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中医药文化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机制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03
/ 4

四川中医药文化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机制研究

陈国庆

成都锦城学院   四川  成都 611731

摘要:中国中医药行业刚刚经历了疫情时代,大品牌的药企发展走势较好,随着国家政策的放开,中医药相关行业需要迅速调整,探索新道路。本文通过SWOT分析法,客观的分析了中医药文化的优势与劣势,可以有效帮助相关企业迅速认识当下情况,也为研究四川中医药文化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做了理论分析,明确了产业优势,指出了产业劣势,基于结果指出了可以改进的地方并给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区域经济;协同发展;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一、四川中医药文化概述及传播

中医学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保健治疗养生思想和实践经验,更凝结着博大精深哲学思想,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在璀璨的巴蜀文明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环境里,四川省内诞生了一批又一代的中医药艺术家,培育了大量的川产医药,并积累了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川派的中医渊源,可追溯到一九四九年中国建立后。尤其是一九七八年改革开放至今,四川省中医药事业实现了历史性转折和跨越式发展,开启了从振兴到加快发展的恢弘历程。四川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初步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后振兴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快速发展阶段。

在四川中医药文化形成的同时,也伴随着“一带一路”理念的提出,四川中医药文化得以广泛地传播。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希望借此与沿线各国进行文化与经济的交流合作,提高我国经济水平和文化软实力。据记载,自西汉丝绸之路开通起四川就开始与沿线各地进行中医药文化交流。川中派医药文化交流史也由此揭开序幕。四川省作为"中医之乡,中医之库"而享誉海外。为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四川多次派出代表团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开展中医药理论与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研讨,举办中医药文化国际交流论坛,邀请沿线各国相关人员洽谈合作,实现了四川省中医药跨越式的发展[1]。同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新媒体逐渐成为传播的主流媒体形态。新媒打破了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性,实现了跨越地理界限的全球化传播。借助新兴传媒技术和大数据科技的运用,大力传播了中医药人文科学知识,提高了中医药事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2]。在新媒体的环境下,中医药文化传播能进一步进行资源整合,以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可见,为了中医药的国内市场和国际交流的可持续性发展,中国必须顺应着时代的发展,建立更高效的中医药文化交流平台,以促进国际中医药文化交流与传播。

二、四川中医药文化发展优劣势分析

(一)优势分析

四川省素有“中医之乡”、“中药宝库”、“无川药不成方”等美誉,川产中药材资源丰富且集中,优良、独特和丰富的珍贵药材自然资源,中药资源优势尤为显著,中药资源储量居于全国前列,占据着全国中药资源中相当独特的重要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且历代中医名家辈出。在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中,四川省已经做到了全覆盖全省183个县,目前已查明中药资源物种数达9001种。常用中药材品种数312种,道地药材品种86种,位居全国之首。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的中药材产品31个。四川省处于我国陆地的地势第一和第二级阶梯中间过渡带,地势起伏和落差大,复杂的地形类型相当丰富多样,造就了各种类型的环境。更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多以及植物区系特有现象存在的高频区。由于四川特殊的地貌特征,孕育了丰富、独特的珍贵药材资源。四川地区中药品种约占全国中药资源的35%、常用中药的90%,川产的道地药材占全国道地药材总数的25%。另外四川省在新冠疫情期间,遴选推荐117种川产中成药和院内中药制剂投入市场,让社会药品供给选择多样化,同时还保障了特殊人群的特殊需求[3]。在2011年到2018年无疫情的8年时间里面,全省医药药品销售总额呈现增长趋势,表现出巨大潜力。

