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丽江市宁蒗县“1.02”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综合防治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03
/ 2

关于丽江市宁蒗县“1.02”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综合防治的研究

阮开陆      ,姜跃斌

云南地质工程第二勘察院有限公司   云南大理 671000

摘要:地震是诱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采用资料收集、地面调查、综合遥感、无人机航测、分析评价等勘查手段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丽江市宁蒗县“1.02”地震诱发次生地质灾害的分析研究,评估研究区内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及危险性,因地制宜的提出防治措施,供在进行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排查工作时参考。

关键词: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综合防治;研究

引言

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地震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研究地震诱发的次生地质灾害对于震后救援及灾后重建具有重要意义[3]。为了研究地震诱发的次生地质灾害,需要收集地震影响区内的地震烈度图、已有隐患点台账、地质环境条件等资料,这些资料不仅包含了研究区内已有的地质灾害情况,还包含了区域内潜在的次生地质灾害。同时,随着遥感技术和无人机技术的发展,在野外调查和数据收集过程中应用无人机航测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相结合的方法可以高效地获取高质量的研究区内点云数据,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减少了野外调查工作量。

一、地震灾害基本情况

2022年01月02日15时02分,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宁蒗县)发生5.5级地震,震中位于永宁镇温泉村委会中瓦都村(震中:北纬27.79°,东经100.65°,震源深度10公里)。地震最高烈度为Ⅶ度,地震造成丽江市宁蒗县永宁镇、拉伯乡、翠玉乡、红桥镇,玉龙县奉科镇、宝山乡和四川省盐源县泸沽湖镇、木里县依吉乡、俄亚乡、屋脚乡10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据初步统计,直接造成经济损失12.2亿元[1]

地震次生地震灾害排查情况

(1)目的任务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执政理念,切实做好次生地质灾害防范工作,按照“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原则,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系统地质勘查队伍在地质灾害调查、评估方面的工作经验与技术专长,开展宁蒗县“1·02”地震灾区次生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核查工作,现场判定、核实隐患险情,分析判断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危险性和风险性,提出应对措施与建议,强化转移避让,开展地质灾害防灾避险知识宣传培训,进一步完善宁蒗县“1·02”地震灾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为地方政府完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落实监测预警和防灾避险措施及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尽全力避免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2)工作部署

本次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核查工作范围覆盖地震烈度Ⅵ度及以上区域,宁蒗县涉及4个乡镇(图1、表1),按照《工作方案》确定的工作范围,Ⅶ度及以上烈度区按照“地毯式覆盖"的原则,由3家地质灾害防治资质单位以乡镇为任务区、以行政村为工作单元,逐村开展排查核查;Ⅵ度区实行综合遥感调查、原有地质灾害隐患点、村小组报灾(险)情,地质灾害防治资质单位现场复核。重点对陡坡(崖)下、沟口附近的居民点、城镇区域、学校、医院、村庄、集市、厂矿、旅游区、在建工程临时营地等人口集聚区;以及水利水电工程、重大工程建设区、交通干线、河流两岸等边坡、岸坡易失稳断道、堵河,形成区域性重大负面影响的区域进行逐一排查。各排查单位完成野外排查核查工作后,及时整理、编写排查专报及宁蒗县“1·02”震后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核查报告。

图1 云南省宁蒗县5.5级地震烈度图

1  宁蒗县“1·02”地震Ⅵ度以上排查工作区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值列表

乡(镇)

峰值加速度g

反应谱特征周期值∕s

基本烈度

永宁镇

0.15

0.45

Ⅶ度

拉伯乡

0.15

0.45

Ⅵ度

翠玉乡

0.20

0.45

Ⅵ度

红桥

0.20

0.45

Ⅵ度

(3)工作完成情况

排查工作覆盖宁蒗县4个乡镇和玉龙县2个乡镇,其中Ⅶ度区63平方公里,主要涉及永宁镇;Ⅵ度区1178平方公里,主要涉及宁蒗县永宁镇、拉伯乡、翠玉乡、红桥乡4个乡以及玉龙县奉科镇、宝山乡2个乡镇。共排查15个村委会128个村小组,其中地质灾害隐患点55处(滑坡34处,崩塌5处,泥石流16条),原有地质灾害隐患点54处,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1处,为小型崩塌隐患点。其他调查点144处(重点排查了学校10所,水库1个,污水厂1处、村小组128个、临时安置点4个)。

