的意义。这种发现,恰好就在儿童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因为意义来自于对部分与整体、手段与目的等的相互关系的认识,那么,通过他们生活的具体,便可上升到哲学(包括科学)意义上的一般。”


在创作的过程中,学生感到平面和空间的变化,图片被分割开来,椅子和画布之间的转换,给了他们全新的、和以往经验完全不同的绘画体验,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思考热情。这样,也让学生从切身体验出发,进入到更大的参照框架体系,从而建立起与人类知识总体的有机而生动的联系。同时,把在前种学习中完全被动的、再现式的——因而也是低层次、低效率的思维,改变为积极的、创造性的——因而也是高层次、高效率的思维。这便是“教育和事物的关系密不可分;凡产生意义的地方就有教育。”(图三)

三、结语

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教育方针规定必须遵循的教育方向,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新修订的美术教学大纲指出:美术课对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如何把握好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和重点,怎样发挥美术教学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作用,我们必须进行认真地思考与探讨。这一次的尝试给学生和我都有很好的启发作用,为我今后的美术教学改革积累了经验。相信今后的教改探索中,我会做得更加完善和有效。

参考文献:

[1]库尔特·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

[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年。

李娟,女,1977—,重庆长寿人。任职于深圳市龙华松和小学 ,中级职称,擅长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