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网络弹幕流行语形成动因与变异-以“破防”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03
/ 2

再谈网络弹幕流行语形成动因与变异-以“破防”为例

蔡春宇

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新媒体交互传播的大背景下,跨时空维度交流更加便捷,网络流行语、新词语也大量繁衍并得到广泛传播。弹幕语成为当前网络流行语的新生主力军,一度成为影响新时代下社会群体的主流词语来源,新浪微博科技曾宣布“破防了”在B站弹幕总量破100亿,成为年度使用频率最高的弹幕流行语之一。本文主要分析网络弹幕流行语变异表现形式、网络弹幕流行语形成的动因机制、并从语言学的角度深入辨析弹幕流行语“破防”的语用特点

关键词:网络弹幕流行语;破防;动因与变异;语用特点

鲁科颖、杨文全(2005)指出流行语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社会人群内被人们普遍使用的话语形式,一般为口语,有一定的方言性,是一定时期内政治、经济、文化、习俗及人们心理活动等因素的综合产物。网络流行语与传统语言有别,它解除了现实交际的条条框框的束缚限制,其造词方式新颖,能够适应多种语用环境,并采用灵活简单、富有时代时尚创新的语义,使语言表达更具多样性、语体风格更生动、诙谐幽默,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词汇系统,而且满足人们表达情感诉求和寻求共同话题的需要。

1.网络弹幕流行语的变异形式

在网络弹幕流行语的变异形式上,杨鸿雁(2018)曾指出在词汇方面上,出现了较多的新创词、借词、旧词赋新意等;在语法方面上,主要表现为违反句法常规、句子结构简化以及中英混杂的语法现象;在语音方面上,流行语使用叠音和谐音等;符号方面则体现在灵活地将词汇意义数字化、字母化、并使用含义丰富的表情符号和标点符号。如“内卷”一词,旧词赋新意,“内卷”原型语义本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更高级模式的现象。后因互联网上的几张图片刷屏:有人骑在自行车上看书,有人边骑车边用电脑,有人床上铺满了一摞摞书......“边骑车边用电脑”的同学被称为“卷王”登上热搜。“内卷”流行开来,高校学生用它指非理性内部竞争;“爷青回”一词,是“爷的青春又回来了”的违反常规句子结构的简化,意为看到了以前熟悉的事物,我的青春回来了;“U1S1”一词,灵活地将数字和字母符号搭配使用,意为有一说一,实话实说,字母与数字的谐音缩写,大多出现在网友的评论中,加上U1S1可使得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同类的网络弹幕流行语还有“觉醒年代、YYDS、双减、破防、元宇宙、绝绝子、躺平、伤害性不高,侮辱性极强”等。

2.“破防”的语用特点

通过考察新浪微博科技的语料可大致得出,“破防”一词,在大多数语料当中主要作为动词,但仍有少部分做名词和形容词。

(一)“破防”用作动词

从语法角度看,动词“破防”常与句末助词“了”进行搭配使用,可作句中谓语,如“为了守住最后一道防线,不惜牺牲自己,他不只是一位伟大的父亲,还是人民的英雄,观众看到彻底破防了”。也可单独成句,如“这是留给你孩子的遗物么,破防了,家人们。”当作句中谓语动词时,可受程度副词修饰,但其前常出现程度副词“太、很”,而当在复句中单独成句时,“破防了”常位于句首,偶尔出现在句中,极少情况会出现在句末,且单独成句时,往往后面紧随着网络用语“家人们”。

从语义角度看,破防本义为在游戏中突破了对方的防御,使对方失去防御力,后引申为指因遇到一些事情或看到一些信息后情感上受到很大冲击,内心深处被触动,心理防线被突破,通过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对该词的释义,可以大致推断出“破防”具有【+事件】、【+触动】、【+突破】的语义特征,如今的网络语言环境给“破防”赋予了新的意义,任何事情都可以使人“破防”,如愤怒、悲伤、尴尬甚至快乐等。语义指向范围得以扩展,但这种新的用法并没有游离出原有意义,仍具有心理防线被突破之意。

