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农业气象灾害,提高气象服务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06
/ 2

分析农业气象灾害,提高气象服务能力

章帆

湖北省咸宁市气象局

摘要:农业气象灾害是由于天气变化引起自然灾害而引发的农业灾害事故。农业气象灾害具有突发性、危害性和损失性,因此要积极防御农业气象灾害,妥善采取相关对策。我国农业生产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如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大量土地被闲置浪费,并且对环境的破坏也非常严重,这不仅造成资源的极大损耗,而且还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需要从根本上对农业生产进行改革,提高农产品种植效率,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成本,促进粮食增产,实现“绿色”增长。

关键词:农业气象;服务能力

1 当前我国农业气象灾害防御现状

1.1 气象灾害监测不到位

我国农业气象灾害预报工作起步较晚,对气象资料的搜集、分析和研究不够深入,对气象灾害的预测和防治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由于农民的技术水平有限,对天气变化的规律掌握不充分,在不少自然灾害发生后,农户遭受很大的经济损失,这也给国家制定防灾减灾有关政策增加了一定的压力。

1.2 农业灾害预警能力较差

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农业发展体系,不少地方缺少农业发展规划,许多地区的农业处于盲目发展状态,只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安全问题,导致一些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及严重损失后果的出现。因此要想更好地促进我国的社会稳定,必须加强对农业生产的管理与控制,建立健全灾害预警机制,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

2 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其影响

2.1 雷电

雷电产生是由于大气中的电荷和静电的放电而引起的电流或电压的变化,雷电的产生与变幻莫测的气候息息相关,雷雨天发生强烈的闪电和冲击波,往往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后果。

2.2 冰雪

冰雪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它主要发生在我国北方地区,极端低温和强降雪导致发生冰雪灾害,无疑会影响正常的农事活动,并使农作物及动物遭受冻害。

2.3 暴雨洪涝

洪涝灾害会对农作物造成冲击甚至淹没等,由暴雨引起的洪涝灾害通常难以阻挡。如果水稻在拔节时被淹没,节间长度会随着淹没天数和淹没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水退后,被淹没的节间长度会比未被淹没的节间长度短,因此,整个水稻植株的高度会随着水淹的增加而变短。如果洪水非常严重,水稻的养分耗尽,水退后,茎也会变细变弱,植株会弯曲、断裂甚至变形。

3 我国农业气象灾害的特点

3.1 有明显的季节性

在我国,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因此气象预报要根据不同的季节采取相应的措施,以达到最好的防御效果,把损失降到最小;同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注意对气候变化作出合理的预判,以避免气候变化带来经济损失;此外,对于可能面临的重大气象灾害事件,要做好应急准备工作,制定应急预案,例如对暴雨、洪水等突发情况的处理及灾后的恢复重建等。此外,为了防止洪涝、干旱灾害的进一步恶化,还应加强对农田排灌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高排灌设施使用效果,降低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

3.2 有一定的地域性

气象灾害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例如北方地区经常出现旱灾,而南方地区经常遭受洪灾,东部沿海地区每年受台风影响。为了有效避免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应加强对农业的管理与控制,根据不同季节对生产作出相应的调整与改变,以防患于未然;同时还应提高气象灾害防范意识和防灾抗灾能力,建立健全的预警系统,以降低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

4 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

4.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种植技术

提高农作物产量是农业生产的根本目的,增加农作物的产能则是实现农业增产的重要手段。因此要想达到降低气象灾害损失的目的,就必须加大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加强先进农业种植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以提高农业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首先要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力度,保证排灌可靠,提高抗洪抗旱力。其次,在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应积极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施,以提升生产力。最后,在种植农作物时,应选择适合当地的品种,并根据其生长条件,制定科学的灌溉和施肥方案,以确保农作物的质量与产量。此外,发生气象灾害时,如果温度、湿度大幅变化且持续时间较长,就会发生大面积病虫害,这就需要加强防治和土壤改良工作,通过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和改善耕作方式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减轻不利气候带来的危害。例如播种前将种子放在阳光下暴晒,合理耕翻土地减少病原体,发生病虫害时及时采用针对性药剂进行防治等,以避免病虫害的进一步扩散。

4.2 采取长期性防雷措施

通过对雷电的特征、类型和危害进行分析,确定雷电防护方法,并切实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以防止或减少灾害损失。在雷电灾害发生前,应制定出有效的防雷方案,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农作物实施保护。在设计阶段,要考虑到农业生产特点和气象条件,选择合适的避雷针、避雷网等,并且要做好记录工作,及时更新有关数据,保证作业人员人身安全。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也要加强监测,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

5 气象灾害事后对策

5.1 制定完善灾后处理方案

为了有效应对农业气象灾害,避免预防措施滞后,应建立健全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机制,加强对气象灾害的预测和预报,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首先,要做好天气监测工作,根据不同的地区、季节,制定出合理的防御措施,以保证农作物的产量。其次,要重视对农业生产的管理与监督,确保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害,提高农业的经济收益,使其能够更好地发展。还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不断改进灌溉技术,使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资源消耗,促进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后,面对农业气象灾害,应积极采取多种应急处理方法,如灾前准备、灾中救援、灾后重建等,以达到降低损失、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目的。因此在制定科学的防灾减灾方案时,不仅应考虑到受灾人群的实际需求,还应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合适方案,从而最大限度减少经济损失。

5.2 宣传推广农业保险制度

政府应加强对农业保险的宣传和推广,使农民认识到农业保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动员农民积极参加农业保险。同时要加强对保险公司的管理和监督,使其在经营中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保证农业保险的顺利实施。此外,应建立健全农业灾害应急机制,为灾后恢复提供保障。积极完善防灾减灾体系,保险公司应主动及时地为受灾农户进行理赔,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尽力给予受灾农户一定的补偿或采取减免税等扶持重建政策,以达到最大限度抵御气象灾害的目的。

5.3 重视保护环境

除了制定完善的灾后处理方案及宣传推广农业保险制度之外,保护环境更为重要。保护环境是农业气象灾害预防的基础工作,也是农业气象灾害治理的核心内容。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农业生产及经济活动中避免盲目投入,减少资源消耗,提高生产效率,防止环境污染,科学合理地进行农业气象灾害的预防和控制。

6 结语

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较高,气象灾害的危害性较大,因此要加强对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提高预报能力,及时知晓即将到来的气象灾害和恶劣天气信息,并切实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以减少损失。在对农作物的生长进行预测时,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影响因素,比如土壤的湿度、温度等,并结合实际环境条件和生产条件,制定科学合理的种植方案,以提高农业抗灾能力,达到最佳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张世军.探讨农业气象灾害发生特点及有效预防措施[J].农家科技(下旬刊),2021(8):214.

[2] 再米拉·吾拉孜汗.对农业气象灾害类型及防御策略的探讨[J].新农民,2019(14):49-50.

[3] 郝婧宇,朱杰.关于农业气象灾害的分析与防御对策[J].地球,2015(1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