四川省是中国医药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具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从汉代至明清,文献典籍记载的四川名医名家有1000多位。新中国成立初期,其中包含蒲福周在内的近20位四川国医书画名家调入北京,为新中国中医药发展作出了引人注目的贡献。成都老官山汉墓在2012年出土的十种医学简书,其中包括最早发现的扁鹊医书、第一部兽医书以及最早的经穴人体立体图,为我们了解四川药材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四川的药材质量上乘,市场价格实惠,炮制技艺精湛,字号传统,使得四川的药材在全国名列前茅。四川省对外文化交流中心傅兆勤主任表示,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4]。中国医药历史文化研究会四川研究分会的成立,将为四川中医药领域“相互交流、团结、传承、发展、强身健体”提供一个重要的平台,为四川的医疗健康产业发挥积极的作用,为促进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四川省的药材质量上乘,市场价格实惠,炮制技艺精湛,字号传统,这些优势使得四川的药材在全国名列前茅,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学中,是中医药学的重要资源。此外,四川省对外文化交流中心傅兆勤主任表示,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5]。四川省成立了中国医药历史文化研究会四川研究分会,旨在为四川中医药领域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团结、传承、发展、强身健体的重要平台,进一步推动四川省的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川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优势,不仅在于其历史悠久、药材资源丰富,更在于其传统医学知识和技能的传承。四川省的国医书画名家和中医药从业者积极开展各种传统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将中医药文化不断发扬光大,同时也促进了中西医学的交流和融合。

总之,四川省在中医药文化传承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优质的药材资源、精湛的中药炮制技艺、丰富的中医药人才和专家资源,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二)劣势分析

中医药人才还存在较大缺口,中医药理论基本是经典理论的“文言文”,难度较大导致学习掌握较差,自身的辨证论治能力欠缺,部分到临床工作后逐渐被西化,甚至是习惯用西医思维代替中医思维进行诊疗,医药方面临床实践能力和感悟能力较低[6]。目前中医药文化人才的培养措施效果不佳,即各地区、单位中医文化学科建设参差不齐,甚至尚未建设“中医文化学科”,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尚未建立。目前“中医药文化行业”处于一个初步发展阶段, 但却存在巨大的潜力和需求,对于中医文化人才的培养对于中医文化产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软科大学排行,四川省内成都中医药大学排行全国中医药大学上榜并位列第7,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潜力,但与中医药强省仍然还有很大差距。

四川省丰富的中医药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充份的挖掘,中医药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域特色尚未得到有效地结合和发展,缺乏各种形式多样的实物或虚拟的中医药文化产品及衍生产品的创作,未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中医药文化所形成的产业链,缺少文化软实力和文化硬实力这“双翼”来引领和发扬四川中医药文化事业的发展。尽管四川省拥有着丰富的中医药文化资源,但是这些资源仍然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开发。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渊源。然而,当前的中医药文化发展仍然相对滞后,缺乏多种形式的实物或虚拟的中医药文化产品及衍生产品的创作。这导致四川省尚未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医药文化链,缺乏文化软实力和文化硬实力的"双翼"来引领和发扬四川中医药文化事业的发展。

为了推动四川中医药文化事业的发展,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应该加强中医药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合,发掘历史文献、名医方剂、中药材资源等文化遗产,构建完整的中医药文化数据库和资源库[7]。其次,应该加强中医药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鼓励创新和研发,推广中医药文化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应用。此外,还应该加强中医药文化的培育和发展,扶持中医药文化企业,促进中医药文化链的形成和发展。最后,应该加强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广中医药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和应用,增强四川省在中医药文化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为四川中医药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加快四川省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步伐,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三、四川中医药文化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机制分析

政策引导与投资保障机制

政策引导和投资保障是推动四川中医药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府应制定出台有利于中医药文化发展的相关政策和规划,加大对中医药文化的扶持力度,为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同时,要加大对中医药文化的投资力度,支持企业的研发创新和技术创新,鼓励中医药文化的跨界合作,为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提供充足的投资保障。在政策引导和投资保障的基础上,推动四川中医药文化的快速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同时,还需要建立起健全的产业链投资机制,包括对中药材生产、中药材加工、中成药生产、中药饮片生产等各个环节的资金支持和风险投资机制,为中医药文化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资金保障。此外,政府还应该积极引导社会资本的投入,鼓励企业与投资机构合作,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

