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D立体城市与复合建筑案例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07
/ 3

TOD立体城市与复合建筑案例研究

张炜, ,蒋鑫 ,朱光旭 ,李薮 ,蒋宁聪

重庆市设计院有限公司 重庆市 400015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设节约型、集约化、低碳城市形态已成为当代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目标,TOD立体城市与复合建筑作为一种创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受到了广泛关注。本研究以重庆市为例,通过研究重庆中心、隆鑫中心和天和国际中心三个实践案例,结合城市、街区及建筑三个层面的视角,探讨了复合建筑在动线设计、空间形态、功能组织、景观环境和立面营造等五个方面与立体化城市紧密关联的设计策略。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充分利用重庆的地理特征和城市形态,结合TOD立体化城市的理念与实践,优化了城市空间利用效率,改善了居民生活品质,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启示。

关键词:TOD立体城市;复合建筑;重庆;设计策略;可持续发展

1TOD立体城市与复合建筑

TOD立体城市以公共交通为导向,集聚高密度、多功能、高品质的城市空间,促进高效、便捷、可持续的城市生活方式。其重要性在于优化城市空间格局、提升竞争力、促进节能减排、提高居民幸福感。复合建筑融合多种功能和空间于一个建筑体内,具有高空间利用率、功能互补和形式多样的特点。其作用是满足多元化需求、提供便捷服务、创造活力社区。在TOD立体城市中,复合建筑可以增加空间层次和丰富度,加强交通枢纽与城市的联系,提升枢纽片区的开发价值和品质。通过TOD立体城市与复合建筑的相互支撑和促进,得以共同构建高效、便捷、可持续、人性化的城市空间。

2城市、街区与建筑的立体化设计策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对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以TOD模式为特征的立体化设计成为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策略。在城市、街区和建筑三个层面,立体化设计策略涉及广泛,从交通组织到空间规划,从功能布局到景观塑造,都以实现城市的高效性、便捷性和可持续性为目标。其中,复合建筑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引领着立体化设计的发展。

2.1城市视角的立体化设计策略

城市的立体化设计策略应该充分利用交通枢纽优势,以TOD(公共交通导向性开发)的理念,组织城市生活的中心,实现站城一体,高度融合。同时,结合城市功能和产业需求,构建多元复合的功能组团和空间模式,形成以交通为核心的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

2.2街区视角的立体化设计策略

街区立体化设计策略应该打造多维坊巷的空间结构,满足不同功能和人群的需求,营造丰富多样的城市场景。同时,应该以绿色走廊和水系为脉络,串联街区内外的公共空间,形成无界景观系统,提升生态品质和人居环境。其中,商业街区的垂直形态应注意与轨道交通综合体的结合,形成优势互补效应,进一步丰富街区的功能和活力。

2.3建筑视角的立体化设计策略

在建筑层面,立体化设计策略应该注重建筑与自然的耦合,利用地态景观,将巨构隐逸于城市印象之中。同时,转译具有传统特色的建筑语言和文化元素,可以创造具有地域特色和时代气息的建筑形态和城市天际线。TOD模式下,轨道站功能扩大至面状与网状的延伸,也为建筑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发展空间。

3重庆TOD模式下的复合建筑实践

在TOD立体城市下,复合建筑的发展旨在实现可持续城市发展的目标。它通过减少土地占用和资源消耗,优化能源利用和减少碳排放,为城市节约资源、优化用地、降低碳足迹提供了理想选择。

以重庆TOD立体化城市的复合建筑作为研究对象,其利用地形地貌和城市形态特点集成多种交通方式、减少了对城市景观和环境的影响。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位于重庆市区的三个工程案例,即重庆中心、隆鑫中心与天合国际中心(表3.1),探讨复合建筑在动线设计、空间形态、功能组织、景观环境和立面营造等方面与立体化城市的关联紧密的设计策略。

(表3.1)

3.1立体化设计策略在动线设计方面的应用

在动线设计中,重庆中心采取了构建新道路体系、提供步行天桥与人行地下通道、完善城市交通系统等措施,提高了交通流畅性和人流便利性,以满足TOD立体城市的需求。隆鑫中心则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以实现优化交通组织和行人流线,提升城市可达性和交通效率的目的。如多入口设计、无障碍优化、多层次的水平及垂直动线等。而在天合国际中心中,除了多层次车库和地下通道外,还通过增设城市的口袋广场,全龄友好步行街区和空中公共空间丰富了交通体验,以实现多模式交通的融合和衔接,提供便捷的交通接驳。

3.2立体化设计策略在空间形态方面的应用

重庆中心的建筑空间形态采用了多元化的设计手法,提供了多样化的广场形式与开放空间,高品质的步行体验将开放的公共空间概念垂直拓展至高层建筑,同时,多边形式的建筑形态赋予城市强烈的组织肌理,下沉广场也提升了地下商场的购物体验,以此创造多样化的空间体验和活力,提升城市品质和居住舒适度。隆鑫中心利用地形高差和道路进行立体交叉,结合周边地铁的公共通道与人行天桥实现了地上与地下的空间互联。穿梭电梯和空中大堂的设置将不同的功能分层组织,有效利用了地上和地下空间,实现城市功能的高度整合和多层次发展。天合国际中心通过设置多个高低错落的城市绿化广场以及不同角度的口袋观景公园,形成连续的休闲空间,有利于促进社交互动和文化交流,为居民提供开放共享的公共空间。

