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阿数瑟研究论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06
/ 2

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阿数瑟研究论述

李晓娟

镇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云南 镇康 677704

摘要:镇康县是云南省25个边境县之一,国境线长96.358公里,被誉为阿数瑟文化艺术之乡,跨境文化阿数瑟是镇康传统文化的主旋律,也是台湾同胞中的镇康籍人、缅甸果敢华人、泰国清迈塘窝华人共同的一种艺术形式随着阿数瑟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公布,社会各界的学者、阿数瑟爱好者们加入到阿数瑟文化研究工作中,阿数瑟文化备受关注。

关键词:阿数瑟;基本内容;历史渊源;特征;价值 

一、阿数瑟基本内容

阿数瑟是云南少数民族先民创造的一种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当地群众俗称为阿数瑟打歌或简称为阿数瑟。这是一种群众性的集体歌舞活动,表演时,一般由三弦、葫芦笙、笛子伴奏,演奏者边奏边舞,其余人跟随其后,合着音乐载歌载舞,按逆时针方向绕圈打歌。打歌时,男女歌手以问答式即兴演唱(民间俗称作对子),多以七字一句,两句为一组,唱完一组,众人高声齐唱收尾压脚句阿数瑟呢瞧着,罗细瑟呢甩着这种一领众合,并以阿数瑟呢瞧着,罗细瑟呢甩着为每组歌词的收尾压脚句的演唱方式深受当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久而久之,当地的老百姓约定俗成将其称为阿数瑟,阿数瑟由此得名,并在镇康大地上广泛流传开来。

阿数瑟打歌以歌、舞、乐三位一体,云南各地普遍称为“打歌”。作对子是阿数瑟打歌的精髓所在,歌者根据不同场合需要即兴编词,有谈情说爱、警示教育、调侃讽刺等,歌词内容表现丰富,包罗万象,语言诙谐幽默,生动直白,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最能体现或展示艺人的聪明才智,深受各族群众喜爱。

除了作对子外,弦调也是阿数瑟的一种表现形式。弦调,顾名思义,即三弦演奏的曲调,大多为6调式,基本为上下两个乐句共八小节组成,结构方整。弦调一般都有固定唱词,旋律大都简单朴实,朗朗上口,与地方方言口音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充满鲜明的地域特色。表现形式为众人齐唱,边奏边舞;另一种形式为单纯的乐器演奏为舞伴之,没有歌词。许多弦调大多为同一曲调多少不等的变异而成,这主要由于唱词内容的不同所至,实为同一曲调。弦调不仅为歌而伴,同时还为整个打歌活动鲜明、硬朗的舞蹈节奏营造热烈欢快的气氛。

以三弦的不同定弦而命名的镇康阿数瑟弦调共有硬调、软调、三合弦三种。

硬调,定弦663,演奏时,旋律夹合在以八分音符为单位每拍扫弦两下中进行,节奏鲜明而硬朗,气氛欢快热烈。

软调,定弦626,主要特征为:以旋律弹奏为主,注重情绪情感和风格韵味的表达,而不以节奏型的方式进行扫弦。

软调速度相对较慢或缓慢,长于抒情或叙事。少数民间艺人在弹奏软调时用三弦和二胡搭配,音色更为缠绵感人。弹软调时不作对子。

三合弦,定弦563,三根弦音高各不相同,因此民间称其为三合弦。三合弦与软调的主要区别在于定弦的不同而由此产生的调式和旋律色彩风格的不同差异(软调多为6调式或2调式,三合弦则为5调式)。

从舞蹈上来分,阿数瑟打歌基本上分为三类:

其一是情绪舞,主要表达欢乐情绪,大多以舞蹈步伐来命名;其二是劳动舞,表现生产劳动以及生活内容的舞蹈,在舞蹈中传播生产、生活知识。劳动舞是带有知识性、表演性的集体舞蹈,它以简单易记的歌词,欢快流畅的旋律,直观的模拟劳动人民劳作的动作,让孩子们在娱乐中懂得一些农事知识;其三是模拟舞,即摸仿动物动作的舞蹈,表现诙谐的生活情趣。

