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内儿科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与合理用药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04
/ 2

我院内儿科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与合理用药探讨

陈展初

广东省韶关市翁源县妇幼保健院药剂科   广东韶关   512600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我院内儿科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探讨合理用药措施。方法:遴选时间为2021年1月份至2022年1月份,本次共收集152份我院内儿科药品不良反应报告,通过总结报告内涉及信息,制定合理用药干预措施。结果:<1岁时药品不良反应高发人群;累及皮肤是药品不良反应的主要表现;静脉给药是药品不良反应主要给药途径;抗生素是药品不良反应最多的药物类型。结论:儿科药品不良反应不仅影响治疗效果,且威胁其健康生命。为此在用药中应该加强儿科药品应用监管力度,确保用药安全。

【关键词】儿科;药品;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所谓药品不良反应是指遵循医嘱,按时、按量应用合格的药品后,发生与治疗无关,且不利于身体健康的反应[1]。儿童属于特殊人群,伴随着大众对药品不良反应认知度的提升,儿童用药安全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儿童体表面积小,生理较为特殊,是药品不良反应高发人群,据相关研究指出[2],儿童不良反应发生数据是成年人的2倍之多,新生儿该数据高达4倍,每年都会有儿童因不良用药发生死亡,基于以上严峻的背景,为提升儿童用药安全,本次研究特总结我院内儿科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共计152份,分析其内容,探讨合理用药措施,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52份我院内儿科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涉及男性患儿为73例,女性患儿为79例,年龄在0.5至12岁区间(6.2±1.4)岁。涉及疾病种类:肺炎36份,支气管炎27份,上呼吸道感染42份,急性扁桃体炎34份,其他感染13例。

1.2方法

对收集的152份报告中患儿的详细信息进行分析,包括:①不同年龄分布情况;②不良反应表现;③给药途径;④应用药物类型。

2结果

2.1不同年龄分布情况

<1岁占比最高为37.5%,其次为1岁至3岁25.0%,3.1岁至6岁17.76%,6.1岁至9岁12.5%,>9岁最少为7.24%,详细数据分布见表1.

表1不同年龄儿童不良反应分布情况(份,%)

年龄范围

例数

占比

<1岁

57

37.5

1岁至3岁

38

25.0

3.1岁至6岁

27

17.76

6.1岁至9岁

19

12.5

>9岁

11

7.24

2.2药品不良反应表现

累及皮肤占比最高为67.11%,其次为肝功能和消化系统均为12.5%,神经系统5.92%,心血管系统为1.97%,详细分布情况见表2.

表2药品不良反应表现累及器官分布(份,%)

累及器官

表现

例数

占比

皮肤

瘙痒、红肿、皮疹、红斑等

102

67.11

肝功能

肝功能异常

19

12.5

消化系统

腹泻、呕吐、恶心

19

12.5

神经系统

嗜睡、头晕、头痛

9

5.92

心血管系统

心慌、心动过速、血压水平降低

3

1.97

2.3给药途径

静脉给药占比最高为63.16%,其次为肌内注射为26.97%,口服用药为9.87%,详细分布数据见表3.

表3给药途径不良反应分布情况(份,%)

给药途径种类

数量

占比

静脉给药

96

63.16

肌内注射

41

26.97

口服用药

15

9.87

2.4药品类型

抗生素类药品占比最高为70.39%,其次为止泻类9.87%,止咳类7.24%,消化类3.95%,生物制品8.55%,详细数据分布情况见表4.

表4不同药品类型不良反应分布情况(份,%)

药品类型

数量

占比

抗生素类

107

70.39

止泻类

15

9.87

止咳类

11

7.24

消化类

6

3.95

生物制品

13

8.55

3讨论

为儿童开展治疗中,治疗效果与药品不良反应、临床合理用药情况密切相关,而不合理用药情况极为普遍,相关研究指出[3],我国儿科不合理用药情况非常严峻,因不合理用药引发患儿发生不良反应的数据高达12%至33%,其中听力残疾中70%因卡那霉素中毒、链霉素中毒有关,30万耳聋患儿因不合理应用抗生素有关,充分证明不合理用药会对接受诊疗患儿的健康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

从本次收集的152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来看,累及皮肤占比最高为67.11%,提示:儿科药品不良反应中皮肤不良反应是最常见的表现,且极易被发现,该种情况通过应用抗过敏药物或者停药,患儿基本能够恢复症状,而其他类型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为此在患儿入院开展治疗前,应充分了解患儿的家族疾病史、过敏史、用药史等,以此来为临床选择用药方案提供参考,提升用药安全;通过对分析报告,发现<1岁的儿童是不良反应高发人群,占比高达37.5%,这种情况与患儿年龄越小,机体免疫力越低,各项机能发育更不完全有关,且年龄越小自身对药物的排泄能力越低、对药物毒性的分解能力越低,故发生药品不良反应风险概率更高。为此,在为该年龄段儿童用药,主治医生应根据患儿的年龄特点,充分了解药物机制,在用药中严格按照体质量/体表面积法开具处方,同时密切监测其体征变化情况,提升用药安全;从给药途径数据来看,静脉注射发生药品不良反应数据最高为63.16%,与药物直接进入血液,患儿会受到药品的微粒情况、渗透压、pH值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引发不良反应

[4]。为此,在为患儿实施静脉滴注中,应严格控制药物的浓度、药品滴注速度等。同时为患儿选择给药方式时,应遵循: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原则;抗生素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数据最高为70.39%,为此在应用抗生素中要明确抗生素使用指征,在应用前应开展血常规检查,保障应用时有明确的检查证据。此外,在抗生素应用中应遵循尽可能不用的原则,应用中应严格控制应用剂量,预防耐药性;此外在服用抗生素期间,禁止滥用其他药物,预防药物反应。在诊疗工作中严格遵循药品管理制度规范用药。加强对处方的监管力度。

综上所述,儿科药品不良反应不仅影响治疗效果,且威胁其健康生命。为此在用药中应该加强儿科药品应用监管力度,确保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蒋莹莹.基于儿科基层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合理用药分析[C]//.2020年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学术大会论文汇编.[出版者不详],2020:48.
[2]谢冰.儿科药品的不良反应分析及其临床合理用药[J].当代医学,2019,25(36):140-142.
[3]李忻,崔海珍,关丽英.我院2017年儿科住院患儿用药情况及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8,15(06):352-355.
[4]黄建华.儿科药品的不良反应分析及其临床合理用药[J].中外医疗,2017,36(33):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