3.3立体化设计策略在功能组织方面的应用
   复合建筑的建筑功能组织是多样化的,重庆中心项目包含了商业、住宅、办公和酒店等多个功能空间,在各地块因不同功能和环境因素下创造出了多元化的广场形式与开放空间,并通过跨街平台形成紧密联系的建筑群,实现了多功能继承和服务配套,满足了居民和用户的多样化需求。隆鑫中心中的功能组织提供了综合性的商业、办公、居住和娱乐等功能,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活力,体现了城市设计的多功能性和综合性。天合国际中心通过与周边地块和轻轨站点的无缝连接,实现了与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便捷对接,为居民提供了一个便利、快捷、高效的公共服务平台,这些设计有利于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祉。

3.4立体化设计策略在景观环境方面的应用
    景观环境是实现城市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三个项目中,项目都因地制宜结合重庆的地形大高差,采用绿化分层的概念进行景观设计,绿化景观延伸至塔楼的各个分段层,增加了城市空间的层次感和美观度。在重庆中心中,充分利用旱桥下的可利用空间,设计了绿色下沉广场,阳光通过下沉广场进入地下商业空间,为地下区域引入自然光线和绿色元素,提升了地下商业区的环境质量和人气。项目中的景观环境设计注重了人与空间的互动和体验,设置了多种功能和艺术元素,如喷泉、浅水池、天窗、雕塑等,增加了空间的趣味性和美感。这些手法将自然元素与城市建设有机地结合,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丰富了城市的景观特色,增加了城市的吸引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3.5立体化设计策略在立面营造方面的应用
    建筑立面设计应旨在为城市创造现代而独特的形象。塔楼的设计应遵循“形式随功能”的原则,平衡城市环境的尺度和人们对其的感知。隆鑫中心的立面设计以长江上游的天然岩石为灵感,运用现代化的诠释方式,继承建筑设计植根于所在地天然环境的建筑理念。天合国际中心的建筑造型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石材为主的四边形塔楼体量,喻意重庆优美峭立的山峰;另一部分是有机而自然的分割,象征了瀑布倾泻时的动感和气势,通透的玻璃面象征了清泉的纯净和瀑布飞流之下的形态,形成了一幅真切的山水重庆写意画。这些设计有利于提升项目的美观度和居住体验。

4复合建筑与城市韧性可持续发展

通过重庆中心、隆鑫中心与天合国际中心的案例研究,我们在城市、街区与建筑三个方面做出了相应设计策略的梳理和总结,但在应对不同的实际项目时,仍需注意这几个方面存在的困境,从而设计更符合项目要求的复合建筑。在城市层面如何协调不同区域、不同功能之间的关系,形成有效的网络化和互联互通的交通系统,平衡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历史文化、社会公平等多重目标,提高城市的韧性和吸引力。而街区层面应注意如何实现多种功能的混合和融合,打造一站式的生活圈,优化空间布局和尺度,提高空间效率和活力。在建筑层面如何与交通枢纽和周边环境相协调,实现站城一体的紧凑开发利用新技术和新材料,提高建筑的节能性能和智能水平,体现建筑的设计品质和文化价值,增强建筑的辨识度和美感。

复合建筑对促进城市韧性可持续具有重要意义。在城市空间利用率方面,复合建筑可以减少城市用地和资源消耗,降低城市碳排放,有利于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同时,其本身功能复合的特点可以增加城市功能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满足人们不同的生活、工作、娱乐等需求,减少人们的出行时间和成本,提高城市的交通效率和便捷性,提高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在城市的抗风险能力方面,复合建筑可以更好的应对自然灾害、经济危机、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情况,进一步保障城市的安全稳定。

5结语

本研究通过对三个实践项目的案例分析,深入探讨了复合建筑在动线设计、空间形态、功能组织、景观环境和立面营造等方面的设计策略,以及其与城市韧性可持续发展的紧密关联性。当前,节约型和集约化的低碳城市形态是我国部分城市未来长期的建设和发展目标,因此,更好地运用复合建筑立体化设计策略,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成为一个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只有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才能更好的推动复合建筑在TOD立体城市中的应用,实现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当前,复合建筑与TOD立体城市的研究在我国是一个较为新兴的研究领域,伴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逐渐受到政府、学术界和业界的重视和关注,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和创新性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案例,但也面临着一些理论不足、方法缺乏、数据匮乏、标准不统一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完善。

TOD立体城市与复合建筑的研究在未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应用潜力,随着数字化技术和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可以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撑、分析工具、设计方法和运营模式,实现更高效、更精准、更灵活、更智慧的复合建筑与TOD立体城市的规划设计和运营管理。

参考文献

[1]刘泉,黄丁芳,钱征寒,张莞莅.枢纽地区的创新街区模式探索——以大阪站前综合体知识之都为例[J].国际城市规划,2023,38(01):82-90.DOI:10.19830/j.upi.2020.403.

[2]袁红,何媛,姚强.立体TOD城市设计模式探究及数字化研究展望——以城市轨道中心型站点为例[J].南方建筑,2021(01):42-49.

[3]靳聪毅.紧凑城市形态下城市轨道交通综合体设计研究[J].都市快轨交通,2020,33(04):32-36.

[4]佘凤绪. 中心型轨道站点核心区地上地下空间立体化城市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20.DOI:10.27414/d.cnki.gxnju.2020.001510.

[5]邓元媛,常江,卓轩.近二十年国内外TOD研究进展综述——基于CiteSpace软件的可视化分析[J].现代城市研究,2019(02):94-100.

[6]潘坤,袁红,王智勇,余亿.重庆市中心型轨道站点地区紧凑度研究[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8,33(01):68-77.DOI:10.13791/j.cnki.hsfwest.20180111.