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根、体、力、器”——论文化自信五重维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03
/ 2

“魂、根、体、力、器”——论文化自信五重维度

王士昌

蓬莱党校

摘  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以中国特色文化体系为“体”,以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力”,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器”,从五重维度全面深刻理解文化自信的丰富内涵,坚定文化自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关键字: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的重要场合指出、强调和论述文化自信,来传达自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思想价值观念和价值体系的尊崇与认同。从2014年2月指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的自信”,到2016年6月指出“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再到2016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的讲话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提出“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正式将“文化自信”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体系。至此,经过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的检验,“文化自信”成为其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找到了理论依据和意义建构,拉开了文化强国建设的新帷幕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站在新的历史结点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定文化自信。

(一)自信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之魂魄,实现价值认同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更是文化自信中的“自信之魂”。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核心提炼,其二十四个字的表述,三个层面的凝练,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处于文化灵魂之地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培育,关键是要“接地气”,反对“假大空”。要让“自信之魂”真正地入脑入心。通过对价值观全方位的宣传和普及,把家国情感、社会责任和人民言行紧密联系起来,同时在培育过程中还可以补充部分家庭传统伦理道德,例如孝悌、感恩等,以完善价值观内容,以求文化归属,实现价值认同,为文化自信提供强大广泛的正能量。

(二)自信之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命脉,实现文化复兴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固元根脉,是文化自信的潺潺活水。实现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命脉不能断也不可断。然而近代以来,中华传统文化不断受到来自外部和内部的挑战,“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批判,“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全盘西化”“弃黄崇蓝”的思潮冲击等。当今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上更是各种论调、思潮泛滥,人们接触不同文化和思想的路径方式更加多变,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下该如何发展,成为制约其复兴的关键形成挑战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上要吸取其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形式上要使民族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融合,路径上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理论研究、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以及进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国民教育等,并充分发挥现代传媒的作用特别是挖掘“微时代”自媒体的作用,微信、抖音、快手、微博等,都可以对优秀传统文化起到引导作用,大力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功用,以期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认同并自觉地践行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善于扬弃,不断创新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三)自信之体:中国特色文化体系为系统骨干,实现文化协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在实践中不断生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组成我国文化系统的体系骨干。包含中华自身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因此,对于“自信之体”不能搞文化的条块分割,而要实现不同文化类型的协同共进,共同合文化体系之力,扬文化自信之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自信的培育,应该把握以下几方面:首先辩证地认识历史文化,也就是首先做到文化自觉,知道自身文化的来龙去脉,加强文化自我认同,依托历史唯物主义,进一步升华文化自信;其次把握时代潮流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认清我国目前虽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人类社会必定会实现共产主义,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最后就是在新时代背景下,要继承并且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创新精神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找到链接当下时代的路径

(四)自信之力:国家文化软实力为核心竞争力,实现有效提升

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自信,是文化自信的重要部分,不同国家间的竞争,除了军事、经济等硬实力,文化软实力也逐渐成竞争的核心内容。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文化软实力可以表现在音乐、小品、故事、电影、戏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上,还可以表现在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等各种文化内容上,通过不同形式来宣传、普及各种类型的文化内容。

文化软实力是工具,其承载内容的好坏,需要仔细甄别。因此,用文化软实力表现文化自信,必须赋予以正确方向,才能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培育文化软实力,要“形于中发于外”,要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带动文化发展;繁荣文化事业,支持文化产业;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互动关系,稳步提升,以文化软实力之自信呼应文化自信。

(五)自信之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后盾,实现权利保障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以规则、程序之治代替人治、权治,以制度来“猛药去疴”,以制度来保障实现文化自信。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为它是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过去和现在一直生长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之中,未来要继续茁壮成长,也必须深深扎根于中国的社会土壤。”而中国的社会土壤,就是中国的文化。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有着天然的联系。

培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其内涵有三:一是公平化,社会主义制度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为宗旨,文化属于公共物品,理应得到制度的保障,给人民以安全感;二是协作化,推进文化包容性,求同存异,追求费孝通先生提倡的“美美与共”,实现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自觉与自信;三是科学化,推进国家文化智库建设,通过顶层设计,提高制度的科学化和专业化水平。完善的文化制度建设,是对社会主义制度之器的自信,更是对文化之自信。

作者简介:

王士昌,中共烟台市蓬莱区委党校教务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