(二)“破防”用作名词和形容词

下面来谈谈少部分“破防”用作名词和形容词时的语法特点。用作形容词的“破防”与用作动词的“破防”一样,也常与句末助词“了”进行搭配使用并同时前面常出现方言动词“整”,构成“整破防了”在句中作结果补语,如“被蜘蛛滤镜整破防了”。这种用法句子中往往使用介词“被”表示被动的语义,但语义色彩并没有贬义遭受的意思,反而具有羡慕、赞扬、震撼的褒义的语义色彩。“整破防了”所指的对象延伸度极高,可以指向具体的人,如“四战冬热爱,22根钢钉铸就的坚韧,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被贾宗洋整破防了” 也可以指向具体的动作,如“所谓离别前的漠视都只是不舍的伪装,被离开家整破防了”还可以指向具体的事物,如“被作业整破防了”。用作名词的“破防”在所调查的语料中出现的次数较少,以下举几例具有鲜明特性的范例。如“成年人的破防是童言无忌”再如“有一点点破防”“宝子们上一次破防是啥时候”。

3.网络弹幕流行语形成的动因和机制

(一)网络语境经济衍生  

在网络跨时空交流的便捷下,人们往往通过借助互联网的优势,高效、有针对性地传递信息并进行感情交流,网络弹幕流行语不同于传统语言,它摆脱了传统的语法束缚,解除了条条框框的限制,在网络平台畅所欲言,对词汇高度包容的环境下,词语可以任意的搭配组合或创造新的词语,这些新生的、生动有趣的词汇满足了网民表达内心喜怒哀乐的需求,并极容易能与屏幕对面的信息接收与解码者迅速达成情感上的共鸣。词汇在向外辐射过程中,语义不断扩张且不断演变、衍生出新的义项,而在波形的向外辐射的过程中,网络弹幕流行语又可和其他正在传播的流行语有选择地、重新组合,达到“异变”,继续广而扩散,结果便是一批批符合即时交际需要的新生流行语蓬勃发展。此外,由于网民猎奇和从众的心理,这种心理尤其在青年群体极为突出,年轻的社会群体喜欢标新立意、追求个性、展现自我,且青年社会群体的自我意识较强,常活跃于各大主流媒体的网络平台,因此各种令人应接不暇的博人眼球的弹幕流行语如雨后春笋般生根发芽,这也正是年轻网络群体猎奇心理的映射。在这个不用就“out”的从众心理的驱动下,流行语像病毒一样不断扩散,这些流行语形式上新颖、表义上充满趣味性,借助视图结合的多模态的传播方式更容易被网民接受和认可,满足网络交际的需求。

)认知机制的作用

网络弹幕流行语形成的认知机制有两种:隐喻和转喻。隐喻包括语音隐喻、语义隐喻和语法隐喻等,即充分利用事物的相似性进行语言创造和理解的认知方式。众多网路谐音词经过人们的联想类推,并在传播过程中进行筛选,最终在特定的语境中创造出来,实现了语音转喻。部分网络流行语在通过语音转喻形成的同时,又杂糅并融合进语义转喻和语法转喻,以这种方式形成的网络弹幕流行语表义更直观立体、幽默风趣、凸显个性。除了隐喻之外,网友们仍可通过转喻的认知方式,利用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创造出许多与流行语关联的变异形式。如“饭圈”“鞋圈”“汉服文化圈”“jk制服圈”“lolita圈”,再如“鸡娃”“牛蛙”“青娃”“小蝌蚪”,此外还有各种文学,如“废话文学”“发疯文学”“凡尔赛文学”等,可见转喻和隐喻两种认知方式对流行语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新媒体应用的快速发展,对语言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批批更新迭代的流行语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可以直观反映一定社会时期的动态舆论变化的信号源。应从语言学的角度深入浅出,探究蓬勃而生的新词语背后的形成动因和机制,多维度、多方位、宽领域去挖掘。充分认识到流行语的语言学价值,规范其变异形式,为社会大众服务,共同构建合理有序的语言生态文明机制。

参考文献

[1] 李丽容. 从语言学角度浅析网络流行语[J]. 大众文艺. 2021(16).

[2] 李尚悦. 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网络流行语的探析——以近五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为例[J]. 散文百家(理论). 2021(09).

[3] 刘文良. 网络流行语语言变异现象的社会语言学解析[J]. 汉字文化. 20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