二、历史渊源

阿数瑟打歌起源于云南少数民族先民创造的的葫芦笙打歌,历史久远,1955年1960年,在昆明市晋宁县石寨山发掘了滇王贵族古墓葬群,出土了青铜葫芦笙斗和吹奏葫芦笙的铜舞俑;1972年,在玉溪市江川县李家山发掘的先秦古墓中,又出土了两个青铜葫芦笙斗(冥器),经测定,均属春秋晚期和战国初期的制品,说明远在先秦至两汉时期,五管、六管、七管的葫芦笙就已在云南地区流传。

在历代的古文献中,也有许多关于云南地区葫芦笙的文字记载,如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曾记载,唐代大中年间,夷部乐中有葫芦笙。唐代樊绰《蛮书》中,记述当时的大理民间风俗时说到:少年子弟暮夜游行闾巷,吹葫芦笙,或吹木叶,声韵之中,皆寄情言。在《新唐书·南诏传》中,描述南诏国地方政权宴饮场面时写到:吹瓢笙,笙四管,酒至客前,以笙推盏劝酒。文献中所说的瓢笙就是至今还保留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葫芦笙。

葫芦笙打歌以歌舞乐三位一体,民间从舞蹈的角度称作跳笙,从音乐角度则称为打歌,古代文献称为踏歌

葫芦笙打歌从唐宋以来直至明、清时期,许多古代文献、地方志、文人笔记和野史中也有记述,如清人桂馥在《滇游续笔》中记载说:夷俗男女相会,一人吹笛,一人吹葫芦笙,数十人环绕踏地而歌,谓之踏歌,云南各地普遍称为打歌就是顿足跳舞的意思,歌就是歌唱

三、主要特征

(一)阿数瑟集歌、舞、乐为一体,舞蹈动律有鲜明的农耕文化的烙印和少数民族粗犷豪放的性格特征,舞蹈动作具有仿生性。阿数瑟反映了云南少数民族的思想意识、生产生活、民族风情及审美情趣、理想追求,是镇康人民智慧的结晶。

(二)调子词根据演唱时的情景即兴创作,具有鲜明的民间色彩。内容表现丰富,包罗万象,语言诙谐幽默,生动朴实,通俗易懂,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同时最能体现或展示艺人的聪明才智。

(三)在演唱方面,领唱加结尾的合唱成为固定的表现形式,一领众合,非常具有亲和力、感染力和凝聚力。在演唱技法上,真假声的运用娴熟自由,独树一帜。

四、重要价值

(一)历史价值。阿数瑟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各个历史时期的阿数瑟反映了镇康社会的历史变迁、社会风貌,对于研究镇康历史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民间艺术价值。阿数瑟的唱词均为各个时期的民间艺人所创作,是当地民间口传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基本动作刚劲有力,仿生动作生动有趣,歌调一领众合的表达方式极具亲和力和感染力,有较高的民间艺术价值。

(三)学术研究价值。阿数瑟多声音乐现象和其组成方式及其构成特点,纯粹是中国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民间式的,它充满着浓郁的山地民族生活气息,充分展现了先民们和无数艺人的聪明才智。看似各吹各打的音乐,其实内有门道,这一切为更好地开展传承保护提供了专业的、全面的、有深度的理论和学术支撑,为中国多声音乐体系的形成或建立提供多样化的样本案例和研究成果,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四)社会价值。阿数瑟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在长期的发展中得到多民族认可,参与面广,打歌活动常态化,使阿数瑟成为了地方的文化名片。多民族的参与,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与稳定。阿数瑟传统音乐多国共享,已成为友谊的桥梁、民族联系的纽带、对外文化交流的载体。此外,阿数瑟源于生活,唱词生动直白、诙谐幽默、寓教于乐,在民间道德、礼仪、家教等方面发挥着宣传、教育、警示等重要作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镇康人。

阿数瑟打歌具有浓郁边疆特色和民族特点,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得到各族人民的认可,参与面不断扩大。2021年,阿数瑟传统音乐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阿数瑟文化保护工作步入正轨,成为盛开在中缅边境线上的艺术之花。

    参考文献:

    【1】《紫丁香——镇康民歌辑(一)》,镇康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办公室,临文新出准字(2006)第005号

【2】《云南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临沧地区镇康县资料卷》,1987年《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云南卷》临沧地区镇康县办公室编。

【3】深度挖掘,更为全面、准确地表述与展示“阿数瑟”风采调研成果。作者:黄博

【4】“非遗”语境下葫芦笙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吴学源先生访谈实录。作者:吴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