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重症护理的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04
/ 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重症护理的效果观察

肖霞

如皋市中医院,江苏省如皋市226500

摘要: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重症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优质重症护理。统计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功能。结果:观察组患者各项心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优质重症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重症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一种较为危急的心血管疾病,多发于老年人,该疾病发展迅速,致死率极高,及时的治疗以及护理具有重要意义,否则可能会发展为心源性休克[1]。除了常规的临床护理,外在患者的生活心理方面给予良好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提升治疗效果,全面改善患者临床症状[2]。本次就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重症护理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组间患者资料比较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对比患者一般资料

组别

例数

性别[n(%)]

年龄

±s,岁)

男性

女性

研究组

25

13(52.00)

12(48.00)

64.58±6.73

对照组

25

14(56.00)

11(44.00)

63.61±6.43

χ2

0.36

0.737

P

0.548

0.463

纳入标准:(1)经临床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2)经过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入组前签订同意书。(3)实验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1)患有严重精神类疾病的患者;(2)妊娠期及哺乳期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展开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优质重症护理:(1)心理护理。心理状态会对心脏疾病患者的症状产生较为关键的影响,如果患者过于紧张焦虑,会存在应激反应,不利于疾病的治疗[3]。所以,需要展开全面的心理护理,与患者进行详细的沟通,了解其心理状况,并实施针对性的疏导,展开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以及自我护理方法,以治疗效果较好的患者为例,帮助其树立治疗信心,安抚其不良情绪。指导患者采取注意力转移的方法,例如聆听音乐等,放松情绪。(2)用药护理。在进行用药时,应向患者讲解药物的使用方法,不良反应。患者为老年人,其记忆力普遍存在减退的情况,因此,将用药方法打印在纸上交给患者,避免其错误服药。同时告知其正确服药的意义、重要性,避免其私自停药、换药。(3)环境护理。保证温度、湿度适宜,定期开窗通风,在夜间设置窗帘等,帮助患者遮挡光线,禁止无关人员的出入,为其塑造一个较为良好的康复环境。(4)饮食护理。与患者家属以及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在保障健康的前提下,尽量满足患者的个人喜好,提高饮食依从性,确保丰富的维生素摄入,加强新鲜水果,蔬菜的食用量,提升机体的免疫力,有助于疾病的康复[4]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心功能指标。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结果由SPSS26.0统计学软件统计完成,若组间数据对比结果差异显著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心功能相关指标

表2  两组心功能相关指标(±s,分)

评价时间

观察组(n=25)

对照组(n=25)

t

P

NT-proBNP(pg/mL)

干预前

1937.31±67.26

1937.29±67.28

0.358

>0.05

干预后

1045.37±30.47

1522.34±42.14

-21.91

<0.05

CT-1(pg/mL)

干预前

314.54±25.34

314.95±25.47

-0.357

>0.05

干预后

164.28±10.75

215.64±16.24

-4.406

<0.05

sICAM-1(μg/mL)

干预前

227.34±20.15

226.94±19.24

0.282

>0.05

干预后

176.54±11.65

200.16±15.64

-3.287

<0.05

CO(L/min)

干预前

3.17±0.59

3.16±0.60

-0.038

>0.05

干预后

5.02±1.04

4.26±0.91

-4.442

<0.05

SV(mL)

干预前

43.25±6.39

43.26±6.40

-0.053

>0.05

干预后

59.23±10.26

50.24±7.64

-3.909

<0.05

LVEF(%)

干预前

36.49±4.72

36.51±4.69

-0.005

>0.05

干预后

64.86±7.40

50.07±5.21

-3.434

<0.05

E/A

干预前

0.71±0.23

0.75±0.24

0.36

>0.05

干预后

1.43±0.46

1.04±0.35

-24.507

<0.05

3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老龄化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状态。急性心肌梗死就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该疾病与患者的心理因素具有较为紧密的联系,该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患者的行为模式、应激反应、情绪关系紧密,因此,在进行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单纯的药物等医疗手段治疗效果并不理想,需要结合良好的护理工作,从患者的心理、环境方面入手,帮助其消除负面情绪,可以避免应激反应的产生

[5]。同时,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使其能够保证良好的自我护理行为,可以全面控制疾病的发展,改善患者心功能。

综上所述,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优质重症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值得在临床推广。

4参考文献

[1]惠望春,牟改变. 基于时机理论的家庭护理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对家属照顾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贵州医药,2020,44(10):1658-1660.

[2] 石红梅,石咏梅. 移情护理结合急救护理流程再造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效率及希望水平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20,39(18):3415-3418.

[3] 于乐洋,储红梅,张敏. 分级分区护理管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效果及心功能的影响[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0,15(10):1240-1242,1250.

[4] 李彩霞,杨林敏,黄安卉,等. 以时机理论为基础的家庭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社会功能及家属照顾能力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20,39(13):2481-2484.

[5] 赵文君,陶丹,薛小静. 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术后不良反应积分、QOL-35量表评分及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 现代医学,2020,48(10):1351-1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