、次生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宁蒗县“1·02”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主要受地震、地形地貌、岩性、构造、降水等因素的影响综合分述如下:

(1)地震

宁蒗县地震基本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20g,所属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永宁镇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5g,地震反应谱特征周期0.45s。在地震水平作用力的影响下,易引起岩体稳定性降低及诱发失稳。同时,由于永宁镇“1.02”地震影响,促进了区内岩体裂隙的切割贯通,造成岩体松动局部脱落,加剧了原有危岩的发展并形成了新的危岩,从而诱发滑坡和崩塌。

(2)地形地貌

永宁镇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中段,总体地貌呈“盆状形”分布,总体属侵蚀堆积类型中的山间盆地地貌。由于地层岩性的差异以及地质构造等多方面的因素,造就了区内地貌类型的多样性,研究区内微地貌主要有陡崖、陡坡、缓坡、沟谷等,复杂的地貌组合成为区内地质灾害发育主要原因之一。

(3)地层岩性

区内岩性主要以灰岩、砂砾岩、泥岩、玄武岩为主,抗风化能力较弱,风化层较厚,受地质构造、节理、卸荷裂隙及岩层产状影响,岩体较为破碎,破碎岩体易沿软弱结构面滑移,从而形成崩塌和滑坡。

(4)地质构造

研究区属杨子准地台盐源丽江台缘坳陷带永宁-奉科营盘台凹三级构造单元范畴,处于分区北侧边缘地带。其主要特征,沿大断裂边缘地区,构造复杂,岩层产生不同程度的变质。华力西晚期大面积火山喷发,中、新生代岩浆侵入也很频繁。构造线以南北向为主,其次是北东和北西向,东西向断断续续可见一些形迹。在中部形成一些开阔的向斜,明显表现为台缘地区沉积特征。各断层带、褶皱因受不同程度的构造复合而呈现出多期活动性,逆冲性质明显,伴生节理裂隙发育,对全区的地形地貌、水系分布、构造演化、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和地质灾害发育等均起着控制作用[2]

(5)降雨

永宁镇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其特点是降雨充沛,日照充足,干湿分明,气温带分属斜坡温暖带。多年平均气温10℃,年平均降水量960毫米,降雨集中在每年6~10月,无霜期年平均240天。降雨是形成和影响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最活跃因素,而且强雨量的多少与地质灾害活动强度,频度变化呈正相关。

四、防治建议

建议将需要搬迁的农户纳入到地震后的恢复和重建中,由政府进行统一的计划和安排。对于那些分散的农户,可以自己选择地点,也可以由政府来进行整体的安排。可以采取属地管理的方式,由各乡镇政府负责统筹安排。在进行搬迁安置点的规划和建设前,应按要求进行场地工程勘察和地灾危险性评估,根据勘察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合理采取各项防护措施。

对危害公共安全、危害程度大、危险性高、搬迁难度大、不宜搬迁或无法搬迁,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重大损失及易于治理或工程治理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依据轻重缓急,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实施治理工程。治理的重点地区是人口密集区、风景名胜区、城镇建成区、学校、医院和行政村驻地等。

对威胁人数较多,变形迹象明显,短期内搬迁不了也工程治理不了的地质灾害,建议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

五、结论

在对地震诱发的次生地质灾害排查和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根据灾区的资源、环境、社会和经济条件,地质灾害防治主要以对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居民点特别是对生态环境恶化的贫困山区的居民点实行搬迁,实现避灾和改善生态环境相结合。对危害程度高、威胁人员多、潜在经济损失大且具备实施条件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工程治理。对避让搬迁和工程治理难度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群测群防或普适型监测预警。

参考文献:

[1]阮开陆,姜跃斌.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1.02”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核查报告[R].云南地质工程第二勘察院有限公司 2022年1月.

[2]姜跃斌.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R].云南地质工程第二勘察院有限公司 宁蒗彝族自治县自然资源局,2021年9月.

[3]陆松林.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浅析[J].城市与减灾,2019(01):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