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有癌变风险,中医如何预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06
/ 1

肠息肉有癌变风险,中医如何预防?

杨玉瀚 

成都市青白江区中医院 内镜室  四川成都  610300

肠息肉通俗来讲就是肠道上因多种因素长了肉疙瘩;以专业医学角度分析:是指肠道黏膜表面突出,延伸至肠腔内部出现隆起状病变。主要病因黏膜发生慢性炎症,后续引起局部黏膜增生肥厚而导致的。息肉并不一种“肉”,而是一种因病变发生的组织。该疾病以肿瘤性和非肿瘤性两种病变类型,如没有经过详细病理性质分析与检查,出现息肉时都称作为肠道息肉。

对息肉进行病理性质分析,如肿瘤性息肉会有腺瘤或错构瘤。对息肉的成分组成研究,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管状绒毛状腺瘤、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根据临床对病理分析发现,息肉中出现绒毛成分越多,发生癌变几率越高。非肿瘤性息肉主要以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两种类型区分,该类型息肉正常情况不会发生癌变。建议一旦发现肠息肉后,应快速取活检做病理检查,进而明确病变性质和类型,根据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治疗。下面针对肠息肉采用中医预防措施做详细介绍,以供参考。

1、肠息肉的症状分析

肠息肉在早期发生时体积较小,对肠道造成的影响也相对较小,这便导致该疾病初期存在隐蔽性,并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如果病人出现其他并发症,如肠套叠时,或进行常规肠镜检查,或进行肠道相应手术时该现象才会被发现。少数病人出现排便次数增多、排便习惯发生改变、肠道出血、血便、黏液便、腹胀、腹痛等;如果病人生长一些较大的息肉,很可能会引发严重的腹泻、肠梗阻、肠套叠情况;病情持续加深会导致严重腹泻,失去身体大量电解质和蛋白,引发电解质紊乱和蛋白血症的出现;伴随出现体重下降、喛心、呕吐、恶心等;十二指肠乳头部的腺瘤在受到压迫或者阻塞的情况下,胆总管下端会发生梗阻性黄疸;有长期慢性失血症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状况,导致病人身体消瘦、面色萎黄或者苍白。

2、中医对肠息肉的预防

2.1情志

中医认为肠息肉与情志内伤、肝失疏泄有一定关联。比如《素问·百病始生》曾经提出:“若内伤与忧怒,则气上逆,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亦成积。”

现代人受到工作和生活的压力,经常会出现过度思虑、抑郁、忧思等情况,情志不调便会引发肝气不畅、气机不通,影响身体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功能出现障碍,出现水湿内停,湿所累聚而形成痰,对相关的脉络造成阻塞,长时间郁积,久而久之便形成息肉。建议脾气暴躁人群适当转移注意力,保持心情舒畅,遇事舒畅情志。

2.2饮食

长期肝郁气滞;饮食不节制,长期食用肥甘厚腻食物,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出现障碍,久而久之脾胃出现虚弱,内里出现湿浊、湿热、痰浊、寒湿,痰瘀雍滞肠道、痰湿凝滞、气滞血瘀、与肠中垢滓,长期累积,便生成长息肉。

从饮食方面分析,如果病人喜食一些高脂肪、高糖分、高动物蛋白、油炸类食品,会引发肌肉的生长。建议饮食要格外注意禁忌油腻、刺激、寒冷、油炸等食物,可适当多食一些薏苡仁、莲子、山药赤小豆、白扁豆等,以起到祛湿气、健脾气的功效。

2.3运动

《黄帝内经》中曾提到“阳化气,阴成形”,息肉实为有型的肿物,它的形成主要因为阴寒凝滞、阴邪盛而阳不足、阴盛阳衰,长期病变累积而成形,滋生息肉。

现代人随着生活节奏变化,长期在密闭的空间内生活或者工作,不仅缺乏运动,更是减少外出活动时间,无法享受充足的户外阳光照射;也有人群长期熬夜工作,导致阳气耗损、身体阳气不足,便会形成阴寒凝滞。中医认为肠息肉有效预防方式,首先要增加运动量,尽量增加户外运动量,因“动则生阳”,阳气充足,阴气收敛,病变无法形成,息肉便不会滋生。如果身体出现肠息肉自觉反应时,不要过分担忧、不要忽视,根据身体情况制定健康体检计划,争取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

3、结语

中医认为肠息内的预防要从生活起居开始重视:保持饮食均衡、有度;改善生活不良习惯;戒烟戒酒;尽量少高脂肪食物摄入,多食新鲜水果;适当运动,减少久站久座习惯;正常排便,保持肠道畅通;心态保持平衡,调节情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