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对急性中、重症脑梗死患者康复情况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04
/ 2

心理护理干预对急性中、重症脑梗死患者康复情况影响

郑梦娇

常德市第一中医医院呼吸内科   415000

【摘要】目的 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急性中、重症脑梗死患者康复情况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21年01月-2022年01月间92例急性中、重症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等量电脑随机分组法,分为参照组(行常规护理)和研究组(加以心理护理),各46例,比较应用效果。结果 护理前,两组SAS(焦虑)、SDS(抑郁)评分较高,护理后,研究组不良情绪评分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FMA(肢体功能)评分、ADL(日常活动能力)评分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以心理护理对急性中、重症脑梗死患者康复情况可起到积极影响,有利于改善负面情绪,促进康复,改善肢体功能,恢复日常生活,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脑梗死;心理护理;负面情绪;FMA评分;ADL评分

脑梗死即中风,系各种因素导致的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导致对应神经功能缺失,其基本病因包括脑血栓形成、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其中以脑血栓形成最为常见,约占60%。轻症脑梗死经积极治疗后预后良好,中重症患者预后较差,通常可留有偏瘫等后遗症,严重影响其生存质量,对患者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心理护理在脑梗死康复护理中必不可少。心理护理立足于患者生理状态,积极疏导,引导其正确正视自身疾病,保持信心,促进康复,基于此,本研究以本院患者为例,对心理疏导应用效果展开了重点论述,现表述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1年01月-2022年01月间92例急性中、重症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等量电脑随机分组法,分为参照组、研究组,各46例。其中参照组男性26例,女性20例;最小48岁,最大82岁,平均年龄为(67.50±2.12)岁。研究组男性27例,女性19例;最小49岁,最大83岁,平均年龄为(67.58±2.25)岁。基本资料无较大差异(P>0.05),符合比较标准。(1)诊断标准:符合《脑血管病诊断标准》[1]中有关急性中、重症脑梗死诊断标准。(2)纳入标准:知情实验内容,签署同意书。(3)排除标准:合并恶性肿瘤。

1.2方法

1.2.1参照组

本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予以心电监护,密切关注体征变化,控制血压、血脂、血糖,降低颅内压,开展并发症预防护理。

1.2.2研究组

本组患者加以心理护理:

(1)保持良好环境:周围环境是影响情绪主要因素,需要创造安静、舒适、安全、洁净的住院环境,护理人员应每日整理床铺,保持整洁,严格消毒,预防感染,将室内温度调节至人体适宜温度,并辅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提高住院期间舒适度,缓解紧张情绪。

(2)建立信任护患关系:保持良好护理服务态度,保持热情,采用恰当语气,积极与患者沟通,听取其主诉,了解病患心理状态,分析出现不良情绪的原因,制定个性化心理疏导方案。

(3)心理干预:针对焦虑患者,可向其介绍治疗方案、护理措施,对预后表示肯定,减轻其心理负担,针对悲观患者,可例举临床康复病例,分享康复经验,树立榜样作用,增强信心,积极面对,同时强调早期康复训练对促进功能恢复的积极作用,提高训练依从性,积极配合护理工作,保证康复锻炼效果。其次,开展家属心理干预,指导家属应如何正确与患者沟通,需在恰当时机表示鼓励,提供心理安慰,不可表现出过于担忧,避免加重患者心理负担。

1.3观察指标

1.3.1对比肢体功能、日常活动能力恢复情况:肢体功能采用FMA评分,包括上肢、下肢运动两大维度,共计50个条目,上肢、下肢总分分别为66分、34分,共计100分,分数越高代表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越好[2];日常活动能力采用ADL评分,共计10个条目,共计100分,其中20分及以下为完全依赖,25分-45分为重度依赖,50分-70分为中度依赖,75分-95分为轻度依赖,96分及以上为独立,可正常生活[3]

1.3.2对比消极情绪:分别采用SAS(焦虑)、SDS(抑郁)自评量表,其中SAS评分共计20个条目,69分以上表示焦虑严重,60-69分表示中度焦虑,50-69分表示轻度焦虑;SDS评分共计20个条目,其中72分以上表示抑郁严重,63-72分表示中度抑郁,53-62分表示轻度抑郁,评估护理前后心理状态[4]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采用方差同质性检验方法,变量资料以“t”计算用(±s)示。定性数据用x2核实,以(%)表达。各组数据服从方差相同的正态分布,P<0.05为有显著差异。

2  结果

2.1负性情绪评分组间比较

护理后,研究组SAS、SDS评分低于参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心理状态对比[n(±s),分]

组别

例数

SAS

SDS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参照组

46

57.27±1.18

46.50±1.21

56.20±2.10

45.04±2.18

研究组

46

57.28±1.12

36.25±1.20

56.21±2.12

35.21±2.10

t

/

0.042

40.794

0.023

22.026

P

/

0.967

0.000

0.982

0.000

2.2肢体功能、日常活动能力恢复情况组间比较

    研究组FMA评分、ADL评分均高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见表2。

表 2 FMA评分、ADL评分组间比较[n(±s),分]

组别

例数

FMA评分

ADL评分

研究组

46

74.21±3.47

73.20±2.40

参照组

46

71.80±3.36

70.81±2.20

t

/

3.384

4.979

P

/

0.001

0.000

3  讨论

脑梗死除基本病因外,其诱发因素较为复杂,可包括烟雾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年龄增长、糖尿病、不健康生活习惯等,发病后以意识障碍、感觉麻木、瘫痪、头痛等症状为主,产生巨大心理危害,因此需要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心理干预[5]

本次研究重点讨论了心理护理作用,并得出结论:第一,护理前,两组不良情绪评分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研究组SAS、SDS评分低于参照组,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心理护理可调节脑梗死患者负面情绪。积极心理状态对康复起到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创造舒适安静病房环境,可为患者提供良好外部环境,减少外界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积极沟通,热情接待,可增进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取得信任,提高护理配合度,加强心理疏导,帮助其克服心理恐惧,建立自信,树立积极健康生活心态,而卫娜娜在研究中[6]也得出相同结论,证明本次研究具有一定合理性。第二,研究组FMA评分、ADL评分均高于参照组,说明该护理方案的应用对促进脑梗死后身体功能康复有积极作用,加强早期康复训练健康教育,使其认识到康复锻炼重要性,激发积极性,促进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与常规护理相比,加以心理护理在脑梗死患者中应用效果更加突出,可调节负面情绪,促进康复,改善肢体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李静,刘晨,沈玮. 早期心理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J]. 心理月刊,2022,17(7):130-132.

[2]郑菲. 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心理护理的效果分析[J]. 心理月刊,2022,17(4):201-203.

[3]王美. 分级心理护理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手术患者睡眠质量及认知功能的影响[J]. 当代护士(中旬刊),2021,28(5):115-117.

[4]李瑞英,张巧巧. 分级心理护理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6(12):167-169+179.

[5]蓝旭,邹兰. 心理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细胞免疫的影响[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86):4-5.

[6]卫娜娜. 规范化护理干预联合心理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河南医学研究,2018,27(8):1525-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