为了促进中医药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还应该加强产学研用一体化机制的建设。政府应该加大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支持,鼓励其开展中医药文化相关的研究和技术创新,推动科研成果向产业转化[8]。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合作机制,促进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应用,提高中医药文化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最后还应该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有助于激发企业的创新热情和积极性,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促进中医药文化的健康发展。

区域经济与医疗卫生协同发展机制

四川中医药文化的发展需要与区域经济和医疗卫生紧密协同发展,构建协同发展机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要加强中医药文化的支持力度,促进中医药文化与当地文化、旅游、农业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形成中医药文化集群,实现产业链的融合。同时,要加强与医疗卫生领域的协作,推动中医药文化与医疗卫生体系深度融合,促进中医药文化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和推广,实现中西医结合、中医药与现代医学协同发展。为实现区域经济与医疗卫生与中医药文化的协同发展,可以建立相应的机制。一方面,可以建立区域中医药文化发展联席会议,由当地政府主管部门、中医药文化企业、相关行业协会、高等院校等共同组成,加强沟通协调,制定中医药文化发展规划,推动中医药文化与区域经济和医疗卫生协同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推动医疗卫生与中医药文化的深度融合,建立中西医结合诊疗机构、中药材种植基地和中药材加工企业与医院合作等形式,加强中医药文化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和推广,实现中医药文化与医疗卫生的互动共生。同时,可以加强对区域中医药文化的宣传推广,提高中医药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区域经济和医疗卫生领域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撑和保障。

人才培养目标共建机制

充分利用四川中医药人才强省战略和《“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规划中表明对中医药产业的改革创新和全面推动中医药的振兴和发展,需要完善中药材生产规模化种植和中药材加工行业人才发展科学规划,强化分类指导。中医药文化需要靠中医药人才吸收和传输营养,要增强中药文化产业链体系各部门专业人才培养,提高各环节各层级人员就业素质。进一步增强与高层次、国际化中医药文化专业知识技能人才的合作,打造一支特色鲜明、素质优良的中医药产业经济发展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增强职业技能培训发展[9]

同时,要建立政策与人才培养目标共建机制,落实中医药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机衔接。制定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规划的联动机制,对中医药文化发展的政策和人才培养的政策进行有效整合,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针对中医药文化的特点和发展需求,建立中医药文化发展与人才培养联合培养模式,通过产业实践和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培养适应中医药文化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此外,要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加强中医药文化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合作,建立中医药文化科技创新平台,培育中医药文化创新人才,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建立终身职业发展体系,吸引和留住中医药文化人才,不断提升中医药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水平。为了推动政策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共建,可以建立中医药人才与政策制定者的沟通平台,以更好地了解产业需求和政策支持,进而实现双方共同发展。同时,还可以通过设立中医药文化专业人才奖项、资助中医药专业学生等方式,激发人才创新潜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中医药人才。此外,还可以加强中医药人才交流合作,推进行业内专业技能的交流与共享,进一步提高整个中医药产业的专业化水平。

总之,政策与人才培养目标共建机制是推进中医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和协作。只有通过政策和人才培养的有效共建,才能够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文化的整体竞争力和发展水平,实现中医药文化的全面振兴。

四、对策建议

推进产学研跨区域融合发展

近年来,企业的产学研的合作意图正在逐年增大,秉持着创新是推动发展的第一要素为原则,应当以企业为核心,密切结合市场需求、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四川省四所本科医类大学应更加重视与企业合作研发和创新,提高中医学生的专业理论与实际操作结合能力,各大医类大学医学资源共享整合利用,共同培养中医文化人才,加速中医药文化升级和发展。为了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政府应该加大力度,制定专项指导规划,建立全链条、网络化、开放式的协同创新联盟,并在规划框架下,与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协商签约,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以推动跨区域的协同创新。基于已有的大学科技园、高技术产业园区和产业孵化基地,我们应该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建立研发成果转化中心,特别是要重视跨区域的医学类大学的研发成果转化。

(二)全面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保障

乡村振兴,是推进中华民族复兴的一个主要任务。而中医药产业在该项任务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此背景下,政府部门也通过组建国家中医药文化传播服务项目领导小组,负责承担统筹规划、课题审核,决策相关重要工作任务。各地政府和单位必须从坚持中国文化自信的理论高度,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将中医药文化继承发展工作摆上重大日程,要形成全面绩效评估制度,建立各方联动机制,整合各种资源,充分调动多种能力,从而保证中医药文化继承发展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其次,四川地区人民政府还要做好对中医药文化继承发展工作有关政策扶持措施的调研制定和落实,并实现统筹安排的财政资金渠道,进一步健全投资保障机制。再者,可以通过鼓励地方政府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实施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等政策保障,进一步将四川中医药特色和旅游资源优势相融合,从而形成四川中医药资源市场环境,并促进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12]

(三)提高中医药产品质量,提升四川中药品牌

品牌化经营,是中国中医药向国际传播的战略之本。中医药文化在其本身的优势上具有相当的特色,但也面临部分困难,从品牌设计入手才能给中医药文化注入更多的价值。为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做出正确的品牌设计定位,是对其推广的有效手段。[17]也就是说,如果需要判断一款产品在广大消费者群体心中认可的程度、好感度,就必须首先确定其商品的市场定位。而树立优秀中医药产品形象的最基本前提就是提高中医药商品的品质。首先,可通过建立中医药产品提纯复壮和良繁基地,从而提高了中医药种子苗木的良种繁殖水平。同时,也可以基于此推广生态栽培方法,从而确保了中医药材性能稳定与品质安全。另外,在进行中医药技术创新研发和重大科技集成及应用的示范过程中,积极推动川产道地中医药产品全产业链技术标准化和质量标准的示范工作,同时完善全程跟踪管理与运行机制和更有效的社会保障机制。再次,可以通过积极地进行标准化产业基地建设,以便于更好完善产业布局。具体表现为可以加强对园区的发展,进而建立川药行业发展的样板园。在强化技术标准的指导下,以此提高行业的发展效率。“互联网+”成为一个全新的发展形式,依托其技术资源优势,以协同创新发展为主要手段,能够为中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兴产品。通过扶持龙头企业的壮大,提高了川药产业化运营管理水平。这样,才能通过借助龙头企业推动“互联网+中药材”和道地医药交易新业态、新方式建设,从而带动龙头企业的终端市场服务平台功能的进一步完善,以行业为引导推进中医药行业建设。

参考文献:

[1]敬国东,刘晓莉.基于“互联网+”的中医药文化传承保护理论研究与平台设计[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9,31(21):90-92.

[2]陈相新.我国高等中医药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与思考[J].医学与社会,2012,25(07):84-86.

[3]欧阳蓉,欧阳斌,符太胜.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的价值意蕴、实施困境及突破路径[J].教育评论,2022(07):134-138.

[4]陈天航.川渝携手共推两地中医药一体化发展[J].当代县域经济,2020(07):84.

[5]龙云安,袁静,廖晓宇.自贸试验区与中医药产业协同发展研究——以四川为例[J].投资与合作,2020(12):23-24.

[6]张梦雪.四川五部门联合发文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播[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1,29(20):79.

[7]蒋明睿,王甜,王梦霏,万素军,陆丹丹.中医药文化历久弥新 守正创新任重道远[N]. 新华日报,2022-07-13(012).

[8]朱雪晴,石香云,李绍文,郝会欣.乡村振兴视角下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现状与解决路径探析——以河北省安国市为例[J].科技资讯,2022,20(08):238-240.

基金项目:四川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中医药文化协同发展研究中心项目“四川中医药文化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22XT74)

作者简介:陈国庆(1993-),男,安徽和县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